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和答案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命题人:赖小青邓莉兰审卷人:温东辉说明:1.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给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东方大佛莫高窟,是敦煌的一顶金冠。一到这里,人们便发现,莫高窟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坐北向南的格局,所有的窟门都朝着东方。每天最先迎到太阳的是九层阁。它雄踞窟区之上,最突出的成为莫高窟外部建筑标志。但九层阁没有司空见惯的雕梁画栋、描金彩绘,而是自然地呈现出棕红的土木本色,使得木质结构与石窟更加②。沿着经过加固修整过的栈.道,穿过曲折陡峭的山崖,登上九层阁的最高处,眼前豁然出现一个巨大的洞窟,窟内端然坐着一尊高达33米的释迦牟尼塑像。这尊佛像艺术造①(yì)惊人,集中了敦煌彩塑艺术发展到黄金时期的许多特征和精粹。1.文中加点字“栈”的读音正确的是()(1分)A.jiànB.zhànC.zànD.xiàn2.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1分)A.旨B.皆C.诣D.谐3.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2分)A.天衣无缝B.水乳交融C.十全十美D.浑然一体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2分)A.在窟区之上,成为莫高窟外部建筑最突出的标志。B.在窟区之上,最突出的成为莫高窟外部建筑标志。C.它雄踞窟区之上,成为莫高窟外部建筑最突出的标志。D.它雄踞窟区之上,成为最突出的莫高窟外部建筑标志。5.把下面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①从战国到魏晋长达八百年的岁月里,中国人主要用竹简写字、刻字、著书立说。②中国先民不仅编竹为筏,还将竹片作为文字的载体。③孔子因勤于读书,把牛皮绳多次翻断,于是有了“韦编三绝”的佳话。④儒家经典很多写在竹简上。⑤人们先砍竹削片,晒干后钻孔,再用牛皮绳串起来编结成书,就是所谓的“韦编”。⑥由于竹简的利用,中国文字记载的经典得以保存传世,可以说竹子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及历史文献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A.⑥④①②③⑤B.②⑥④⑤③①C.⑥②①④⑤③D.②⑤③①④⑥6.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为准确得体的一项是()(2分)小刚最近很苦恼,居家上课期间,妈妈常常推门而入,还时常挪动他房间里的物品。他因此向妈妈抗议。妈妈不以为然,还说“什么你的房间!你是我生的呢,我又没乱动你的东西。你房间太乱,我给你打扫、整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而已。”小刚觉得此事必须解决,他对妈妈说:A.“妈,您不经我的允许闯入我的房间,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生活!您经常在我上网课的时候出现在我班视频里,老师和同学看见肯定会笑话我的。”B.“妈妈,我是您生的,但不是您的附属品。您擅自闯入我的房间,是对我的不尊重。还有,您这样也影响我上课学习啊!”C.“老妈,我自己的房间我自己做主,我认为需要时我会找时间打扫整理的,别再随意进来了,有点烦人!”D.“妈妈,我永远是您的孩子,但我也在长大呀,您要是能在我课间休息时敲个门进来帮帮我该多好啊!再说打扫整理房间的事儿让我自己来吧,您歇歇,也给我个锻炼的机会,好吗?”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送石扬休还蜀欧阳修长爱谪仙①夸蜀道,送君西望重吟哦。路高黄鹄飞不到,花发杜鹃啼更多。清禁②寒生凤池水,绣衣荣照锦江③波。昔年同舍青衿子④,夹道欢迎鬓已皤⑤。[注]①谪仙:指李白,著有名篇《蜀道难》。②清禁:皇宫。③锦江:岷江分支之一,在四川成都。④青衿子:青年书生。⑤皤:白色。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写诗人送别友人,且点明友人前往的地方是蜀地,照应文题,引出下联对蜀道进一步的描写。B.颔联通过善飞的黄鹄无法飞越蜀道,侧面烘托了过蜀道的艰难惊险。C.颈联回顾了石扬休受召入宫,辅佐皇帝,如今衣锦还乡的人生经历。D.尾联用对比手法,实写了石扬休到达蜀地后的情形,别具匠心。