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送行教学设计 送行说课稿
参考资料,少熬夜!送行教学设计送行说课稿【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送行教学设计送行说课稿”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送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意。2、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取生活哲理。教学重点:通过两种送行场面的对比分析,把握文章的主旨。教学难点: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深刻思考的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画面导入,激发兴趣自古多情伤离别,然而送别也是不尽相同的。请同学们来欣赏几幅送别的画面。1.第一幅画面:当太子丹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一种悲壮的送别。2.第二幅画面:当一对有情人“君向潇湘我向秦”时,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一种充满哀伤的送别。3.第三幅画面:当唐代大诗人王勃在路口为好友送别时,没有眼泪,只有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一种充满豪情的送别。这就是中国文人笔下的送行。虽然送行的对象不同,离情不同,但都十分感人。今天,让我们走进英国著名作家比尔博姆的《送行》,让我们看看在一个非常讲究礼仪的国度,他们的送行如何?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九课《送行》。二、展示课题及学习目标。ppt投影字词积累三、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ppt展示问题:1、全文围绕题目,主要写了哪两种送行?参考资料,少熬夜!2、这两种送行在送行目的、送行场面、送行效果等方面有什么不同?3、你从两种不同的送行中体会到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结合课后探究练习四)四、阅读品味。请同学们快速从文章中找到集中描写两个送行场面特点的语段。圈画出文中最能体现两种送行特点的词语,并说说作者是怎样突出这两个场面特点的?(板书归纳)明确:借助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充分展现了我们送别友人的尴尬与滑稽,以及勒罗送别陌生小姐的热情与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曾说过:“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要想成功就必须注意细节,而本文的作者也正是抓住了细节描写才把两个场面描写的如此成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能成功运用细节描写。五、把握主旨。职业送行人勒罗送别陌生的美国小姐,显得情真意切,他的表现恰与我们送别朋友的尴尬局促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以幽默的笔法调侃生活中的囧事,真正的送行者反而尴尬,职业的送行者却能动真情,从而巧妙表现文章主旨——反对繁文缛节,主张真情实感。六、援疑质理。觥筹交错间我们看到了真情,悬想倾诉间我们听到了真情;强颜欢笑、故意做作、巴望讨好、哀哀求助、笨拙可笑亦是朋友间友情的体现。朋友渴望真情,“我”拥有真情,可是送行的场面却如此尴尬,因为我不能像勒罗那样用多种方式来表达情感。而勒罗是在为一位素不相识的美国小姐送行,是为了工作需要才来送的,那么勒落在送行中有没有真情呢?1、勒罗送行美国小姐的过程中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说说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2、文章主要表现的是勒罗的真情送行,为什么花了较多的笔墨写人们虚以应付式的送行?七、情感驿站。一次送行,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冷漠,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对于真实情感的渴望。其实,仔细观察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我们生活中并不是没有真情。播放视频《火车站送行》,体会短片中男女主人公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八、拓展延伸,课堂演练参考资料,少熬夜!阅读《送行》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崇高的父爱,离别的不舍)。并将其改写成《送行》的片段。要求:300字左右,用第一人称写,注意运用恰当的细节描写,要着重刻画父亲的形象,表现父爱的伟大。送行父亲站成一轮弯弯的月亮/目视着即将远行的儿子/书/钥匙/行李袋父亲没有洗泪为我饯行/只是默默地提着我的行李/送了一程/又一程车启动了/父亲吐出了两句话/注意身体/与人和气车走了/父亲依旧立着/凝视道路/默默无言九、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这篇散文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在生活中,人们往往有感情而不懂得如何表达,所以常常是事与愿违,会在一些场合出现尴尬,而勒罗受雇表演“送行者”却表现出令人感动的真情。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故事,传达了人与人交流渴望真情实感的愿望。《送行》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主备的是英国作家比尔博姆的《送行》,在这里我向各位汇报一下我备课时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敬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我首先说一下我的教学设想和教学理念:为了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我最先做了这样一件事——研读教材,找寻初三阅读教学与中考阅读考查的结点《送行》是1篇散文,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真情的渴望,可挖掘的育人因素很多,但如今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初三年级时间紧、任务重,我想,我们不能和以往那样停留在对文本的精细解读上,应设法把中考阅读考查的知识点糅合进来,边“磨刀”边试着“砍柴”,方知“磨刀”的功夫是否到家。这个单元教学的总目标是“疑为学之始”,意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而《送行》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正是承载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教学任务的鲜活文本。所以教学这篇课文首先要与单元教学的总目标联系起来,把设疑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细读教材,点点疑问聚心头。本应情真意切的送行怎么写成了尴尬的滑稽场面?为什么这样的送行是一场滑稽戏?……稍加归纳,发现这些疑问其实就是有关主题、结构、情节、语言、标题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仔细一想,现在中考记叙文阅读考查不也就是围绕这些点去设题的么?每年中考,总有不少学生惊呼曾经读过原文,但看参考资料,少熬夜!其成绩似乎也没有沾什么光,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当初读到那篇美文时,他们浅尝辄止,并没有学会设疑。掩卷而思,觉得何不借助这篇文章,借助这个单元培养学生自我质疑、释疑的东风,指导学生如何去阅读时文、美文呢!何况新课标就要求中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找到了这一结点,如何设计这节课,似乎就豁然开朗了。