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细菌耐药性2017抗菌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抗菌药物的种类1β-内酰胺类2大环内酯类3氨基糖苷类4四环素类5氯霉素类6喹诺酮类7磺胺类8其他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1干扰细胞壁的合成2影响细胞膜的功能3影响蛋白质的合成4抑制核酸的合成与功能细菌的耐药机制一、概念耐药性(drugresistance)是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耐药性的程度以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临床上通常以该药物的治疗浓度,即该药常用量在血清中的的浓度对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的相对关系而定。二、分类㈠固有耐药性(intrinsicresistance)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不敏感,也称为天然耐药性。特点:始终如一,由细菌的种属所决定;是可以从理论上推测的。如:细菌对两性霉素B的耐药性。肠道阴性杆菌----青霉素绿脓杆菌----氨苄西林链球菌----庆大霉素㈡获得耐药性(acquiredresistance)指正常情况下对药物敏感的细菌群体中出现了对药物的耐药性。由于是遗传物质结构改变引起的变异。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①染色体突变以细菌的耐药基因突变为例:随机发生,与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关,具有相对稳定性,可回复突变。②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耐药性质粒广泛存在于细菌中,通过接合和转导等方式传递,造成耐药菌株的广泛传播,R质粒在肠道菌中更为常见。③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④整合子与多重耐药三、细菌耐药性的特点1.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特点:单一耐药性为主,一般稳定很少自然丢失2.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特点:①可从宿主菌检出R质粒;②以多重耐药性常见;③容易因质粒丢失成为敏感菌;④耐药性可经接合转移。染色体与R质粒决定耐药性的比较耐药基因位置染色体(突变)R质粒耐药谱单一耐药性多重耐药性稳定性稳定不稳定质粒接合与转化-+细菌种类任何细菌肠道细菌细菌耐药性的生化机制一、钝化酶的产生⑴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耐药的菌株产生此酶,可特异的打开药物β-内酰胺环,使其完全失去抗菌活性。分为四类(后)⑵氨基糖苷类钝化酶(aminoglycoside-modifiedenzyme)通过磷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腺苷转移酶的作用,使抗菌药物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失去抗菌活性。由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结构相似,故有明显的交叉耐药现象。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hloramphenicolacetyltransferase)该酶由质粒编码,使氯霉素乙酰化而失去活性。⑷甲基化酶β-内酰胺酶分类结构分类名称来源代表酶C头孢菌素酶染色体AmpCA青霉素酶质粒PC1A广谱酶质粒TEM-1、2,SHV-1A超广谱酶(ESBLs)质粒TEM-3~29,SHV-2~6A耐酶抑制剂广谱酶质粒TEM30-61,TRC-A羧苄酶质粒PSE-1、CARB-3A头孢菌素酶染色体CxaseA非金属碳青霉烯酶染色体IMI-1,NMC-A、Sme-1A氯唑西林酶质粒OXA-1,PSE-2D青霉素酶染色体SAR-2Zinc-LamB金属酶染色体L1?青霉素酶染色体SAR-2A类酶活性部位为丝氨酸;B类酶活性需要金属辅助因子(Zn2+)辅助;C类酶是肠道菌染色体编码的头胞菌素酶,活性部位为丝氨酸;D类酶为OXA型邻氯霉素酶二、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抗菌药物与细菌靶位蛋白结合→抗菌细菌改变靶位蛋白亲和力→耐药三、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四、主动外排机制第三节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抗生素,这是控制耐药性产生的重要措施之一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耐药菌的交叉感染。3.加强药政管理4.研制新抗菌药物5.研制质粒消除剂用人工方法消除R质粒6.抗菌药物的“轮休”细菌一旦产生耐药性以后,在停用有关药物一段时期后敏感性有可能逐步恢复。
本文标题:细菌的耐药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285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