8.这首诗中蕴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10分)奇士陈俞,字信仲,临川人。自京师落第归,过谒伯姊,值其家病疫,闭门待尽,不许人来,人亦无肯至者。俞欲.入,姊止之曰:“吾家不幸,罹①此大疫,付之于命,无可奈何,何为甘心召祸?”俞不听,推户径前,见门内所奉神像,香火甚肃,乃巫者所设也。俞为姊言:“凡疫所起,本以蒸郁熏染而得之,安可复加闭塞,不通内外!”即取所携苏合香丸十余枚,煎汤一大锅,先自饮一杯,然后请姊及一家长少各饮之。以余汤遍洒房壁上下,去巫具,端坐以俟之。巫入,讶门开而具撤,作色甚怒。俞奋身出,掀髯瞪眼,叱之曰:“汝何物人,敢至此!此家子弟皆幼,病者满屋,汝以邪术炫惑,使之弥②旬弗愈,用意安在?是直欲为盗尔!”顾仆缚之,巫犹哓哓③辩析,将致之官,始引伏请罪。俞释其缚,使自状其过,乞私责。于是鞭.之三十,尽焚其器具而逐之。邻里骇慑,争前非诮④,俞笑不答。翌日,姊一家脱然,诮者乃服。又尝.适县,遇凶人凌弱者,气盖一市。为之不平,运拳捶之死而遁。会建炎初元大赦获免。后累举⑤恩得缙云主簿⑥以卒。终身不娶妻妾,亦奇士也。(选自宋·洪迈《夷坚志》,有删改)[注]①罹:遭遇。②弥;满,超过。③哓哓(xiāo):争辩的声音。④诮:责问。⑤累举:连续应举。⑥主簿:官名。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1)欲()(2)鞭()(3)尝()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以余汤遍洒房壁上下,去巫具,端坐以俟之。(2)俞释其缚,使自状其过。1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奇士陈俞的“奇”具体表现在哪里?(3分)(三)默写(6分)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1)当你和好友分别时,可以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鼓励和安慰朋友,只要有真挚的友情,就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2)富有才华和抱负的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借比喻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想做官而没人引荐,希望得到别人举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保存了先民生活的美好图景,这是陶渊明带你走进世外桃源而感受到老人和小孩的和乐之美。三、现代文阅读(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7分)一粒米的旅行王太生①这注定是一条年复一年的经典线路,关于一粒米的旅行。②五月,若隐若现的布谷声中,秧苗出落得青翠欲滴,农人拿来箩筐,秧苗端坐在农人晃悠悠的箩筐上,一路挤闪路边的野草,担子跌落着亮晶晶的水滴,以一个季节成人礼的方式,走向天光云影的秧田。③一粒米就这样开始旅行。它一出门,就迎面遭遇一场兜头雨。一场雨在天地间泼泼地下着,秧田翻着气泡,秧苗在雨中,舒展腰肢,歪着小脑袋,咧着嘴,尽情吮吸。秧田需要汩汩的水,小河的水,沿着水渠哗哗流淌。这时候,有一尾鱼,“泼刺”一声,游入秧田。④一粒米在旅途上,雨热同期。高温在秧棵间恣肆蔓延。只有这样氤氲的高温,一粒米才开始抽穗。三伏天,农人在水田劳作的姿势,是逆光中的一幅剪影,勾画在以秧田为背景的天空。那些秧苗在咕噜咕噜地喝水,农人在拔草的间隙,坐在树荫下,也咕嘟咕嘟地喝水。随身携带的水壶里,有一层厚厚的水垢。⑤城里来的孩子,对农村所作的观察,是鹅眼状的。田埂上.迎面走来的水牛,一对大眼睛怯生生的。农人谚语:鹅眼看人时小,牛眼看人时大。牛的双眸,闪烁的是对土地的敬畏。⑥一粒米邂逅爱情。这时候,稻田里有蛙鼓虫鸣。感情越炽热,温度越高,一粒米在稻壳紧紧包裹的子宫内灌浆发育。灌浆中的一粒米,阳光下,放在掌心,用手轻轻一搓,是迸裂的、嫩嫩的、青中带玉的包浆。不远处,邻家女孩儿,坐在树下,静静地想着心思。⑦湿热相伴,汗水同行。宋代诗人戴复古在《大热》中描述,“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天太热了!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大瓷窑,在酷暑的六月燃烧。何必埋怨天热呢,你看秋天的硕果,其实是在这炎热的夏天孕育。在这样的大气耕耘,田里热得可怕,稻田的水,滚烫、滚烫,像是沸腾了一般,农夫背上的汗,如同被泼了一盆水上去,湿漉漉的……⑧等到暑热消去,凉风起,农人额头汗珠渐渐风干,秋天到了,梦中稻田,逐渐干涸,大地一片金黄。