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一章陶艺制作材料与工具认识
第一章陶艺制作材料与工具认识(一)原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粘土,如何高明的陶艺家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有陶泥和瓷泥1、泥陶艺是以泥为主要表达媒介的艺术形式。作者要对泥的体验、对泥性的感受是驾驭泥的可塑性的主要方式。通过了解,才能达到得心应手,随心所欲。泥,分为陶泥与瓷泥。它是某些矿物质风化的产物。如:云母、石英、长石、高岭土、方解石以及铁质的有机物等。必须具有较好的可塑性耐火性。我们知道泥粉是松散的粒子状,当加入适当的水分时,经揉和便具备了可塑性。一般来说,练好的泥存放越久,它的粘性越好。可塑性越强,干燥时收缩率也就越大。2、判断泥的可塑性的方法一是揉泥时不粘手,二是搓泥条时不开裂。(用大拇指压时不开裂)(1)水多、泥烂、粘手(2)揉好以后的泥,手感好,水分适中。3、揉泥的方法揉泥是我们做陶前的热身准备活动,是寻找泥感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是陶艺学习者必须撑握的一门技术。其目的是使未经真空练过的泥变得更实更密,要做到切开后里面没有气泡。经真空练过的泥结构发生变化,具有柔韧性和可塑性。(1)羊头揉泥法1)用双手握住泥的两头2)用力均匀地向前推压3)双手使泥滚动起来4)揉泥过程中,使泥呈羊头形状5)反复揉十几次6)最后将泥揉成一团7)用钢丝割线从中间切割开,看是否有气泡(2)菊花形揉泥法1)一只手扶住泥,另只手推压泥2)按顺时针方向将泥均匀地旋转起来3)以一个点,有节奏,用力均匀地旋转泥4)揉泥过程中,使泥呈菊花花瓣形状5)反复操作十几次6)最后将泥揉成一团7)用钢丝割线从中间切割开,看是否有气泡(二)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的实用可以使我们的作品事半功倍,锦上添花。刮削器等修坯工具、开孔器、修坯工具、上釉毛笔、手转盘、拉坯机、气窑、电窑……陶艺的装饰丰富多彩。陶艺成型后,装饰效果是创作者个人意念的进一步发展,有以泥质本身效果来表现肌理的素陶;也有在未烧的坯上,用色料彩绘的釉下装饰;也有在已烧好的瓷胎上进行加彩的釉上装饰;还有施颜色釉来作装饰的颜色釉装饰。这些装饰方法之间还可以相互穿插使用,使陶艺作品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综合装饰。因此,装饰手段同整个陶艺创作过程密不可分,制作者必须根据造型来考虑装饰手段,这样才能使陶艺的表现新颖别致。第一章釉料第一节、釉的原料分类与性质釉是施与胚体上的一种玻璃质矿物。经过烧制,起到使陶瓷制品表面获得光泽、不吸水而且更加耐用的作用,同时也能获得丰富的装饰效果。釉的原料按照其化学性质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碱类、酸类和中性类。以构成釉药的酸碱比例为标准,碱基量与酸比例相同,为中性釉;碱基量比较多时,为碱性釉;酸量比较多时为酸性釉。除此外,釉药还与烧制的温度有着直接的关系,烧制时火的温度和性质要根据烧制品的种类、釉药的成分等因素而定。碱性原料:这类原料主要有氧化锌(ZnO)、氧化钡(BaO)、氧化镁、氧化铅、氧化钙等。它的主要功能在于调整釉材的熔融温度,称为溶剂,主要起助熔作用。酸性原料:主要有二氧化硅等一类原料。其作用有减小熔融物的流动性,降低釉的热膨胀系数,增大硬度与强度等。中性原料:可增强釉与胚的密接度。也可增强釉的稠性。中性原料:主要成分是含有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硼、三氧化二铁的黏土。其作用在于防止釉药下流,调整釉的黏度。第二节、釉的种类与组成釉的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有不同,各地有各地的习惯称法。