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指南》指导下的幼儿园科学活动
《指南》指导下的幼儿园科学活动科学是幼儿园教育内容五大领域之一,包含人们常识中所认为的科学以及数学这两个部分。本文述及的是前者,即以引导幼儿了解认识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为主要内容和目标的科学活动。科学是神奇的,奇妙的自然现象、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等,往往都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怎样通过教学活动让3-6岁的幼儿来理解科学现象及其原理,从而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幼儿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则让许多年轻老师都感到困惑和为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以“五步法”作为科学教学活动的一般流程,可以较好地达成教学效果。下面试以大班科学活动《装回去》作简要阐述。第一步:观察现象,引发疑问教师如果以传授、告知的方式让幼儿机械地记下科学知识,而忽略幼儿的探索式自主学习方式,那对于幼儿来说,是“老师要我学习”,幼儿是被动的。科学活动的导入部分重点在于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老师应做的,是用简单有效的方法让幼儿从内心深处感觉到“我要学习”。教师可重点关注以下两个因素:有效的活动材料和教师提问。1.活动材料激发探索欲望《指南》指出:“幼儿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作为科学教学活动的第一步,应让幼儿充分接触活动材料,或是观察某种现象,引导幼儿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产生浓厚的兴趣。大班科学活动《装回去》,活动一开始,老师给幼儿呈现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瓶子,其中一个里面装满鹅卵石、白芸豆和细沙这三种颗粒状物体,另外是三堆分开堆放的与瓶子中相同的这三种颗粒。当老师告知幼儿,眼前的鹅卵石、白芸豆和细沙是从空着的那个瓶子里倒出来的,许多幼儿都表示不敢相信,并由此产生动手试一试的想法。2.抛出问题调动研究热情科学活动中,探索性的提问往往能成功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热情,引发幼儿的好奇和大胆猜测,而同伴间不同的答案则更能让幼儿产生好胜心和一探究竟的兴趣和欲望。以上活动中,当教师看到幼儿不信任的目光,就请大家看一看、比一比,瓶子里和瓶子外的颗粒是不是一样多,结果大部分幼儿都认为瓶子外的要多。教师就此说出活动的要求,请幼儿试着将这些颗粒全部装回瓶子里去。这是一个看似不大可能完成的任务,三堆颗粒铺开着看上去体积较大,而瓶子看上去容积并没有那么大。而教师的说法与绝大多数幼儿的想法却又截然不同,由此就调动了幼儿动手探索,找到正确答案的愿望。第二步:自主探索,寻找答案《指南》科学领域目标2中5-6岁关于初步探究能力之一: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当幼儿接触了材料、观察了现象、明确了活动的目的后,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带着任务去实验,并通过实验发现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在这一环节,幼儿处于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退位,把时间和空间都交由幼儿去支配。《指南》建议: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交流分享。教师可为幼儿提供简单的计划与记录表,让幼儿在操作前画下操作的顺序或对结果的猜想,在操作中按计划步骤逐一进行,操作完成后记录实际结果,这样的表格既能培养幼儿科学的实验方法,又方便展示与交流。这一步骤教师需要注意的有以下两点:1.观察了解幼儿的操作情况幼儿探索发现过程中,教师要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和情绪,留意幼儿之间的谈话,从而了解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和产生的疑问、思维的过程等,对一些典型的问题要做到了然于心,为下一个环节的活动做准备。在《装回去》这一活动中,老师发现幼儿装三种颗粒的顺序各不相同,实验结果当然也不一样,但也出现了操作顺序相同可是实验结果、结论却不同的现象,如东东和成成都是先放鹅卵石,再放白芸豆,最后放细沙的正确顺序操作,但东东在放细沙时一边摇晃、转动、轻捏塑料瓶子,一边投放细沙,成功地将所有颗粒都装回了瓶子里,而成成在投放、摇晃、再投放了一段时间后,还留下一把细沙没能装回去。教师注意到两人操作的差异,就可在下一环节中作为典型案例安排展示交流。2.个别指导启发幼儿再思考《指南》对科学领域的建议之一: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在探索活动中,幼儿会遇到各种问题。对幼儿来说,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障碍或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而且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要教师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问题,把握时机,引导得当、适度,就能让幼儿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养成坚持不懈、自主获得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探究式学习习惯。教师发现幼儿往瓶子里装颗粒的顺序各不相同。有的先把沙子倒进瓶子,有的先放豆子再放沙子最后放石子,这样的摆放顺序都会导致大颗粒的石子不能全放进去了,操作失败。教师可提问:“你发现问题出在哪儿?”幼儿发现里面有空隙但比较小,石子或豆子放不下去。教师再问:“大颗粒的石子与豆子中间有空隙,这三种颗粒里面,哪一种可以挤进去把空隙填满?”提示幼儿思考:可以填满空隙的颗粒什么时候放才好?第三步:交流发现,得出结论《指南》在科学领域对幼儿探究能力培养的教育建议之一: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在幼儿自由探索后,安排有代表性的幼儿出示他们的操作成果及记录表,或演示或介绍操作过程、方法等,让幼儿观察比较各自方法、步骤的不同,分析、寻找影响操作结果的关键因素,使幼儿对科学现象或事物的理解更清楚、更全面,也培养了幼儿与他人分享经验的意识,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意见,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信息的科学的学习态度。《装回去》这一活动中,教师分别安排获得成功和失败的两名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方法与步骤。教师提问:“他们的实验有什么不同?”幼儿观察到他们投放三种颗粒的顺序不同。教师再问:“有多少小朋友用了先放石子再放豆子最后放沙子的方法,你们都成功了吗?”由于前面操作过程中有几个幼儿都出现了像成成这样的情况,因此老师的这一问题就引导着幼儿去探究影响成功的关键。老师请操作顺序相同的东东和成成将结果陈列在前面,让大家观察异同,发现成成的瓶子里还有许多小空隙。对于空隙,东东给出了答案:有空隙的地方就是有空气。第四步:再次实验,验证原理在幼儿初步了解相关要素后,带着问题再次实验,操作的目的性更强,过程中也会观察到更加丰富的细节,进一步理解相关科学原理。以上活动中大家认识到投放颗粒顺序的重要性及空隙的存在后,老师建议还没有成功的幼儿再次尝试,如果有必要,可以邀请第一次就成功的幼儿做搭档,而第一次就成功的幼儿还可以再次尝试更好更快的方法。成成在东东的建议下,用三小步成功消除了瓶子里的空隙:一是摇晃让细沙往下流动,二是转动瓶子检查哪里有空隙,三是捏瓶子使空隙处流进细沙,空隙全部被填满,所有颗粒就都装回瓶子中去了。第五步:拓展知识,迁移运用这一环节用于展示生活中这一原理、材料等的运用,丰富相关经验,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使活动得以延伸,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得以延续和提升,使一次活动的结束成为另一个活动的开始。本次科学活动中,幼儿意识到了固体颗粒间的空隙是由于空气的存在。在活动最后,教师借助图片,以问题引发幼儿观察思考液体中空气的存在,以及利用空气吸入与排出的原理制造的潜水艇、吸纳袋等军用运输工具、民用生活用品等,激发幼儿寻找相关物品进行试验的欲望。“五步法”正是在《指南》指引下,力图“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相信只要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坚持这样的观念与类似的教学方法,就能“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江苏省张家港市塘市幼儿园)
本文标题:《指南》指导下的幼儿园科学活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321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