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王晓光财政与税收第7章
税收篇第七章税收原理第七章税收原理学习重点税收转嫁问题,现代课税公平与效率原则问题,税收的宏微观经济效应问题。学习难点税收的宏微观经济效应问题。第八章税收制度与税收管理制度主要内容税收概述税收效应税收原则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第一节税收概述一、税收的基本概念(一)税收定义税收定义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具体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五个方面:1.税收是由政府征收的2.政府征税凭借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3.政府征税的目的是满足整个社会公共产品的需要4.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标准征税5.税收属于分配范畴第一节税收概述(二)现代税收的本质税收在本质上是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目的,由政府凭借政治权力(公共权力)进行分配而体现的特殊分配关系。1.税收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2.税收是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第一节税收概述二、税收的形式特征税收特征,亦称“税收形式特征”,是指税收分配形式区别于其他财政分配形式的质的规定性,与其他分配形式相比所具有的不同点。1.强制性2.无偿性3.固定性第一节税收概述三、税收的分类(一)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我国现行税种按课税对象可分为五大类:对流转额的征税、对所得额的征税、对行为征税、对资源的征税、对财产的征税。西方经济学把税收主要划分为三类:商品劳务税类,所得税类和财产税类,对行为征税划在商品劳务中的消费税里。第一节税收概述(二)按计税依据分类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两大类从量税,是以征税对象的数量(如重量、长度、面积、容积、件数等)为课征标准,根据单位税额计算税额的税种。从价税,是指以征税对象的价格或金额为课征标准,根据一定的比率计算税额的税种。第一节税收概述(三)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可分价内税和价外税两大类价内税,即计税价格中含有税金的一类税收,如我国的消费税;价外税,即计税价格中不含有税金的一类税收,如我国的增值税。第一节税收概述(四)按税种的隶属关系分类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三大类中央税,即隶属于中央政府、专门为中央政府预算筹资的税收。包括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地方税,即隶属于地方政府、专门为地方政府预算筹资的税收。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税,契税,印花税等。共享税,即税收收入可以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共享的税收。如增值税: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营业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归中央,其余归地方。企业所得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及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部分归中央,其余部分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40%。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分享94%,地方分享6%。城市维护建设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部分归地方政府。第一节税收概述(五)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两大类直接税,是指税负由纳税人直接承受而不转嫁于他人的税种。间接税,是指税负能由纳税人转嫁于他人承受的税种。第二节税收原则一、税收原则主要观点阐述(一)我国古代税收原则思想(1)威廉·配第的税收原则(2)尤斯蒂的课税原则(3)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2.西方近代税收原则(1)西斯蒙第的税收原则(2)瓦格纳的税收原则第二节税收原则AddYourTitle亚当·斯密威廉·配第公平原则便利原则节省原则国库原则是课税的最高原则平等原则确实原则便利原则最少征收费用原则(二)西方税收原则的发展1.西方古代税收原则尤斯蒂第二节税收原则AddYourTitle瓦格纳西斯蒙第第一,一切税收应该以税收作为课税对象,不应以资本作为课税对象,对资本课税就是毁灭用于维持个人和国家生存的财富。第二,不应该以每年的总产品作为课税标准,因为总产品中除了年收入之外,还包括全部流动资本。第三,不能对纳税人维持生活所必需的那部分收入课税。第四,决不可以因为征税而使应纳税的财富逃到国外。财政政策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公正原则税务行政原则(二)西方税收原则的发展1.西方近代税收原则第二节税收原则1.税收的经济效率2.税收的行政效率(1)质量指标(2)成本指标(一)效率原则1.税收的横向公平(1)个人收入指标(2)个人支出指标(3)个人财富指标2.税收的纵向公平(二)公平原则二、现代西方税收原则第二节税收原则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税收原则体现(一)财政原则第一,财政收入要足额、稳定。第二,财政收入要适度、合理。(二)公平原则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税收公平原则应具有两层内涵:税负公平、机会均等。第二节税收原则(三)效率原则一方面要求提高税收的经济效率,使税收对市场微观活动的效率损害达到最小化;另一方面要求提高税收的行政效率,即税收的征管费用和执行费用最小化。(四)法治原则法治原则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税收的程序规范原则和征收内容明确原则。前者要求税收程序(包括税收的立法程序、执法程序和司法程序)法定,后者要求征税内容法定。第三节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一、税收负担税收负担简称税负,一般而言,是指纳税人或负税人因国家征税而承受的利益损失或经济利益转移。税收负担一般用相对值表示,反映一定时期纳税人的实纳税额与其征税对象价值的比率,即税收负担率。第三节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一)宏观税负分析1.