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5月月考语文试题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春永春一中初二年下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号数: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2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兼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2)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______,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小石潭记》)(4)挑兮达兮,________________。(《子衿》)(5)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6)微君之躬,________________?(《式微》)(7)_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8)《饮酒(其五)》诗中,表现诗人寄情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闲适自得心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为了提高大家的阅读兴趣,我校文学社开展了一系列的名著阅读和主题诗歌朗诵。B.“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全市中小学生中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C.参观科技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还能够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科技作品。D.市川剧团精心打造的《惊垫》,是一部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现代川剧。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7分)是什么吸引着众多文人雅士对澳门流连忘返,大书特书?是中西合壁、多元文化共冶①(A.yěB.zhì)一炉的独特风情;是传统与现代、甲(A.喧闹B.喧嚣)与平淡和平共处的人文景观;是包容共济、守望相助的人性之美;是赤诚无畏、薪火相传的家国情怀;是丰厚的历史资源,是独特的文化气质,是“一国两制”下的cānɡ②(A.苍B.沧)桑巨变……回归20年,澳门的“小城故事”乐章,________。新时代,新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祖国同行共享荣光,乙(A.气势磅礴B.波澜壮阔)的征程已然开启,精彩刚刚开始。(摘自《人民日报》)(1)为文中①处加下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为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2分)①________②________(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2分)甲________乙________(3)在文中横线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既有历史名城的悠然舒缓,又有“一国两制”铿锵雄壮的成功实践。B.既有历史名城的悠然舒缓,又有“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铿锵雄壮。C.既有悠扬舒缓的历史名城,又有铿锵雄壮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D既有悠扬舒缓的历史名城,又有成功实践“一国两制”的铿锵雄壮。二、阅读(70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一)阅读诗歌,完成4—5题。(5分)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种幽静的氛围。B.“参差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菜,左右笔之”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C.“悠战悠战,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D.“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时和睡时,可见君子思恋之苦。5.“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战,转反侧。”这是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其中连用两个“悠”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遗人随其往,寻向所态,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明日,过桃源县,至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①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②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选自袁中道《再游桃花源》)【注释】①码:蹲坐。②弥:更加。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便要.还家________(2)处处志.之________(3)过.桃源县________(4)溯.源而上________7.下列对文中句子的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B.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C.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D.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8.翻译文中划线句子。(5分)(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两文中的桃花源都令人向往,但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请分别概括【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小题。(22分)总与一缕炊烟有关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受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刷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著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拔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⑮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欢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袋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⑯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10.下列对文章的品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⑮—⑰段卒章显旨,点明了写作目的,揭示了中心,升华了情感。B.文章标题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还能引起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C.本文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D.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11.作者几次写了母亲的“讪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②⑬段中两个画线的语句。(每小分,共6分)①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5月月考语文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636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