比如,陶瓷工作者习惯按釉料和工艺组成的方法分类;陶艺家们则习惯以烧成后的外部特征来分类。但大致规律是相同的,即若按烧成温度分,有高温釉、中文釉和低温釉。烧成温度在1280°C以上为高温釉,1150—1250°C左右为中文釉,烧成温度在1150°C以下为低温釉,低温釉又分为碱性釉类、铅釉、硼釉和锌釉。也有按烧成后的表面效果而分的透明釉、乳白釉、无光釉、结晶釉、花釉、开片釉、珍珠釉等等。一.釉的种类1.以烧成温度分高温釉、中温釉、低温釉。低温釉稳定性不如高温釉,温度越高颜色品种越少,温度越低颜色品种越多,也就是说高温没有低温颜色种类多。2.以原料粉:长石釉、石灰釉、铅釉、盐釉、泥浆釉。3.以制造方法分:生料釉、熔快釉、挥发釉等。4.以胚胎分:瓷器釉、精陶釉、陶器釉。5以釉面装饰效果形象特征分:色釉、花釉、透明釉、乳白釉、颜色釉、结晶釉、天目釉、开片釉、铁红釉、珍珠釉、无光釉、古铜釉、乌金釉、三彩釉等。6.以烧成性质分:“烧成性质”主要指釉烧成时的氧化还原氛围,如铜红、铁青、钒黑、釉黑等必须在还原焰中烧成。铅红、葱绿、镨黄等在氧化焰中烧成。二.常见釉的特征1.长石釉瓷器的烧成温度比较高。一般而言,釉要以与瓷器相等的原料为基础,即在其中加入多量的碱性原料,以长石为主,称为长石釉。2.石灰釉陶器比瓷器的烧成温度低,釉中须加入多量的石灰质原料,如植物焚烧后的灰烬,称为石灰釉。有时追求更低温的陶,往往加入大量的硼砂,称为硼砂釉。3.铅釉以铅为基本原料加以氧化铁、铜、锰等着色剂,配以石英制成,采用二次烧成方法,即先烧好素胚,再施釉,再经低温烧成。铅釉的特点是流动性大,熔点低。唐三彩即为铅釉烧成。4.黄土釉也称泥浆釉,是一种易熔黏土。以黄泥为例,我们常见的民间用的水缸、罐、盆等,就是选用经漂洗沉淀后的黄土用于施釉的。5.透明釉透明无色,但光亮。有时,陶艺制品为了追求其陶胎本身的颜色,不被其他釉色覆盖其表面的效果,采用透明釉就可解决。其主要成分是氧化钾和氧化钠,属易熔金属的氧化物。6.乳白釉呈白色,釉不透明,这是因为乳浊剂的存在。7.颜色釉釉是一种透明而无色的矿物,但如果加入含有不同氧化物的着色剂,就会发生变化,产生出各种漂亮的颜色釉。除了按比例加入氧化金属外,与烧成火焰也有直接的关系。8.灰釉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运用了植物茎叶和稻草作为和料制作夹炭黑陶。到了殷商时期,已出现大量的灰釉瓷器说明当时的人已掌握了灰釉技术。灰釉的出现,是我国的发明为我国古代制瓷业配制人工釉药打下了一个基础。所谓灰釉,即将草木灰、稻草灰等加入长石粉末而形成的釉。制作灰釉需要经常在周围收集可燃的干枯植物器官,如叶、根、树皮等,并烧制成灰,在使用前,这些灰要经过淘洗、过滤、晒干后才能使用。灰釉的烧制温度是1200°C左右。9.黑釉系列黑釉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铁,这些铁的氧化物,是黑釉里主要的着色剂。除此之外,黑釉中还含有少量的氧化锰、氧化铜、氧化铬等金属氧化物。我国各地都有烧黑釉的原料。黑釉虽然是最普通的釉,但是黑釉瓷器和青瓷的产生历史同样悠久。早在北宋,黑釉瓷器就早已出现,南宋时期福建省的建窑则用黑釉烧制出油滴天目釉喝兔毫釉,这是黑釉中的代表佳作。宋代的黑釉作品至今在国内外还有珍藏,在日本,油滴釉和兔毫釉享有极高的声誉。10.花釉花釉的种类繁多,它的工艺形成原理主要是由俩方面因素构成,一是底釉、二是面釉。底釉有黑釉、红棕釉和白釉,另外还分有高温花釉和中温花釉。面釉是直接施与底釉上的,所以要求两者必须有良好的结合型。面釉由各种呈色氧化物配制出来,烧成后在底釉上能产生出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艺术效果,所以一直深受制陶者的喜爱。花釉虽是靠自然流动或本身的变化机理来装饰胎面,但也要运用恰当,掌握好花釉的流动。一般底釉应薄些,面釉稍厚些。反之,如果面釉太薄则有返底釉的现象,达不到理想效果。11.无光珍珠釉珍珠釉是高温色釉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品种,它的特点是釉面无光,表面具有颗粒凸起的机理效果。