衡量总体税负的国民经济的总量指标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各个企业或部门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货币总额。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居民投在国外的资本和服务收入,剔除外国居民投在本国的资本和服务收入。第三节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2.国际上对宏观税负的衡量主要有三个指标(1)国民收入税收负担率。它是指一定时期内税收收入总额与国民收入的比率(T/NT)。(2)国民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它是指一定时期内税收收入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T/GNP)。(3)国内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它是指一定时期内税收收入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T/GDP)。第三节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3.宏观税负因素分析(1)经济发展水平因素(2)国家政府职能因素(3)财政收入结构因素第三节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二)微观税负分析1.微观税负的指标国际上对企业和个人税收负担的衡量主要有两个指标:企业盈利税负率,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实际缴纳的各种税收与企业税利总额比率。个人所得税负率,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个人实际缴纳的各种税收与个人所得总额比率。第三节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2.微观税负因素分析(1)企业税收负担主要受一国经济体制变化、税制结构变化和税收制度变化的影响。(2)个人税收负担主要受一国分配制度、税制结构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影响。第三节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二、税负转嫁(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概念及特征1.税负转嫁的概念及特征所谓税收转嫁(taxshifting),亦称税收负担转嫁,是指纳税人在名义上缴纳税款之后,主要以改变价格的方式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税负是在运动着的,总要由纳税人或其他人来承担。(1)税负完全转嫁(2)税负部分转嫁(3)税负完全不转嫁第三节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税收转嫁的特征:(1)税收转嫁是和价格的升降直接联系的,而且价格的升降是由税负转移引起的。(2)税负转嫁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也就是经济利益的再分配,税收转嫁的结果必然导致纳税人与负税人的不一致。(3)税收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第三节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2.税收归宿所谓税收归宿(taxincidence),是指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终结果,它表明转嫁的税负最后是由谁来承担的。税负归宿是税负运动的终点或最终归着点。按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关系,可以把税负归宿分为法定归宿和经济归宿两种。法定归宿是指依税法规定的法定纳税人所承担的税负归着点;经济归宿是指随经济运动而不断转嫁以后的实际负税人所承担的税负归着点。第三节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二)税负转嫁的形式税负前转税负后转税负消转税负辗转税负叠转税收资本化第三节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三)影响税收转嫁的因素1.商品供求弹性2.市场结构3.课税制度4.企业决策者市场价值判断及行为观念第三节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四)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第一,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第二,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第三,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第四,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课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第五,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第四节税收效应税收效应是指政府课税所引起的各种经济反应。税收效应在理论上常分为正效应与负效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中性效应与非中性效应、激励效应与阻碍效应等。在实际分析中,根据需要,税收的效应还可进一步分为储蓄效应、投资效应、产出效应、社会效应、心理效应等等。第四节税收效应一、税收宏观作用机制(一)税收的平衡作用机制税收的平衡作用机制是指税收在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二)税收的协调作用机制1.税收促进产业结构协调2.税收促进地区结构协调3.税收促进资本市场结构协调第四节税收效应(三)税收的稳定作用机制税收的稳定作用机制是指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税收自动地或人为地进行逆向调节,减缓经济波幅,避免资源浪费的一种经济调节机制。(四)税收的调节作用机制税收的调节作用机制是指税收对市场机制形成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进行的调节。(五)税收的乘数作用机制税收的乘数作用机制是指税收增减引起的国民经济变化量与税收变化量之间的倍数作用。第四节税收效应(二)税收微观作用机制1.税收对劳动投入的作用机制2.税收对储蓄的作用机制3.税收对消费的作用机制4.税收对投资的作用机制税收篇
本文标题:王晓光财政与税收第7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906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