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二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__安全学的理论基础
安全管理学刘章蕊lzr@sit.edu.cn,021-60873645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建学院安全工程教研室•2.1管理学的理论基础•2.2安全学的理论基础•2.3安全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第2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2.2.1安全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安全、本质安全、危险、危害、风险、危险源、事故、事故隐患•2.2.2事故致因理论•事故倾向性格论、Heinrich事故因果连锁论、能量转移理论、轨迹交叉理论、基于人体信息处理的人失误事故模型(瑟利模型)、动态变化理论2.2安全学的理论基础4•“无损为安,无缺为全”•安全是指客观事物的危险程度能够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状态(自行车、摩托车戴头盔、自行车赛)。•安全是指没有引起死亡、伤害、职业病或财产、设备的损坏或损失或环境危害的条件(美军用标准)•安全是指不因人、机、媒介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系统损失、人员伤害、任务受影响或造成时间的损失。1、安全的定义和本质安全1)安全总目录本章总目录第2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2.1安全学的理论基础2.2.1安全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5•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具体地讲,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失误—安全(Fool-Proof)功能故障—安全(Fail-Safe)功能广义的本质安全还包括人的安全行为,指从业人员处处按照标准、规程作业,消除事故风险,和物的安全状态一起构成“人—机”系统的安全。总目录本章总目录第2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2.1安全学的理论基础2.2.1安全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2)本质安全6•可能导致意外事故的现有或潜在状况。•“危险”意味着人员或财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常常暂时受到限制,它来源于某种技术系统的应用。•可能导致事故的状态(GJB900-90)。•是指存在着导致人身伤害、物资损失与环境破坏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因某种(或某些)因素的激发或耦合而变成现实性了,就是事故。总目录本章总目录第2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2.1安全学的理论基础2.2.1安全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2、危险、危害和风险7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爆炸)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职业病)总目录本章总目录第2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2.1安全学的理论基础2.2.1安全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8•风险(risk)是指特定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风险评估、手术风险、飞机)。RFS总目录本章总目录第2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2.1安全学的理论基础2.2.1安全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9严格的讲,风险与危险是有区别的:—危险只是意味着一种存在的或潜在的不希望事件状态,是可能产生潜在损失的状态。它是风险的前提,没有危险就无所谓风险。危险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风险不仅意味着不希望事件状态的存在,更意味着不希望事件转化为事故的渠道和可能性-后果。—危险通常与事故相联系;风险不仅与事故相联系,而且扩展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金融风险、投资风险等。总目录本章总目录第2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2.1安全学的理论基础2.2.1安全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10人们更应该关心的是“风险”,而不仅仅是“危险”,因为直接与人发生联系的是“风险”,而“危险”是事物客观的属性,是风险的一种前提表征。我们可以做到客观危险性很大,但实际承受的风险较小。例如,人类要应用核能,就有受辐射的危险,这种危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在生活实践中人类采取各种措施使其应用中受辐射的风险小些,甚至人绝对地与之相隔离,尽管仍有受辐射的危险,但由于无发生的渠道,所以我们并没有受辐射的风险。总目录本章总目录第2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2.1安全学的理论基础2.2.1安全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11•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危险源有明显的静态特征,对应“固有危险度”,可以理解为:有失去控制可能的能量(或有害物质)积累。•事故隐患与危险源相比,增加了所谓“行为干预”。指任何能直接或间接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场所环境破环的一种不安全状态或不安全行为。•两者关系:事故隐患特指出现明显仿佛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具有一定引发频率或存在管理缺陷)的危险源。总目录本章总目录第2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2.1安全学的理论基础2.2.1安全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3、危险源和事故隐患12举例说明:(1)充装了液化石油气的储罐是危险源;但该储罐如果被严重腐蚀接近破裂,这就是事故隐患。(2)存放有严格包装的炸药库房是危险源;但长期存放使炸药接近其失效寿命,就构成了事故隐患。(3)民房内的各种带电线路是危险源;但线路老化、破损就构成事故隐患。(4)携带了SARS病毒的人是危险源;但此人行将发病、未有效隔离就构成事故隐患……总目录本章总目录第2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2.1安全学的理论基础2.2.1安全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13•《辞海》—意外的变故或灾祸;•Heinrich—事故是非计划的、失去控制的事件;•一般认为—事故是(个人或集体)为实现某一意图而采取活动的过程中,突发的、与人的意志相违背的、迫使这种行为暂时或永远地停止的事件。•我国安全界—事故(Incident)是在生产活动中,发生的一个或一系列非计划的,可造成人员伤亡、职业病、设备损坏、财产损失及环境危害的事件(美军)。