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导读】这篇文档“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课桌有多长(定稿教学设计)【第一篇】《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参赛号:0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中《课桌有多长》。教材分析《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6单元《测量》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课桌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就像剥豆荚,从皮剥到豆,不断明确的过程。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对尺子并不陌生(尺子是每个学生必配的学习用具),他们已经初步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直的线,也有部分学生知道尺子可以测量长度。但1厘米有多长还不是很清楚,还没有形成表象,要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1厘米有多长,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教学目标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知道1厘米有多长;清楚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3.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产生讨论和思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行为习惯和精神。教学重点认识厘米,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刻地理解长度单位“厘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尺子、便利贴。学具准备直尺、橡皮、铅笔、1米以上的软尺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展示淘气和笑笑遇到的问题,追问: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小结:因为测量工具不同,所以测量结果就不同。生活中为了方便,在测量时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有统一的工具进行测量,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一般用尺子作为工具。二、自主探究,认识尺子1.活动一:了解直尺。尺子上都有什么呀?(课件出示直尺,学生观察后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揭示(1)数字。学生读数并说出尺子上的0表示的意义。-2-(2)刻度尺子上一个一个的小道道,也就是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3)cm学生观察课件,认识cm表示一个小小的但很有用的长度单位,就是“厘米”。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找一找cm。2.活动二:认识1厘米(1)寻找1厘米。课件展示1厘米有多长,学生说一说,在尺子上从几到几就是1厘米?(预设:当学生说出尺子上从2到3是1厘米时,让学生再说一说,尺子上还有从几到几是1厘米?)学生随展示的课件说出从0到1是1厘米,一直说到从7刻度到8刻度是厘米。强调:挨着的两个刻度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2)说透1厘米。找到数字4,说说从刻度4到刻度几是1厘米?刻度8呢?(3)比划1厘米。学生比一比,用两个手指之间的空隙表示出1厘米,再拿出尺子,自己比一比,1厘米是不是这么长。学生放下尺子,直接比划出1厘米。(4)生活中的1厘米。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长度或者厚度大约是1厘米,最后-3-课件出示: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方格的一条边大约1厘米等。3.活动三:认识几厘米(1)辩论几厘米。课件出示一支铅笔和一把直尺,让学生说说它的长是几厘米并说明理由。(2)研究几厘米。数一数这条线段包含了几个1厘米,所以它应该是多长。(3)做练习题(课件展示):4厘米有()个1厘米,7cm厘米有()个1cm,6个1厘米是()厘米,8个1cm是()cm。(生逐一回答)三、合作交流,学会测量。1.活动四:估一估。小组内估计一下,手中的橡皮、铅笔、便利贴大约是多少厘米并说明理由。2.活动五:量一量学生测量橡皮、铅笔、便利贴的长度,并填写完空格,最后交流测量结果及测量方法。(预设相同物品测量结果不一样,让其它学生辨析测量方法的对错)强调:通常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3.活动六:量一量,画一画。(完成教材51页练习)(1)测量已给线段的长度并说出测量方法。-4-(2)画出规定线段的长度并说出画法。4.活动七:测量课桌的准确长度小组内用长度1米以上的尺子量一量课桌到底有多长,最后反馈纠错。四、拓展延伸,活用知识。1.活动八:巧用破尺子。(1)学生思考:一把两端烧坏的尺子能不能测量出橡皮的长度,如果可以学生上台演示。(2)思想教育:刚才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我们战胜了它,说一说我们是依靠什么战胜了困难?我们就是要依靠智慧,依靠自己,依靠知识,依靠灵感来解决问题,战胜困难。2.活动九:火眼金睛。课件展示铅笔和尺子都有一部分被一张纸片盖住了,学生猜猜看,这支铅笔可能有多长并试着说明理由。五、课堂小结,唤起期待。这节课学习了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还知道了1厘米和几厘米之间的关系,最后会用尺子来测量物体长度。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是我们都通过自己的智慧解决了。其实,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我们还要用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灵感去解决它。学生数各小组爬的高度,评选出最佳小组并送给学生小礼品――测量儿歌。-5-《课桌有多长》教案【第二篇】教材分析《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6单元《测量》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课桌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就像剥豆荚,从皮剥到豆,不断明确的过程。学生分析学生年龄虽小,但都已经大略认识尺子(学生尺每个学生都见过),以他们的经验出发,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怎么使用(当然不一定很准确地使用,所具有的知识也未必全面),比如说,在完成“连一连”的题目中,有的学生就用尺子画线,他们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在裁纸活动中,有的学生没有剪刀,为了将纸撕齐,以尺子压纸边进行,也是取用了尺子的直,可见,学生对尺子并不陌生。