一粒米,等待收割。就这样,一粒米在时光的旅行中,戛然而止。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⑨儿时餐桌上,我经常将一碗饭,吃剩一半。外婆见状,不时提醒说,浪费粮食,响雷打头。一粒米,七斤四两水。我吓得赶紧扒拉干净,故意发出响声,碗底照见人影。⑩到达了目的地,一粒米,脱去薄薄的稻壳,变成晶莹的一粒,又开始了它的另一种旅行,从乡村流入城市。⑪那时候,父亲在粮店上班。粮店的粮垛堆至房顶,粮垛是由一袋一袋的米包垒成,我躺在粮垛上,重量的挤压,一堆米在身下,有秩序地缓缓游动。趴在粮垛上游戏的日子,我曾看到装满无数粒米的麻包上,盖了章,有的还标有印记。有一只麻包,上面写着字:“新河大队、张。”我猜想着,这一定是那个卖这一包米的农民留下的,他舍不得这经历了一个苦夏所收获的这一包米?站在树荫下,咕噜咕噜地喝着水。抑或是让淘米做饭的城里人,晓得这一包米,是乡下一个姓张的人种的?彼此之间,有种缘分。⑫一粒米之旅,是一个苦夏之旅,暴雨雷电,等待忍耐,孕育蜕变;是一个辗转之旅,舟车相继,每一个环节,都串联起好多人。⑬一粒米,喂养了乡村和城市。(摘自《长江日报》)13.通读全文,请从文中筛选词语,将下面一粒米的旅行线路图补写完整(6分)①②③④14.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贴切。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妙处。(4分)(1)秧苗在雨中,舒展腰肢,歪着小脑袋,咧着嘴,尽情吮吸。(2)农人在水田劳作的姿势,是逆光中的一幅剪影,勾画在以秧田为背景的天空。15.第⑨段属于什么叙述顺序?是否多余?请阅读第④-⑨段,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16.从“一粒米的旅行”中,能给我们什么感悟和启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A.“一粒米的旅行,是一个苦夏之旅,暴雨雷电,等待忍耐,孕育蜕变,”告诉我们劳动是艰辛的,我们要珍惜劳动成果。B.从“是一个辗转之旅,舟车相继,每一个环节.都串联起好多人”可得出:一粒米从乡村到城市,需要很好的交通条件,才可以更快速到达城市。C.一粒米来之不易,为养育人类做出了贡献,写出了对土地和作物的敬畏与感恩之情。D.求学的过程也如一粒米的旅行一样,也要经过播种、抽穗直至脱去稻壳的历程,成功需要等待和忍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6分)“是人”“斯人”从何而来?刘一①最近,为了弄清楚天将降大任于什么人的问题,许多人忽然开始咬文嚼字。不管现实生活中,还是社交软件上,都在争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人们热烈地探讨起几千年前一篇文章的措辞,这大概也是只能诞生于文化昌隆的东方古国的奇观了!②争论的对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因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而具有极高的“国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民度”。在这段文字中,孟子首先列举舜、傅说、胶鬲等六位古代贤人皆从忧患中奋起,建立卓著功勋的事实,证明个体要完成自己的天命必须经受挫折的锤炼。他进而申述,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因由与个体命运相近,最后推出通用于个体和国家的深刻道理:“忧患使人奋进发展,安乐使人松懈衰退”。孟子善于说理,这段选文虽仅有一百多字,但论证严密,层层深入,接踵而来的排比句更是带来震撼人心的效果,使人过目难忘。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见解卓越、气势逼人,本身就是一篇深具魅力的议论文,再加上它当年属于语文科的必背篇目,很多人都曾反复诵读,所以很多网友坚信自己对之了如指掌。也正因为如此,烂熟于心的句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在当今教材上竟被写作“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一“变化”才显得格外难以接受。然而,另外
本文标题: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和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638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