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精选4篇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精选4篇对于您三一刀客网友有关“寡人之于国也课件精选4篇”的内容开始,我相信您会因此受益匪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教师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寡人之于国也课件篇【第一篇】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大的儒学大师,《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一向被人们认为他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人物,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的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选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孟子》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其次,善于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这些在文中都有集中的体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⑴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⑵理解孟子王道主张及其内涵。⑶赏析排比、设喻的艺术效果。⑷培养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1987年初春,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集聚巴黎,他们在一份会议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这里的“孔子的智慧”指什么呢?(施行仁政,重礼仪教化……)其实孔子是儒学说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则是孟子,孟子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孔子的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一课,初步感受孟子的仁政思想。(了解民族文化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激起学习的兴趣。)1朗读全文,作标注。2结合注释及工具书,同桌合作,找出难句。3四人一小组相互切磋,尝试解疑。4课堂讨论,突破难点。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内有了自然灾害,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凶:自然灾害,收成不好的荒年。其:指代那里。于:引出动作的对象)②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材木用不完,这就使老百姓对养生者送死者没有什么不满了。(是:指代译为“这”。养生丧死:“生死”应为活用,活着的,死了的。供养活着的人发送死了的。)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反复地将孝悌之道理讲给老百姓听。(谨:谨慎,认真从事。申:反复陈述。)④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王不要归咎于年成不好,那么天下的百姓应会来来归顺了。(罪:归咎、归罪。斯:则,就。至:到,归。)(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是王道的开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是王道之成的标准。孟子提出了七项实现王道的措施。层层铺叙,有声有色地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王道之治的美好图景。)(1)孟子王道思想有物质文明,也有精神文明。首先解决百姓温饱问题,使其衣可蔽体,食可果腹,共后着眼于文化道德的教化,提高百姓的素质修养。先养民,后教民。养民是基础,教民是提升,认识到养民安民是兴国安邦的基础,道德教化,对兴国安邦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提出统治者应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应该善于反思,勇于承认不足,严于律已,不推卸责任。这是实行王道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证。孟子并没有将天子神圣化,直陈其弊。(3)从“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孟子非常重视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协调性——不滥砍滥伐,不滥捕滥杀,保持人与环境的和协发展,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审现王道之治的具体措施,在互相切磋、交流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仔细阅读下列语段,想一想作者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写出品赏批注,与同学交流一下。1、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语言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如在目前。“以五十步笑百步”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没有显出说教者的姿态,达意已明了,符合谈话对象,又体现出说话的技巧,使谈话生动,有趣味性。(1)妙在设问,本是梁惠王问孟子“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避而不答,反抛梁惠王一个问题:“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巧妙地使梁惠王自问自答,孟子再借势点到问题之要害,巧妙设置,善于抓住人物心理,引对方不知不觉钻入圈套,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出王道之治,体现孟子善辩和高超的说话艺术。)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三组排比句,提出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措施后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用……也”的名式,给人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把三层意思、三方面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并将“使民加多”的问题跟“王道”思想紧密联系,增强了说服力。(2)先言不违农时,再言数罟不入洿池,后言斧斤以时入山林,有此三者方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养生丧死无憾才是王道的开端。层层辅垫,如江河一泻而下,势不可挡,孟子文章雄辩之气由此可见一斑。)(赏析语句,反复品读,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1、下列论述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民本”思想?请你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孟子·尽心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楚王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2、教师归纳小结。孟子的民本思想固然有其历史局限性,如教民看成邦本是在维护封建君主至尊地位的前提之下。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思想是孟子的政治理想,将理想寄托于君主的不忍之心,具有理想的调和色彩。孟子的杰出之处在于看到民心向背是政治成败的关键,能以远大目光考虑、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提出了长治久安、宽和的仁政王道,强调皇帝应顺乎民心,对历朝政治的开明起了莫大的作用,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有无限创造力”的思想一脉相承的。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孟子的思想光辉将不断发扬光大、日臻完善,绽放出有时代特色的光芒。(师生互动合作讨论,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特色:1、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理清作品线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定向阅读,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2、注意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例如,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采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中切磋,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如小组解析疑难语句,对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联系历史和现实,结论虽不一定准确、全面。但在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寡人之于国也课件篇【第二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2、能力目标:遵循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励学生自己解决一些浅近的文言现象;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教学难点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正确的理解。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让学生记诵孟子名言警句。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作文5000网)1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14、尽信《书》,不如无《书》。二、简介孟子思想。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2、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3、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三、整体感知课文。《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课文题目“寡人之于国也”是编者加的。本是梁惠王向孟子说的一句话:“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意思是“我对于梁国的治理,已经费尽心力了。”孟子针对梁惠王“尽心焉”的自诩之言,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偶句,笔锋咄咄逼人。四、熟读课文。1、听朗读录音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3、同学生齐读。五、重点掌握下列文言知识。(发练习资料,串译课文解决)(一)通假字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无”同“毋”)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莩”同“殍”)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二)疑难实虚词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于:对于。焉耳矣:语助词,表强凋;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3、非我也,兵也兵:兵器;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5、河东凶亦然然:代词,这样;6、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少:减少或更加少;7、弃甲曳兵而走曳兵:拖着兵器;走:逃跑;8、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9、数罟不入洿池数罟:细密的鱼网;10、申之以孝悌之义申:重复地说申诫。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11、非我也,岁也岁:年成(不好,遭饥荒);12、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连词,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13、填然鼓之之:音节助词,起衬音作用;14、树之以桑之:代词代五亩之宅;1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介词,用,拿;16、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以:介词,按照。(三)词类活用。1、河内凶(凶:形作动,遭荒年);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作动,行王道,统一天下);3、王无罪岁(罪:名作动,归罪);4、填然鼓之(鼓:名作动,敲击战鼓);5、树之以桑(树:名作动,种植);6、谨庠序之教(谨:谨慎,形作动,认真从事);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作动,穿……衣服
本文标题:寡人之于国也课件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247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