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北京市石景山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pdf版无答案)
初一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石景山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初一期末试卷语文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2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5.考试结束,将试卷、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基础·运用(共13分)临近放假,春节在即。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与名家一起过春节”美文赏读活动。作为语文课代表,你需要帮助同学们一起完成素材准备工作。1.主持人为开场白制作了电子演示文稿,首页需要插入一副对联烘托节日氛围。同学们对于提供的作品及理由存在争论,需要你来确定。你认为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乙】【丙】【丁】A.【甲】是隶书,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能够体现春节作为传统节日的古朴典雅。B.【乙】是行书,形体端正,减省点画,能够体现赏读活动组织过程的严谨规范。C.【丙】是楷书,横平竖直,笔画灵动,能够体现春节带给人们的欢快活泼气氛。D.【丁】是篆书,笔画圆转,结构简省,能够体现赏读活动各环节的衔接很圆润。初一语文试卷第2页(共10页)2.主持人的开场白中有以下一段文字:中国人习惯把春节当作一年的起点,即所谓的辞旧迎新。作为岁月的坐标和情感的寄托,春节总是一成不变地来到中国人的生命里。历史上诸多文人墨客以“春节”为主题,写下过无数名篇佳作;①有的记录传统习俗,有的描写喜庆气象,有的抒发个人情感,②那么,在现代名家笔下,春节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1)有同学对画线词语的使用有疑问,你认为以下可以替换画线词语的一项是(2分)A.人声鼎沸B.见异思迁C.周而复始D.大相径庭(2)有同学对①②两处使用的标点符号有疑问,你认为这两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1分)A.①:②……B.①:②,C.①。②,D.①。②……3.第一组同学推荐了老舍先生《过年》中的语段:早起拉开窗帘举目望去,一夜之间,外面已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今年冬天雪下得少,似乎缺了一点气氛.。这场雪的到来,提示着人们,年已经不远了。是啊,又要过年了,甚至能看到被大雪压弯的树枝也在抖动着春的喜悦。我的老家在农村。一到腊月,年的气氛就浓起来了。在村里的供.销社,购年货的人络绎不绝。那些传统的年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想起来是依然漂亮,那厚厚的纸,散发着油墨的芳香,在幼小的心灵里,已经把它当作是年的象征。(1)该组同学朗读语段时,对两处加点字的字音有疑问,你认为以下读音正确的一项是(1分)A.气氛.fèn供.销社ɡònɡB.气氛.fēn供.销社ɡōnɡC.气氛.fèn供.销社ɡōnɡD.气氛.fēn供.销社ɡònɡ(2)该组同学读完语段后写了一段感悟。检查文段,你发现其中有一处书写错误。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1分)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用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济南特有的“温晴”冬景,在《过年》中又把老北京春节描述得那样朴.实、亲切、热闹,情景刻画.得深刻而负.有灵性,传递出老北京的特色风俗文化。不愧是“人民艺术家”!A.因为表达的是“文字描写细致入微”的意思,所以“细腻”中有错字。B.因为表达的是“文字踏实、不浮夸”的意思,所以“朴实”中有错字。C.因为表达的是“用文字描写来表现”的意思,所以“刻画”中有错字。D.因为表达的是“具有大量聪明才智”的意思,所以“负有”中有错字。初一语文试卷第3页(共10页)4.第二组同学推荐了冰心先生《童年的春节》中的语段:父亲呢,就为放学的孩子们准备新年的娱乐。在海军学校上学的不但有我的堂哥哥,还有表哥哥。真是“一表三千里”,什么姑表哥,舅表哥,姨表哥,至少有七八个。父亲从烟台市上买回一套吹打乐器,锣、鼓、箫、笛、二胡、月琴……弹奏起来,真是热闹得很。只是我挤不进他们的乐队里去!我只能白天放些父亲给我们买回来的鞭炮,晚上放些烟火。大的是一筒一筒的放在地上放,火树银花,璀璨得很!我最喜欢的还是一种最小、最简单的“滴滴金”。那是一条小纸捻,卷着一点火药,可以拿在手里点起来嗤嗤地响,爆出点点火星。(1)你想弄明白语段中“一表三千里”的意思。查《现代汉语词典》,“表”的主要义项有:①计时间的器具;②亲属关系;③外部,外面,外貌。根据词典释义及文段内容,你认为以下对“一表三千里”的语境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交友广泛【乙】家里亲属众多【丙】春节的时间很短暂(2)该组同学读完语段后写了一段感悟,其中画线的句子存在问题,请你帮助修改。(2分)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一个很温暖很熟悉的春节,浪漫、可爱并且有趣。字里行间,我们不仅了解了血浓于水的亲情,而且感受到了传统春节的习俗。那个小小的我,好像又穿梭到了另一个时空里,享受每一个热闹欢快的新春时刻。5.第三组同学摘录了三位作家的优美句子并进行赏析,你检查后发现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①斯妤《除夕》:妈妈和外公开始悠悠扬扬地哼起乡剧来。于是,除夕噼里啪啦大笑着走来,又噼里啪啦大笑着离去。②毕淑敏《过年要有仪式感》:无论你怎么看,年总准时地顽强地站在一旁,等着晤见你。它像高速公路上的里程表,不动声色地提醒着我们,你离出发地愈来愈远,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③刘魁立《过大年是我们生活的歌》:除旧迎新,是传统新年专有的修饰语。特别是更岁交子的那一刻,更被我们看成是新旧交接的庄严时间节点,“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或者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甲】①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春节热闹的情景,给人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乙】②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表明“年”是提醒人们生命进程的重要节点。【丙】③引用谚语,表明“新”是过年最重要的特征,它是结束,更是开始。初一语文试卷第4页(共10页)二、古诗文阅读(共21分)(一)默写。(共6分)6.,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1分)7.夕阳西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分)8.《论语》中说:“,。”这两句阐明了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2分)9.“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古诗中有很多描写四时景色的诗句。请从自己积累的这类诗中选择两句,你选择的是“,”。