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例4篇】
好文供参考!1/29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例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例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2、朗读,散读,理解品位文章主旨。难点:多音字的朗读,难句理解。重点:朗读教学步骤:一、导入(1)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好文供参考!2/29(2)作品简介1、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二、掌握字词,借助注释理解句意1、注音摩mó俟sì辄zhé俸fèng度膅uǐ2、词句补释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音fú。强假,勉强借来。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suō)玩弄,抚弄。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uǐ,置放;收藏。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好文供参考!3/29故有所览辄省记:(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所以(凡是)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镡,指书里的蠹虫。灰丝,指虫丝。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以前)一样贫穷。类,似,像。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不借给别人)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把)书(借给别人)。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这样的吝啬鬼)。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3、辨音①假jiǎ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jià假期②省xǐng故有所览辄省记shěng节省③juǎn翻卷juàn素镡灰丝时蒙卷轴4、辨义好文供参考!4/29子不闻藏书者乎你子孙弃者无论焉儿子、儿辈然天子读者有几然而非独书为然这样非独书为然是若业为吾所有被为一说作、写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接着,这以后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这样说来,那么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表强调语气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地子孙弃者无论焉表感叹语气必高束焉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授以书而告之曰代指黄生吾不得而见之矣代指书少时之岁月的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立性三.读课文1、读课文,领悟语旨。①散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好文供参考!5/29②抽查诵读情况,重在指导读出语气。③领悟文旨——论述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以勉励黄生勤奋读书。2、读课文,体会语脉。①首段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呼后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②中间三段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严密,层次清晰。首先列举藏有书者不读书的例子,再以生动的笔法描绘读自己书和读借来的书的两种不同心理,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最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印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四布置作业:将文中加点词的练习做在练习本上。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就课文内容质疑。体会文章中心。2、理解文章观点,背诵课文,并能够领会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一。读课文,品味语词。①第二段中两个反问句语气和作用,如将它们改为陈述句,效果有何区别?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与“天下物皆然”好文供参考!6/29中的“然”词义相同否?是否都应重读。③“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摩玩”一词表达什么感情?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句中“叹”与“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而“叹”?为什么而“惜”?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⑤“然则予因不幸而遇张乎,生因幸而遇予乎?”中“然则”一词删去有什么不好?⑥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读课文,感受语情。重在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语言的感染力,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因课时有限,背诵可放在课外。因议论文的背诵较记叙文背诵难度更大,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可采用线索记忆法或分层消化法进行记诵。二、本文的结构层次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好文供参考!7/29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第二部分(第3段)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第三部分(第4段)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第四部分(第5段)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三、质疑讨论。理解中心。1.找出课文中形象表现借书读书专心、困难的句子,以及有书读时懒散的情况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故有所览辄省记”写了年轻时候借书困难,用心之专。B“素蝇灰丝时蒙卷轴”与前句对比,写出了不求进取的懒散状态。2、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书非借不能读也”。3、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好文供参考!8/29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4。“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义?作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了解通讯这一新闻文体的特点。2、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的能力。3、透过行为领悟人性善良的本质,让学生体会向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教学重点:1、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2、分析课文,学习通过反复、细节描写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教学难点:分析蜡烛、炮火的特殊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地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下面让我们走好文供参考!9/29进这篇通讯报道——《蜡烛》二、新授课(一)初读课文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用两个字来表达读后的感受。——感动(二)理清文章内容这篇通讯的作者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当时他秋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今天,在这里,我就来扮演西蒙诺夫,让我们通过合理的想象,还原一下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过程。“你好,可爱的战士们,我是记者西蒙诺夫,你们真的很英勇,我听说在战场上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你们能给我讲一个吗?”(请学生复述故事)“这个故事真的非常感人,但是因为我要写的是1篇通讯,所以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非常的准确,所以我可以再核实一下这几点吗?”时间: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好文供参考!10/29(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三)文章主题(1)“我想请问战士们,你们认为这个南斯拉夫的老妇人与我们的红军战士素不相识,她为什么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埋藏我们的战士?”——对战士的崇敬与哀悼(2)“我们出兵南斯拉夫,老人埋葬烈士的深刻意义在什么地方?”——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老人和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对和平的共同的渴望(四)写作技巧(1)“真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可是我要突出哪些因素,才能达到更为感人的艺术效果呢?”感人因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形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可以运用反复、动作描写及细节描写,补充说明好文供参考!11/29(2)“那么,我们给这样1篇文章起个什么名字呢?为什么吗?”蜡烛——象征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谢谢大家,那我这就回去赶快完成篇文章。”三、迁移训练那么,让我们回到课堂,学习西蒙诺夫来设计1篇感人的文章一个女孩拾金不昧把钱还给失主。我们为这样一个平凡又感人的小故事设计一些感人的因素。1、天气恶劣2、女孩需要钱3、钱对失主来说很重要。四、结语“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教学杂谈好文供参考!12/29〖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拓展延伸,联系生活〗教师要加强文本知识与学生日常经验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拓展延伸到现实,联系现实谈认识看法,利用文本信息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如学习《蜡烛》一文可延伸问:战争还会给人类带来什么苦难?联系你在报刊杂志电视上看到过的事件谈谈看法。学了《台阶》后拓展问:台阶与人的品格、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文本信息作为激发学生思考的食粮,扩大体验的范围。又如,学了诗歌以后让学生设置某种陈述环境,从诗中选取诗句加以运用,缩短诗歌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增强活动的刺激感。〖养成教育:语文教学的捷径〗议读课型──议读贵在活跃思想。数、理、化、史、地、生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与掌握教材中的定理、公式、年代、人物、事件,唯独语文课可以大胆超脱文本,作心灵的远游,不需要记住其中人物的名称、性格、段落大意、写作特点,而主要为了逐步学会阅读运思的方法。议读课的落脚点还在于“读”字,读出原汁原味来,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碰撞出火花,产生共鸣,从而发现文章的质美理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述,并与同学分享阅读感受。而讨论的目的是合好文供参考!13/29作学习,发现问题,表述观点,听取意见,记录要点。让学生质疑讨论,并不是放羊,老师要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力求每个问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从局部到整体,由浅入深。比如:八年级上册第3课西蒙诺夫的《蜡烛》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概述课文内容后,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这是1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2、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3、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如何让语文课导入语更具吸引力·启迪之美〗诙谐明快的导入语,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一位教师上西蒙诺夫《蜡烛》一文时导入语是这样的:“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有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这是为什么?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吧!”这样学生就很自然的把注意力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了,从课文中拾取疑点,启迪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好文供参考!14/29文,使讲课有了一定的思路。以上总结的几点课文导入语,意在启发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实践总结,每一堂课
本文标题: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例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4663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