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城关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练习语文试题
2021-2022(下)七年级第二次月练习语文卷第1页共8页2021-2022(下)七年级第二次月练习语文卷第2页共8页2021-2022(下)七年级第二次月练习语文试卷(2022.6.8)一、积累与运用(2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2分)A.驿.路(yì)晶莹.(yín)陡峭.(qiào)溢.出(yì)B.竹篾.(miè)简陋.(lòu)迷茫.(máng)菌.子(jūn)C.瑶.族(yáo)撵.走(niǎn)恍.惚(huǎng)麂.子(jǐ)D.修葺.(qì)悠.闲(yōu)避.风(pì)露.宿(lù)2.下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2分)A.朦胧眩目寒暄仓皇失措B.累赘伶俐辩论不计其数C.蹒跚躬行抱歉唉声叹气D.咀嚼生蔬执拗颠沛流离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A.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B.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C.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D.我的文具盒坏了,你能帮我修葺..一下吗?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武威人在端午节吃油饼子卷糕的习俗流传已久,具体从哪个年代开始还需进一步考证。B.在齐白石的《端午图》中,将咸鸭蛋、雄黄酒、粽子等端午节应景之物描绘得淋漓尽致。C.“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因其人格高洁,使之成为端午节中国人普遍追念的精神偶像。D.据一些专家考证:端午节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繁星密布,皓月当空,又是一个不眠夜。B.杨绛先生学贯中西,著述丰硕,成就非凡,享誉海内外。C.专家没有一个不否认,H7N9禽流感病毒能使人或家禽患病。D.“五一”节前夕,许多商家举行商品打折促销,吸引消费者前来购物消费。6.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网购之所以让那么多网友着迷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在下单后输入帐号密码时基本没有感觉到是在花钱。B.每到夏季,学校都会反复向学生发出不要到陌生水域游泳,更不要在没有大人陪同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去游泳。C.在践行“尊老爱幼”传统美德活动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执行力不足,二是方法不当。D.回首三年的初中生活,我们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勤奋、踏实是学习进步的关键。7.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世上多数的人认为它们“一无所有”,因为它们是“O”。②1984年奥运会,许海峰的枪声打破了中国在奥运上沉寂多年的“O”记录。③从古至今,无论在自然科学上,还是在社会科学上,都曾经有过无数的“O”的空白。④中国的原子武器,又是一片“O”的荒原,邓稼先的一声巨令,蘑菇云开起遮盖了这个“O”的荒原。⑤也有不少的清醒者,看到了“O”的真谛,用自己的智慧,填满了一个又一个的“O”,圈入了无数充实的色彩。A.③⑤①④②B.③①⑤②④C.①④③②⑤D.①④②③⑤8.古诗文默写。(10分)(1)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2)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青草池塘处处蛙。(4)莫言下岭便无难,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6)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7)《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晚春》中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52分)(一)诗歌阅读读《登飞来峰》,完成下列习题:(6分)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9.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首句紧扣诗题,点明地点。“千寻”二字极言其高,其意为在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的高塔。B.第二句通过具体描写突出飞来峰上的“千寻塔”之高。其意为听说千寻塔上可以见旭日冉冉升起。C.第三、四两句以第一、二句的铺垫为基础,引出全诗主旨,是前两句内容的升华。D.末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其意为观赏景物站在最高处,就不怕浮云遮住视野,有“一览众山小”的感受。2021-2022(下)七年级第二次月练习语文卷第3页共8页2021-2022(下)七年级第二次月练习语文卷第4页共8页10.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二)文言文阅读: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11~15题。(15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前日,民皆徙避之。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已而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①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②,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选自唐甄《韩生料秦王》)【注释】①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②纸鸢:风筝。1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出名B.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调节C.谈笑有鸿.儒鸿:大D.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病:生病[12.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同“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3分)A.何陋之.有B.王心忧之.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B.【乙】文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善于见微知著。C.【甲】文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D.从表达方式上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子何以知之?15.《陋室铭》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5分)乡土情结柯灵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①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②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③“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开创事业。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莲,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④灾难使成批的人流离失所,尤其是战争,不但造成田园寥落,骨肉分离,还不免导致道德崩坏,人性扭曲。当然,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都是千古美谈。比灾难、战争更使人难以为怀的,是放逐:有家难归,有国难奔。林则徐,这位虎门销烟,揭开中国近代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伟大爱国前贤,在获罪革职,遣戍伊犁的悲凉时刻,曾赋诗明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百年后重读此诗句,还令人百脉沸涌,唏嘘不已。⑤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谋生异域。清代以来,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及世界。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⑥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第一代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从普通居民到各界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达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⑦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汇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株守乡井,到老没见过轮船火车,或者魂丧城外,飘泊无归的现象,早该化为陈迹。我们应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2021-2022(下)七年级第二次月练习语文卷第5页共8页2021-2022(下)七年级第二次月练习语文卷第6页共8页(选自《香港文学》七周年纪念号,有删改)1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土情结》一文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的散文。B.文章开篇以唐代诗人王维的小诗作为引子,引出乡土情结,生动自然。C.第③段画波浪线处连用四个比喻形象表达了离开乡土后的孤独无助。D.本文以时代的变迁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17.联系语境,品味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语言表达的精妙。(4分)18.第④段引用了不少古诗文,在文章中起何作用?(4分)19.“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从古代先贤到当代志士,乡土情结不断传承不断丰富,请联系本文相关内容及链接材料,说说乡土情结有哪些内涵。(4分)链接材料1:1903年前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鲁迅写了一首小诗,表达为国献身的决心:“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链接材料2:1955年8月,“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冲破美国封锁,回到祖国怀抱时激动地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四)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0-22题。(10分)【材料一】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刷新了我国载人深潜纪录,也是世界上载人潜水器首次同时将3人带到地球最深处。从百米浅海到万米深海,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劈风斩浪几十年,先后突破了多项核心深潜技术。一台台勇往直“潜”的大国重器,带着中国人对未知的好奇心,带着一代代科学家数十年接棒努力的智慧成果,带着中国人迎难而上、不怕吃苦的拼搏精神,一再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材料二】近日,某中学九年级6班开展了“挑战深海,探索人类未知世界”主题活动。李弘小组与张晶小组各制作了一张图表,展示我国载人深
本文标题: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城关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练习语文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540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