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正方体》教案5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正方体》教案5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网友给大家分享的“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正方体》教案5篇”,希望对您有所用途,喜欢就下载吧!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正方体》教案1一、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合发现的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会根据需要进行简单计算。3、在观察、比较、测量等学习活动中,培养操作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二、学情分析根据本班学生情况,学生都很熟悉类似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物体,面对这一节知识点,学生们更倾向于从实际物体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找出书本上的答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三、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问同学们所在的教室是什么形状,装书包用的抽屉是什么形状,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上的图画,问学生是什么形状。学生回答:长方体。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长方体有哪些特征。二)、初步认识长方体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自己先观察,摸一摸长方体感受它的面、棱、顶点是什么感觉,从而给出其概念。棱:面和面的线段。顶点:棱和棱的交点。三)、小组活动将学生相交分为6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长方体有6个面。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或正方形3、那些面完全相同的?前和后、左和右、上和下4、长方体有12条棱。5、哪些棱长度相等?相对的4条棱6、长方体有8个顶点。四)、小组制作并讨论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先思考并拿出橡皮泥和细木条。制作好以后回答以下问题(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不相等。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五)课堂练习剪下本书附页中的图样做一个长方体。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复习之前的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其长、宽、高。引入正方体。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并填下表。1、正方体的6个面都相同。2、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三)、动手操作题1、照书上后面附页的图样做一个正方体,2、讨论长方体于正方体的联系于区别。3、讨论长方体于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做一做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1)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法?记录搭的长、宽、高。(2)搭一个四个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你发现了什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正方体》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力目标: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情感目标: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像力。教学过程一、数学来源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1、出示实物,根据形状给它们归类。(长方体、正方体、球、其它)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顶点、棱、闪烁)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因为,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归纳事物特征。1、学生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三组面都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相互指导、评议。3、思考:怎样选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选取三种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4、选取合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的小盒子。5、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棱、面、顶点。6、结合制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用长白萝卜削好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8、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三、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这个长方体。3、通过你的观察,从某个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一个非正方体的长方体中,最多有几个面是相同的?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5、有6米长的铁丝,要制成一个棱长为40厘米的灯笼框架,够瞧用吗?6、要将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礼品盒系上彩带,至少要买多少彩带才够用?四、拓展应用用数学创造生活。欣赏水立方、长方体建筑物、美丽的盒子、装饰品,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美,也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五、总结在这40分钟的四步学习环节中,你最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吗?六、作业布置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能有多少种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请你亲自动手试一试。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正方体》教案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2.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3.发展空间观念。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教学准备正方体纸盒、长方体和正方体对比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有几条?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二、新课讲授1.探索正方体的特征。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观察并思考。师:这些都叫什么立体图形?生:都是正方体。师:要探究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我们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生: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2.合作学习。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3.集体交流。(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师: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三、课堂作业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板书设计正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比较教学反思正方体的学习是以长方体知识为基础的,在教学时可以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1.可采用观察彩图和实物、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2.注重知识的整体性,把长方体和正方体放在同一节中呈现,有利于对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正方体》教案4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并熟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六个面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二、教学重点1、认识长方体特征: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理解并掌握相互平行的棱长度相等、相对面面积相等。2、认识正方体特征: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理解并掌握12条棱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三、教学难点1、理解长方体棱长总长、正方体棱长总长。2、对比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四、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20__)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第一节的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知识,其中长方体含有例1、例2,正方体含有例3。教材设计意图:重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五、学情分析因为学生普遍对空间概念非常陌生,所以学生对新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理解可能会比较困难。因此唯有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由浅入深,逐一穿插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过程中来分析和比较,从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最终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相关知识导入。1、回顾长方形及正方形。2、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体的空间概念。(二)师用实物展示法和生交流,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量。1、师分别展示长方体、正方体模型。2、生认真观察并详细记录观察结果。3、生可在桌间或小组内交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数量特征。①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通常都是长方形,特殊2个正方形和4个长方形)。②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都是正方形)(三)引导生通过操作、讨论,来理解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间的特征。1、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①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②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棱长间的区别与联系。(长、宽、高的定义;相互平行的棱长长度相等)2、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二):①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②进一步理解正方体的特征:棱长间的联系。(所有棱长长度相等;统称棱长)3、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间区别。(四)激励生再操作、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面间特征。1、生各自独立完成(活动三):请学生课前剪下教材后的附页,备好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①认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猜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面间的区别与联系。(有一些面面积相等)②沿虚线折长方体和正方体,验证猜想。③初步归纳长方体或正方体特征的异同。(长方体:相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所有面面积相等)(五)师生互动作课堂小结。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共同点:都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点:①长方体:相互平行的4条棱长度相等,相对面面积相等。②正方体:12条棱长度都相等,6个面都相等。(六)课外作业一根绳子既可做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框架,又可做一个棱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体宽架?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正方体》教案5一、教学内容课本P27~30例1、例2。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掌握它
本文标题: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正方体》教案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453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