接下来,我又研究了一下教法、学法。这节课,我打算分两个版块进行,先通过“‘勒罗的车站送行’是真情吗?”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接着再以“我们阅读时文、美文时可从哪些角度质疑”的问题,串起这一节课的后一部分内容,引导他们在合作、交流、探究中解决这一问题并结合中考真题进行课堂演练。通过这两个环节,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文本,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学会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篇课文计划用两课时,第一课时解读文本、掌握方法,第二课时提供“亲情”美文,进行针对性训练。这篇课文我拟定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1、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的内涵,发现作者渗透在文中的思想。2、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能运用设疑法多角度深入理解作品。3、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从世间百态中发现美好趣事。重难点: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能运用设疑法多角度深入理解作品。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一、对比激疑,导入新课我的导课是这样设计的:由朱自清《背影》中父子分别时感人至深,但英国作家比尔博姆笔下的送行却是一种职业,那样的送行是真诚的吗?这样导入的设计意图:通过设疑,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趣盎然,让他们带着疑问进入本课学习,可谓“疑为学之始”,然后就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二、定向设疑,走进文本为了能让学生学会运用设疑法多角度深入理解文本,我先引领学生从标题、结构、主旨等方面定向设疑,第一个角度——聚焦文题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备受中考命题者的关注,我研参考资料,少熬夜!究过的40多套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中,就有20几篇阅读直接或间接从标题来拟题。其实注重对文章标题的分析,也是一种提高阅读效率的良好方法。我引导学生围绕“标题”多思考几个为什么?紧扣这篇课文的标题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1.全文都写了谁的送行?送行对象分别是谁?2.文中写的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别场面、效果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这两个问题,只要学生深入文本,仔细阅读,能较为快速的解决,而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其实也就整体感知了文章的内容——由于学生整体了解了文章大意,我迅速带领他们从第二个角度设疑,那就是从结构设疑,或是从情节设疑——聚焦结构(情节)中考试题中,对结构的考查一般是考查“为什么这样安排结构”“某个情节能否去掉”“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因此我引导学生从这个角度思考,让他们自己提出疑问,我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文章前一部分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后一部分写勒罗送行的精彩演出,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什么?能不能把第一部分删去?(这一问题的提出,能使学生探究出结构中两部分的铺垫关系,以及这种铺垫产生的好处。)理解了内容,把握了结构,扣住了重点,那理解文章的主旨应该水到渠成,我接着指导学生从文章主旨的角度来设疑——聚焦主旨《送行》一文离我们学生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直接给出了两个疑问让他们思考:1.勒罗车站送行时,其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看法,并说明理由。(这是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学生的意见、观点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都要加以肯定。当学生思路堵塞时,老师可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2.这篇课文的主旨,至少有四种理解:(1)旨在反对繁文缛节,主张真情实感。(2)旨在说明“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人生哲理,假戏可以真做,真戏可以假做。真正送行者反而尴尬,扮演的送行者却能动真情。真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假的东西不一定没有价值。真与假是相对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3)旨在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虚参考资料,少熬夜!伪。(4)旨在通过侧面描写勒罗从“舞台”到“月台”的故事,说明只要根据市场需求,找到合适的岗位,并在岗位上要付出真情,就能获得成功,就能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以上四种理解,你赞成哪一种?请结合文章内容说出理由。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以上四种理解,有没有共同点?(人与人的沟通,需要真情实感。)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探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评价作品的思想倾向,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突出教学重点,力求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以上三个方面的质疑,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定向质疑,其实学生阅读文本后还有很多疑问,应该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更主要的是在其展示后,帮他们归纳出所提问题的角度。因此我设置了下一个环节,那就是——三、自由质疑,以“渔”捕“鱼”我在学生亮疑后借助大屏幕告诉学生质疑的常见角度——标题、结构、情节、主旨、人物形象、语言、开头、结尾等然后让学生把同学提出的问题分类,老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寻找依据,解决问题,有些题目则由学生课后解决。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这是1篇含有喜剧成分的散文,文中真正送别朋友的人尴尬、局促不安,而扮演的送行者却真情流露;其实有时候人们有真情却不懂得如何去表达而无话可说,而这是一个渴望理解与沟通的社会,必要的时候,我们得学会去表达感情,学习去流露真情。在你中考的征程中,这样的美文还有很多很多,你阅读时不妨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多角度质疑,或许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试试吧!
本文标题:送行教学设计 送行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9872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