当全班一起了解物体长度时,有个别学生最先试着用尺测量,就会带动其他学生效仿。二年级的学生都有模仿和好动的习惯,知道的学生会向不知道的同学甚至全班传授,公布结果;而不知道的学生会转身,回头,甚至下座位,问、看别人怎么做。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学中就要给他们时间,有要求、有目的地让他们表达自己,在争论与探索中获取知识。本班个别学生思维活跃、聪明、积极,可能会出现一些教师始料不及之处,使得课前的设计会发生许多变化,不能按事先预计好的进行下去。所以,教师应面对学生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从他们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动学习。设计思路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9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比如说:学生在集体中具体认识尺子后,说明尺子上数字的作用;教师指明“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即是1厘米”,及时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巩固、肯定(或纠正)他们原有的看法,利用这点使他们做到举一反三。认识尺子之后,是练习巩固。由学生自己测量同一物体,出现不同答案时,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参与、思考。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此时,教师再以一句简练、切中要害的话总结或提示,就能顺利地达到让每个学生理解和牢记的效果,比起教师限制学生活动,先做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完成,要来得生动得多,积极得多。总之,教师从旁引导,走出关键的一步,其余交由学生尝试完成。教学目标1.初步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能对长度进行估测。3.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体会厘米的含义。4.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教学准备绘制放大的尺子图;制作幻灯直尺图,便于学生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准备各类尺子(米尺、钢卷尺、皮尺),拓宽学生认识尺子的知识面。教学流程一、引入。很自然地引入主题:我们来了解桌子有多长。板书课题:测量物体。二、讲授。1.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在这里若出现大多数学生已经很熟练地说出×ד厘米”,在后面的学习中请学生留心找一找答案是什么?这部分安排,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能力。2.测量:在学生估计得数后,求证一下,(先避开用尺子,给个假设)如果不用尺子,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呢?展开讨论,再由各小组汇报用什么方法?(用文具盒、书、笔等。)测量的桌子是多长呢?(希望是几个文具盒长,几本书长??)多提问几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师: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总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所以,我们才会找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经过测量,你们认为统一的工具最好是什么呢?(引入尺子,并为介绍尺子做铺垫。)旨在使学生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3.认识尺子。(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以一句话“它们用在各自不同的地方”,结束对尺子种类的介绍。)而在我们的学习中,最常用的就是你们这种(从学生手中取过)学生尺。(同时,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2)师:那么,请你们看看,常用的学生尺上有些什么呢?(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再汇报。这样可避免部分学生不观察或观察不仔细,漏掉东西。)生1:有数字。生2:有一些小线、小格。师:这是刻度线,小格就是由这些刻度线分出来的,你们仔细数一数,每一个数字和下一个数字之间,也就是最长的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个小格。(帮助学生认准尺子)生3:有字母cm。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激起其他学生关注。)教师再讲讲cm的含义——c和m合在一起,表示厘米的意思,说明“cm”和“厘米”可以互相替换,而且指出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教师在学生开始估测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解答。请学生说,我们的桌子单位是××厘米。(3)师:在尺子上找到“0”了吗?它在什么位置上表示什么意思?(生:尺子最左边,表示开始起点。)师提醒:量物时,一般从起点0刻度线量起。师:尺子上还有些数字是什么意思?(引出厘米的长度。)请找到尺子上从“0~1”这一段,从0~1是几厘米?(从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出发。)学生先猜,再互相交流。师: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么0~1就是(生:“1厘米”)。在黑板直尺图上用彩色笔画出0~1之间是1厘米。以抢答形式,再让学生说一说,5~6、9~10、0~2、0~6之间分别是几厘米等问题。(缓解,调动情绪,及时给予表扬,对最难的问题答对者以奖励,激励大家多思考。)(4)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比划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东西是1厘米长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多给予肯定。)4.量物。(1)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体(学具中的大三角形),找到长边(正好整数),小组讨论试着量,再汇报。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说明最好从0刻度量起。并找一人上台演示,在学生演示过程中,教师跟着演示一步
本文标题: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768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