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高一语文名师指导教案人教版【热选4篇】
1/29高一语文名师指导教案人教版【热选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高一语文名师指导教案人教版【第一篇】《大堰河──我的保姆》一、学_目标1、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2、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3、情感目标:加深对母爱的认识二、学_重点、难点1、重点:对大堰河形象的认识2、难点:(1)作品写作时代、背景离现实时代较远,学生热情较难调动(2)文章幅较长,四十分钟学_较紧张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流程:(一)导入:此诗是艾青在狱中写的,在一个飞雪的早晨写的,人在困2/29境中,在饥寒中,总会想亲人,想家人,而此时艾青想的却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大堰河。(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自读问题:试在脑海中为大堰河“画像”。(三)合作探究1、自读课文后,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学_: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给大堰河填写一份“档案”,可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也可自己设计。表格留出空行,目的让学生自由发挥。五分钟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讨论情况。并让学生说明理由,并让学生朗读诗文,体会感情。预想可能出现不一致的回答:属相:牛——忍辱负重、默默奉献、脚踏实地猪——任人宰割、不知反抗兔、羊——温顺善良血型:o——奉献型,万能献血者身高、体重——体重可能因大堰河生活状况而偏轻。健康状况——估计学生会写出“营养不良、椎间盘突出”等,能自圆其说即可。人生信条——鲁迅先生的名言“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来深化大堰河的形象。2、教师:“既然是档案,照片必不可少。老师这儿有几3/29副图片,你们帮我看看哪副图片更符合大堰河的形象。”依次投影四副_图,最后将四副图定格在屏幕上,让学生讨论争鸣。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对大堰河的认识由抽象的概念上升为具体的外在形象。让学生在争鸣中进一步明晰大堰河形象。(四)诵读课文让学生再读课文。同时投影要求:1、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2、找出让你感动的语段,反复诵读,体会感情学生任意挑选一段朗读,教师相机评价。必要时反复读,直至教师范读一段。学生朗读后,教师可适时提问:“你读的这段是否让你想到自己的妈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_妈吗?”“妈妈疼爱你吗?能给大家讲讲吗?”之后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将最后一段中的“大堰河”换成“妈妈”,再反复读。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大堰河形象后,通过诵读课文,体会感情。(五)结束语:“只有平凡的儿女,没有平凡的母亲。我们的母亲都是可4/29亲、可敬、可爱的……母爱,人类情感走廊中的上品,伟大永远是它的同义语。母亲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声轻轻的呼唤,还有那眼角的皱纹、满手的老茧,微驼的背影,哪一个做子女的不应刻骨铭心?”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心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吧!”高一语文名师指导教案人教版【第二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标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2、领会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严于律己,有错就改的品格教学重点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教学难点1、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理解2、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教学方法诵读法、归纳法、对比阅读法、“引导—探究”学习法5/29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时代背景,分析战国形势图)战国时期,有战国七雄,他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之中,秦国实力大,他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企图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国是当时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国一时很难吞并,便采用了各个击破的战略,对外抗张本文就着重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二人合作,与强大的秦国抗争的故事二、司马迁和《史记》简介(课件展示作者、作品)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的丰富的材料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宫刑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6/29《史记》2、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12)、世家(30)、列传(72)、书(18)、表(8)等五种体裁,共130,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三、课文说明《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1重要的合传《史记》中的合传有两类:一类是将同类型人物合,一类是将处于同时期并在事件上密切的人物合《廉颇蔺相如列传》属后者战国时期(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赵国大事纪年表:(小黑板展示)赵惠文王年序7/29大事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廉颇伐齐,取阳晋赵惠文王十七年(前282)蔺相如完璧归赵赵惠文王十八年(前281)秦伐赵,拔石城赵惠文王十九年(前280)秦复攻赵,杀二万人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渑池之会四、整体感知课文1、本文写了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2、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讨论人物思想性格(课件展示相关图片)蔺相如:赵国宦官首领缪贤门下的食客,地位卑微廉颇:赵国良将,屡立战功,位居上卿,以勇闻名完璧归赵背景①秦要求:以十五城换璧②赵犹豫不决,进退两难:a)送璧入秦可能被骗,得不到8/29城池b)若不送璧,可能会使秦王生气,进攻赵国③缪贤推荐相如出使④相如主张送璧入秦:a)秦强赵弱,不得不答允秦国b)宁可让秦承担理亏之过,亦不可被秦国找到进攻的借口⑤相如自荐出使,并言若不得城,必完璧归赵⑥赵王派相如出使经过秦王无意赏城无礼:只在章台接见相如,礼节傲慢失信:秦王把璧传给美人和侍从观赏,没有提赏城之事相如妙计取壁假称璧有瑕,把璧骗回怒斥秦王无礼,持璧倚柱而立,以同归于尽作要胁,令秦王不敢强夺勇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拖延时间派随从换上平民服装,由小路把璧带回秦国相如陈词指斥秦历代君主皆不守信约,故已把璧运回赵国要求秦国先割城,赵国才交出璧愿以死谢罪结果①秦王明白即使杀相如,亦不能得到璧,反而断绝秦赵的9/29友好关系,所以厚待相如,放他回国②相如被封为大夫③秦不予赵城,赵不予秦璧渑池之会背景①秦王约赵王于渑池相会(秦王对完璧归赵一事仍怀恨在心,要悔辱赵王)②赵王害怕强秦,不愿前去③廉颇和相如皆主张赵王应约,否则会表示赵王软弱胆怯④廉颇部署:a)赵王三十日内未返国,立太子为王,打消秦王要胁赵国的念头b)在边境集结大量军队,防秦进攻经过①秦王请赵王奏瑟,令御史记下此事,相如以性命胁迫秦王击,令御史记下②秦臣请赵王以十五城给秦王祝寿,相如请秦王以咸阳城给赵王祝寿结果①秦未能在外交上占上风,让他们离开②相如功劳,被封为上卿负荆请罪背景廉颇为国立下汗马功劳,但相如出身卑贱,只因口舌之能,却被拜为上卿,故对相如有所不满,更扬言要辱相如10/29经过①相如于朝会时常诈病,不愿与廉颇排座次②远远看见廉颇,便令车绕路离去(因为相如把国家大事放在私人恩怨之前,他明白将相不和,赵国必亡的道理)③廉颇知道相如苦心,自觉惭愧,负荆请罪认错结果两人和好,成为刎颈之交主旨:赞扬蔺相如机智勇敢,大智大勇、胸襟阔大、顾全大局的品德,以及廉颇忠心报国、勇于改过的崇高品格(板书)五、布置作业1、找出文中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以及章节,精心研读课文2、用500字左右描绘本文的故事情节,文体不限第二课时一、研析课文,边归纳边讲解重点词句1、完璧归赵:梳理矛盾,把握人物[问题]: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②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斗智斗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明确]:①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11/29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城求璧,赵国君臣深感“予”或“勿予”之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诚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②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胸有成竹,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诚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的“修敬”和秦王的“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不“辞谢”割城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断然采取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2、渑池之会:品味语言,把握人物[问题]:①“渑池之会”在记载会见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12/29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②“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③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明确]:①记载会见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笔一挥,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要“顾召”赵御史“顾召”即回头招呼可见,赵国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须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对比,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王君臣对比,赵国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三是蔺相如与秦国君臣对比,秦国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②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用一“令”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è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蔺相如挽狂澜于,反令秦王击缶缶乃市井盛酒浆之容器,其为乐器则为劣等,秦王无奈,击缶助兴,无地自容!两个动词,意蕴丰富,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要献丑,13/29秦国君
本文标题:高一语文名师指导教案人教版【热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671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