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关于从医学检验高职学生实习情况调研结果反思课程体论文
关于从医学检验高职学生实习情况调研结果反思课程体论文论文摘要:通过对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实施试点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适应职业岗位要求情况的调研。了解在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构建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在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能否适应检验医学发展的需要,真正达到“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实现毕业就业岗位零距离”的目标。以此重新审视和反思本课程体系的适应性,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方案。论文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适应性;就业导向为了适应社会经济与检验医学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检验医学教育电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仍存在适应能力差、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为全国教改试点专业及广西高职高专第一批精品专业一医学检验专业,自2002年来一直坚持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以医学检验学科的发展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实现毕业就业岗位零距离”为课程目标,在现代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结合我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情况及特色,在开展“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广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中,构建了较强岗位针埘性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及倒“T”字形的课程结构模式,并以2007、2008届医学俭验高职班作为试点。但是,改革后的课程体系能否真正适应医学检验发展的需要,能否真正达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的要求,需要通过实践后加以检验。为此,我们针对试点班的实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间接了解市场及医学检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学生在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全面素质,旨在了解本课程体系的课程没置、教学内容等的适应性、针对性,以便重新审视相反思本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不断地对其进行调整和补充,完善医孛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其最终能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及检验医学发展的需要。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为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实施试点的我院2007、2008届医学检验高职班共216名同学。1.2研究方法采用教育统计、测量的方法,通过设计一一系列无记名问卷调查表,对在医院检验科学生的毕业实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和比较。2内容与结果2.1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实习医院分布、影响实习效果的因素、在实习中感到最欠缺的知识与能力、实习中的自我评价、目前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能否满足实习需要等方面内容。2.2调查结果从表1得知,学生全部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实习,其中86.1%在三级甲医院实习,其检验科的条件好,对实习生的求要较高,已能真实地反映出目前广西临床医学检验发展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需求。从表2可看出,影响学生实习效果的原因很多,有33.3%的学生对临床检验科的工作性质认识不足,不易适应;31.9%的学生认为是自身理论基础知识差;27.5%的学生认为学校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要求的脱节;25.1%的学生则认为临床知识欠缺、不会分析检验结果;还有些学生自身不自信、不善于与老师沟通及忙于找工作等因素。从表3中得知,学生在实习中最欠缺的能力依次是知识的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及人际关系及团队精神等。从表4中得知,学生在实习中最欠缺的知识依次是医学基础理论、医学诊断学、工作岗位专业理论、药理学、临床知识及仪器维修理论等。从表5中的各项统计数据看,多数同学对自身具有的素质及表现较满意和自信,但认为自己表现一般的项目依次为:仪容31.0%、智能25.0%、沟通与合作22.7%、勤学好问20.3%、适应与应变能力19.9%、自控能力19.9%、遵守纪律18.1%、积极与乐观16.2%、操作与自信15.2%,在积极与乐观中还有2.7%的同学认为自己差。从表6可知,76.8%的同学认为目前的的课程设置已基本能满足毕业实习的需要,但仍有23.2%的同学认为不能满足实习需要,主要需要补充的课程是《医学诊断学》、《医学检验结果与临床分析》及《人际关系学》,有同学建议增加理论学习过程的见习,实习前希望得到专题指导等。3讨论3.1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适应性的内涵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产教结合,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高职较之普教,更应突出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更强调为社会提供“零距离”服务,输送针对性强的备类急需人才。处理好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是高职教育的难点。而课程体系则是解决就业导向适应性问题的切实保障。课程体系的适应性应该达到以下要求:高等教育性、职业性、技术性相协调;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与当前生产实践水平相协调;本地域生产水平和未来发展水平相协调;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当前需要和前瞻性要求协调。即培养的学生不应仅限于胜任某一职业岗位具体的能力,只适合于较窄的职业岗位(群),而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对职业岗位的良好适应性和可持续学习基础,具备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工作适应性。处理好课程体系适应性问题,是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的难点。而课程体系中如何协调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三类课程的逻辑关系和比例,是优化医学检验技术型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3.2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特点我院医学检验专业构建的以就业导向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是一种扩展的“集群式”、理论与实践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结构。理论体系:首先制定素质基础课程模块,然后面向与专业相关的特定职业岗位群(集群)的多种职业方向,抽取出该职业岗位群需要的共同的知识与技能,作为职业方向的基础部分,设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再根据职业方向要求设立专业技术课程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职业综合能力训练模块。这一课程体系可根据市场及职业技术岗位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动态修改、增加或减少部分职业方向的系列模块。3.2.1课程体系目标明确:该课程体系已考虑到了就业市场的需求,课程设置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瞄准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在课程体系中清晰体现;课程设置指向岗位需要,即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来确定课程内容,使“能力本位”的思想得到体现;专业基础课程考虑到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职业方向课程满足了学生即时就业的需要。3.2.2活模块阐明了课程体系适应变化的显著特征,其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方向模块的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保持一致,体现出课程设置的适应性;二是根据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率的变化情况,可调整选修相应职业方向模块的学生人数,体现出课程选择的适应性。3.3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3.3.1存在的主要问题:①知识结构有缺陷,如临床医学、药理、仪器维修等方面知识欠缺,影响了职业岗位的适应性;②通用能力教育仍需加强,如知识的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较差。因此,在实习过程中不自信,难以适应工作岗位要求;⑧人文素质有待提高,如价值观、责任感、自我约束、意志与自信心、情绪情感控制、法律、主动精神、参与和实干精神、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等方面素质的缺失,导致会做事、但不会做人,是影响学生就业适应性、缺乏发展后劲的关键。3.3.2对策:①加强面向职业素质要求的素质教育,增强就业适应性,重视和加强人文素养和可持续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能力,逐渐从“能力本位”教育,过渡到“人格本位”教育,缩短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期,是解决就业导向适应性问题的根本基础。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创业素质等培养;②调整理论课程模块及课时比例,加强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完善知识结构,根据就业趋势,增加不同就业方向的职业特长培养的选修课程模块,如仪器营销、仪器维修、病理检验技术、食品营养与卫生检验等职业特长方向的课程模块;在原课程体系的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增加遗传学、药理学等课程,增加医用化学、人体机能学、人体形态学、临床医学概要等课程的课时数;减少素质基础课程模块中的英语教学时数等;③建立和完善面向职业证书的技术技能训练体系,缩短就业岗位距离,主要包括:职业素质技能训练、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核心技术训练、职业证书考核能力训练;④加强课程建设,突出课程的针对性与适应性,根据高职教育“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重新确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性、实践性及开放性的课程目标,调整、整合理论教学模块,更新教学内容,使其与职业岗位需求相匹配,与执业资格考试相匹配,与素质教育相匹配;⑤改善教学手段,建立工学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从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分析教学任务入手,科学没计和组织教学过程,做到“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体化。通过启发式、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讨论及网络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⑥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以“突出能力、全程评价、多元考核”为原则,以执业资格考试为依据,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通过学科理论、实验理论、技能操作、实验报告、实验设计、见实报告、岗位模拟及出勤等多途径、全方位的考核内容,建立一套科学的、开放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本文标题:关于从医学检验高职学生实习情况调研结果反思课程体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429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