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阳新县2022-2023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20分。2.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按要求答题。3.所有答案均须做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做在其他区域无效。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共10分)都说色彩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中国传统色,却融于生活,关照内心,拥有()的名称:桃天、秋香、天缥、月白、殷.红……使人产生无限退思——粉红的桃花于风中摇曳,土黄的稻谷在秋日成熟,万里睛空淡蓝而极明纯净。只有中国的颜色,才能这般,美得不可方物。______。在古代,人们更重正色轻间色,正色多用于上衣,间色用于下裳.;正色用于表,间色用于里。然而事实上,传统服饰色彩韵味恰恰体现在间色的丰富以及正色、间色的巧妙搭配上。而“红绿配色”,正是皇家配色,也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颜色。正所谓“红妆淡抹总相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近日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的开场舞《祈》,舞蹈演员化身洛神、惊艳演yì的水下飞天舞,使搭配了汉唐时期的服饰妆容。红色在绿色的映衬下会显得更红,绿色也会在红色的映衬下显得更绿、红与绿(),让色彩的均衡与饱满,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色彩CP”。通过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舞蹈和niǎn压所有色彩的服饰妆容,将中国古色和现代技术相结合,以视觉奇观呈现传统文化之美,让每个细节无不洋溢着浓浓的中国风情。不得不说,河南卫视立足于“破圈”,不忘根本,连连创造了独属于中国的传统美学。1.下列依次对文中加点的两个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yānshangB.yinchángC.yānchángD.yīnshang2.下列对文中两处拼音对应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译碾B.绎碾C.绎辗D.译辗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2分)A.不可捉摸相得益彰B.别具一格相得益彰C.不可捉摸相形见绌D.别具一格相形见绌4.文中画波浪线处的病句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2分)A.河南卫视立足于“破圈”,不忘根本,连连打造了独属于中国的传统美学。B.河南卫视立足于根本,不忘“破圈”,连连创造了独属于中国的传统美学。C.河南卫视立足于根本,连连“破圈”,传播了独属于中国的传统美学。D.河南卫视立足于“破圈”,不忘根本,传播了独属于中国的传统美学。5.联系语境,将以下句子填入文中横线处,四个选项中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①中国传统的色彩来自于天地万物,也来自于我们古老文明的想象力。②中国的配色是以正色、间(杂)色来区分。③追求“随类赋彩”“以色达意”的色彩观念。④以“观念”为主旨,注重色彩的意象。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①③④②B.①④③②C.②③①④D.②④③①6.综合性学习。(4分)班级开展以“孝亲敬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任务一:请你根据孝心故事的提示,写出与上联对仗工整的下联。(2分)孝心故事:扇温表席孝枕心上联:哭竹生笋感天地(孟宗)下联:______。(2)“孝”字是个会意字:右下图是金文中的“孝”字,是由“子”字和省略笔画的“老”字组合而成,请结合字形解释“孝”字的含义。(2分)7.根据提示正确默写古诗文原句,(每空1分,共8分)一次行走、一道风景;一段旅程,一种人生。诗人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在《登幽州台歌》中写下“①,②”慨叹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杜牧夜泊秦淮河,触景生情,在《泊泰淮》中写下“③,④”表面斥责歌女,实际讽刺了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杨万里早行崇山峻岭中,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写下“⑤,⑥”告诉我们最好不要被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履险如夷;韩愈行走在杨花漫天的春天里,在《晚春》中写下“⑦,⑧”以此感慨草木亦有情,知春惜春齐留春。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共10分)习惯说蓉①少时,读书于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②,浸淫③日广。每履之,是苦踬④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⑤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于人,甚矣战!是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踬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节选自刘蓉《养晦堂诗文集》)注释:①蓉:作者自称。②径尺:直径一尺。③浸淫:逐渐,渐进。④踬:被绊倒。⑤蹶然:跌倒。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B.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C.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D.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9.下列对文章的主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A.要治理天下,先要从治理身边的小事做起。B.凡事开头难,要十分重视事情的开始。C.积习难改,做学问最重要的是慎重地对待开头。D.培养良好的习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6分)(1)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2)噫!习之于人,甚矣哉!(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1—12题。(共5分)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1.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B.颈联中的“春社”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C.“击鼓吹箫”是“古风存”的表现之一。D.“闲”表明作者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之感。12.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蕴含的哲理。(3分)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共10分)①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悠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②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做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③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④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⑤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⑥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⑦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⑧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13.请按照画波浪线句子,用“且不说……也不说……就说……”的句式描写一处景物(2分)14.文中说“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给我们的影响。”“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2分)15.文章第④段和第⑤段采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3分)16.本文缺少一个标题,如果提供“梦回故乡”“纸上故乡”“感谢故乡”三个题目供选择,你选择哪一个?结合文本说明理由。(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共15分)艾叶香中寻玉佩郑凤岭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②年幼的我跟在妈妈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上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
本文标题: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192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