总目录本章总目录第2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2.1安全学的理论基础2.2.1安全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4、事故1)事故的定义14•未遂事故—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但因偶然因素,实际上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总目录本章总目录第2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2.1安全学的理论基础2.2.1安全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2)常见事故的定义海因里希黑三角的启示:当一个企业存在300起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导致30起事故。反过来说一个重大事故的背后必有300起隐患。日本的“消灭300”活动;这个法则说明事故发生频率与后果严重程度的关系;后果严重程度的随机性。因此,一旦发生事故,后果是很难控制的,必须从控制事故的发生开始。15总目录本章总目录第2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2.1安全学的理论基础2.2.1安全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例一:某一工人在地上滑倒,跌坏膝盖骨,重伤。调查表明,该工人经常将地板弄湿不擦,达6年之久,经常跌倒,无伤、轻伤、重伤比例达1800:0:1。例二:某机械师企图用手将皮带挂到旋转的轮子上,由于站着摇晃的梯子上,没有工具,且穿了一件袖子宽大的衣服,被皮带轮卷入死亡。事故调查表明,该工人用这种方式挂皮带达数年之久,手下人均佩服其技艺高超。查阅4年就医记录,轻伤33次,估计无伤、轻伤、重伤比例为1200:33:1。例三:南京的张明宝事件总目录本章总目录第2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2.1安全学的理论基础2.2.1安全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17•伤亡事故—伤害,行动中,接触了与周围条件有关外来能量,致使人体生理机能部分或全部损伤的现象,生产区域中发生的和生产有关的伤亡事故—工伤;•二次事故—由外部事件或事故引发的事故。外部事件是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与本系统无直接关联的事件。绝大多数的重、特大事故由二次事故造成(2000年12.25,洛阳东都商厦火灾致309人死亡事件,中毒窒息二次事故)。•非工作事故—员工在非工作环境中发生的事故。缺工影响生产效率(美国各类球类职业俱乐部)。总目录本章总目录第2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2.1安全学的理论基础2.2.1安全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18•事故的因果性—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事故的偶然性—时间、地点、形式、后果等;坠落•事故的必然性—危险是客观存在的,事故必然发生;•事故的规律性—化险为夷;•事故的潜伏性—事故突变之前的量变积累过程;•事故的再现性—类似事故的重现;•事故的危害性—往往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的可预测性—探求原因、采取措施、预防事故总目录本章总目录第2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2.1安全学的理论基础2.2.1安全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3)事故的基本特征19•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它暂时避开了危险源的具体特点和事故的具体内容与形式,而只是抽象概括地考虑构成系统的人、机、物、环境,因此它更本质、更具普遍意义。总目录本章总目录第2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2.1安全学的理论基础2.2.2事故制因理论201、“事故倾向性格”论•该理论认为:从事同样的工作和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这些人是事故倾向者,他们的存在会使生产中的事故增多,如果通过人的性格特点区分出这部分人而不予雇用,则可以减少工业生产的事故。(开车)•这种理论把事故致因归咎于人的天性,至今仍有某些人赞成这一理论,但是后来的许多研究结果并没有证实此理论的正确性。总目录本章总目录第2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2.1安全学的理论基础2.2.2事故制因理论212、Heinrich事故因果连锁论•该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即伤害与各原因之间具有连锁关系。•后人对该理论进行了完善,但其中心思想不变,即认为事故因果关系之间存在继承性—前一过程的结果是引发后一过程的原因。总目录本章总目录第2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2.1安全学的理论基础2.2.2事故制因理论222)Heinrich事故因果连锁模型总目录本章总目录第2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2.1安全学的理论基础2.2.2事故制因理论根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231)Heinrich理论的五个因素•遗传及社会环境(M)—鲁莽、固执、粗心等不良性格和不良教育等;•人的缺点(P)—鲁莽、粗心、轻率、易过激等•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H)•事故(D)•伤害(A)总目录本章总目录第2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2.1安全学的理论基础2.2.2事故制因理论243)基于因果论的事故致因理论的重要启示•为了防止产业灾害的发生,在事故链中,解决好任一环节,都可以收到良好的结果;•基于因果论,对一个系统进行安全分析和评价时,就产生了两种重要而有效的逻辑方法。即演绎法,据结果推理原因,如事故树分析(FTA);归纳法,据原因推论结果,如事件树分析(ETA)。总目录本章总目录第2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2.1安全学的理论基础2.2.2事故制因理论25•如果长时间停机检修后,没有卸下钻具中防止井喷的回压阀,事故就不会发生;•即使卸下钻具中防止井喷的回压阀,如果起钻前按规定的足够时间循环泥浆,将井下气体和岩石钻屑全部排出,事故就不会发生;2003年底,重庆开县“12·23”特别重大井喷失控事故,夺去了243条人命,震惊全国。事故发生后,从政府主管部门的调查报告中,让人不由得一再感叹——总目录本章总目录第2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2.1安全学的理论基础2.2.2事故制因理论26•即使循环时间不够,如果起钻过程中按规定灌注了泥浆,悲剧也不会发生;•即使没有按规定灌注泥浆,如果及时发现溢流征兆,悲剧还不会发生;•即使没有及时发现溢流征兆,如果能够及时在放喷管点火,将高浓度硫化氢天然气焚烧处理,也不会导致人员中毒伤亡的事故发生。总目录本章总目录第2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2.1安全学的理论基础2.2.2事故制因理论27根据事故统计结果,综合海因里希事故致因理论:安全管理的目标在于降低不安全行为的次数到某一个程度;如A至B,而使严重伤害发生的可能性趋近于零。总目录本章总目录第2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2.1安全学的理论基础2.2.2事故制因理论28•它对事故致因连锁关系的描述过于绝对化、简单化。事实上,各个骨牌(因素)之间的连锁关系是复杂的、随机的。•事故并不是全部造成伤害,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也并不是必然造成事故,等等。•把大多数事故的发生原因归于人的失误,忽视了环境、机械、物质的危险性。•后来博德、亚当斯、北川彻三等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本文标题:第二章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概述__安全学的理论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676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