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讲评电子教案(精编5篇)
好文供参考!1/4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讲评电子教案(精编5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讲评电子教案(精编5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愚公移山》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3.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4.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过程方法以多样化朗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方式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好文供参考!2/41教学重难点难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好文供参考!3/41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资料内容如下:)(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惩山北之塞A.处罚B.警戒C.苦于出入之迂也A.绕远B.迂腐C.困难指通豫南A.指向B.手指C.一直杂然相许A.允许B.赞成C.答应且焉置土石A.哪里B.乃、才C.语气助词(3)一词多义方方其远出海门方七百里曾曾益其所不能曾不若孀妻弱子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其好文供参考!4/41河曲智叟亡以应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帝感其诚曾益其所不能死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之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告之于帝甚矣。汝之不惠(4)翻译下列句子。甚矣。汝之不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投渚渤海之尾。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三、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好文供参考!5/41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山北面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岁了,向着大山居住。苦于大山的阻塞,出入要绕远路,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两座大山,(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也不能铲平,能把大行、王屋怎样呢?再说把石头和泥土往哪儿放呢?”大伙纷纷说:“把土石投到渤海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当中能挑担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前来帮忙。夏去冬来,才能往返一次。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口气说:“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无话可答。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愚公挖山不止,就把这件事禀报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就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好文供参考!6/41儿子背起两座大山。-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交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的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教学设想1、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2、利用课本剧表演,培养学生的组织、创新能力。3、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问题引起学生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听歌《愚公移山》(屏幕演示),从而导入课文分析讲解。二、课文分析:1、本文如何通过对比和烘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解析:本文除了用夸张的手法外,还通过烘托和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如用“方七百里,高万仞”极言山的高大;用“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极言移山的艰难;用“年且九十”、“残年余力”极言力量的单薄;用“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极言工具的简陋、路途的遥远,从而烘托了愚公信念坚定、迎难而上的积极形象。又如以智叟一“笑”、一“止”与愚公的一声“长息”相对比,以愚公之妻诚心献疑和智叟的好文供参考!7/41刻意讽刺作对比,以愚公的雄辩与智叟最后“亡以应”作对比,使得大智若愚的“愚公”与鼠日寸光的“智叟”对映成趣。2、愚公的形象: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形象。3、学生讨论解答以下问题:(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人之迂也(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的原因是什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4)愚公认为可以移山成功除了信心、毅力之外,还有两点原因是什么?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4、本文的寓意:(提问:这是1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故事寓意深刻,愚公坚持奋斗、不畏困难的精神,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证服自然的愿望和信心,也教育了后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深刻含义)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好文供参考!8/41功终会属于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三、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学生自由发言。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好文供参考!9/41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四、课本剧表演:参加演出者:(略)五、学生讨论: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六、研读课文,总结升华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教师总结: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六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2好文供参考!10/41《孟子》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学重点和难点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父命之(3)以顺为正者(4)富贵不能淫2.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言行的著作,共7篇。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好文供参考!11/41“四书”。[答案]1.(1)真正,确实。(2)教导、训诲。(3)准则,标准。(4)惑乱,迷惑。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二、学习新课1.导入新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即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着智慧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近孟子,共同学习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2.理解课文(1)根据注释,疏通文章,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2)熟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明确:作者以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开篇,然后批驳了此观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3)再读文章,解决以下问题。①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好文供参考!12/41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②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毫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内心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③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能谈得上是大丈夫呢?3.总结全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三、布置作业完成下面的阅读练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好文供参考!13/4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妾妇之道(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3)居天下之广居(4)无违夫子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女子之嫁也A.悍吏之来吾乡B.至之市而忘操之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3.用“/”划出下面句子中的朗读停顿。(限两处)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4.翻译下列句子。(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列举3个你心目中的“大丈夫”。[答案]1.(1)准则、原则。(2)这,这样的人。(3)居住。(4)违背。好文供参考!14/412.[解析]A例句和A项中“之”的用法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B项,“之”为动词,到;C项,“之”为代词,指曹刿;D项,“之”为助词,的。3.公孙衍、张仪/岂不/
本文标题: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讲评电子教案(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654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