(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每句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2分)(二)阅读《观沧海》,完成10-11题。(共7分)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0.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本诗以“①”字领起全篇,俯视大海全景。“②”写大海水波摇荡,“竦峙”写山岛巍然,“丛生”“丰茂”写草木欣欣向荣,“洪波涌起”则呈现出了大海的③。诗人融情于景,意在表达④之情。(4分)11.结合诗意,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呈现的画面描述出来。(3分)(三)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12-14题。(共8分)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初一语文试卷第5页(共10页)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过中.不至粗中.有细百发百中.B.与人期.行不期.而遇后会有期.C.相委而去.去.留两便扬长而去.D.入门不顾.奋不顾.身顾.虑重重1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根据语境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尊君在不?翻译:家父在吗?理解:友人知道自己已经迟到,猜测陈太丘已先行走了,他问陈太丘在不在,是明知故问。【乙】友人惭,下车引之。翻译:友人感到惭愧,下了车,去拉元方。理解:友人听了元方的批评,对自己的失礼感到惭愧,他下车去拉元方,是准备道歉认错。14.根据《陈太丘与友期行》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何)晏小时,武帝①雅奇②之,欲以为子。每挟将③游观,命与诸子长幼相次④。晏微觉,于是坐则专席,止则独立。或问其故?答曰:“礼,异族不相贯⑤坐位。”(取材于《太平御览》卷三九三引《何晏别传》)注:①[武帝]指曹操。②[雅奇]向来看重。③[挟将]带领。④[长幼相次]论长幼次序。⑤[贯]按次序排列。陈元方和何晏都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尊严。陈元方批评友人“无信”“无礼”,且以“①”的行为予以教训;何晏以“②”的行为委婉地拒绝曹操的拉拢,并解释说自己是依“礼”而行。他们二人虽然年纪尚小,但都表现出了③的品质。三、名著阅读(6分)15.你准备参加学校举办的“在磨砺中成长”主题演讲比赛,要从读过的名著中选择合适的人物作例证,请说明你的选择和理由。(100字左右)初一语文试卷第6页(共10页)四、现代文阅读(共20分)(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6-18题。(共8分)材料一“双碳”是“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碳达峰是指碳排放量达峰,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某一个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即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指的是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二氧化碳吸收量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平衡。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头绪繁杂,任务艰巨。2020年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达49%,超过风能、太阳能、水电等清洁能源占比的总和。因此,中国需要大力推进能源开发清洁替代和能源消费电能替代,以实现能源生产清洁主导、能源使用电能主导,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实现“双碳”目标。预计到2030年,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降低到27%,太阳能占比27%,风能占比21%,水电占比15%,清洁能源成为主要能源。预计到2060年,我国能源结构中。材料二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向世界许下的庄严承诺。我国作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实施全民参与性的行动方略对于“双碳”目标的最终达成能够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思想决定行动,碳达峰、碳中和更需要人们具备强烈的绿色意识。应当开展更加务实、高效的全民绿色低碳教育,提高人们对绿色发展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认知度、参与度,让低碳绿色理念入心入脑,为全民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初一语文试卷第7页(共10页)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财富。扩大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每个人的心灵,引导人们在充分享受现代美好生活的同时,杜绝各种形式的铺张浪费行为,破除奢靡铺张的歪风陋习,形成节约每一粒粮食、每一度电、每一滴水的良好风尚,共筑安全绿色发展的坚强屏障。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其中,个体、家庭作为重要消费主体,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至关重要。因此,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垃圾分类”活动,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让垃圾分类成为现代生活新时尚。要鼓励市场扩大绿色低碳产品的供给力度,引导消费者优先选择节能降碳的绿色产品,为国家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打下基础。还要扩大有机绿色食品的供给,引导人们养成以天然有机食物为主的绿色饮食习惯,带动绿色农业、畜牧业发展,帮助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在5G、人工智能等技术带动下出现的共享经济,无疑是帮助实现“双碳”目标的新业态、新模式,也是人们绿色生活的新选择。因此,应当在交通、住宿、办公等各领域规范、引导、推进共享经济发展,构筑更有价值的共享平台,最大程度地整合、利用闲置资源,通过共享经济平台,满足多元消费需求,让更多人拥有数字绿色生活。16.根据以上两则材料,下列关于“双碳”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甲】碳达峰是为碳排放设定出上限值,以最终实现碳中和。【乙】太阳能、风能的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或极少产生碳排放。【丙】农业、畜牧业不会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属于绿色产业。
本文标题:北京市石景山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pdf版无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193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