一般多用于制作陶瓷动物雕塑,或壁画、小型装饰瓷板画中的沙漠等处理,有自然质感的效果。其制作方法是:在胚胎上先喷一遍高白釉。也可在泥浆里加入色剂,经烧制后釉面即产生出有色彩的珍珠釉。12.铜红釉铜红釉是用氧化铜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而成。为我国陶瓷工艺开辟了这一创作性成就的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在河南禹县。铜红釉的出现,为以后宋、元、明、清时期的海棠红、玫瑰紫、宝石花红、郎窑红、窑变花釉以及釉里红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钧釉实属北方青瓷系。钧窑窑变形成了特殊的肌理,其基本釉色来自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浊剂,烧出的佳品釉面色呈青中带红,如雨过天青、江豆红、蚯蚓走泥纹等等。铜红釉对于基础釉的化学组成和烧制温度要求很高,稍有条件偏离,就难以呈现出理想的红色。钧红釉在广东石湾、江苏宜兴、景德镇等都有烧制。钧红釉的烧制温度为1250~1270°C之间。13.结晶釉结晶釉流动性很大,属于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花纹的特殊釉。其烧制特点是必须在长时间高温及循环下烧成。结晶釉釉面丰富多彩,变幻无穷,每件制品开花结晶的位置大小都不相同。结晶釉的成败取决于釉的配方和施釉的技巧,一件好的作品其结晶体结构疏密有致,呈现出冰片状、雪花状,有的像碧海珊瑚,有晶球、扇形、松针形等等。颜色可根据个人喜爱配制,常见的有蓝、绿、黄、粉红等还可两色相调,产生出更为丰富的颜色。用三色渐变喷釉,釉面则出现多色结晶同时变幻,重叠出现,上部分可以使单色,中下部分两色渐渐变化。若配以好的造型,则是欣赏收藏的佳品。氧化锌是最强的结晶剂,其结晶体的性质与硅酸锌矿相似。若按质量比例,硅酸锌矿中氧化锌约占百分之五十一点五,二氧化硅占百分之四十八点五。氧化锌晶体较大,可形成圆形大晶体和扇形晶体,直径为80~100毫米。使用最多的是硅锌矿和硅钛矿。结晶釉因流动性很大,如果掌握不好实施釉技术,在烧制时便很容易粘在连硼板。取出时作品底部需要打磨,这是相对其他釉的不便之处。建议作品在进窑时,在底部垫上一个垫板,在垫板上涂一层氧化铝,以阻止釉熔时留在底板上,发生粘连的现象。目前我国的结晶技术可达到定点结晶的程度。14.开片釉开片釉也称裂纹釉。形成开片釉这种特殊形成的主要原理是胚釉两者的膨胀系数不一致。即胚体收缩小,釉料收缩大釉成承受一种张力这种张力使釉面产生了一些小的裂纹从而形成开片,烧成后可用毛笔在裂纹处涂上黑、棕、红、绿等色的墨汁,然后用抹布搽净釉表面,便形成了开片釉。15.乐烧釉乐烧釉在日本和欧洲十分的流行,是一种颇有趣味的陶艺技法。把上过釉的作品在窑中烧至900°C后迅速夹出放入水中或其他燃烧物中埋人,在冷却过程中色彩还原所产生的现象称为乐烧。乐烧所用的黏土十分低廉,可用废弃的瓷土或缸泥、煤渣等。但要加入百分之二十的匣钵粉。为提高黏土的胎色,可在土里加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的高岭土或滑石粉或少量的锯末、泡沫、稻壳等。第三节用颜色釉装饰陶瓷的技法1.光泽法利用釉面和特殊光泽达到装饰效果。如果使用用无光的釉,釉面平滑,但不亮。也可用无光和有光交错,以及凹凸的结合。珠光釉、蛋白石釉等就是这一类型的典范。2.厚薄法用釉成的厚度变化来达到一定的装饰效果。1)胎子本身带色,要用沉着的质感覆盖。2)釉下各种花纹,要用薄得釉层,如透明釉。3)有时釉层比胚体厚度大很多。3.色彩法利用着色剂、纹釉层呈现出各种不同颜色。4.收缩法通过对半成品施釉后,釉浆收缩的差异形成一定的纹饰。先上收缩小的底釉,再上收缩大的面釉,在人窑前就能形成龟裂纹,经烧制后呈现底釉纹的效果,如蚯蚓走泥纹就是这一类型的佳作。5.结晶法通过往釉中加入足够的结晶物质结晶促进剂以及色剂使烧后釉面形成各种不同的结晶来进行装饰。如:金砂釉、天目釉、结晶釉。6.流动法利用釉在高温中不同的黏度来形成装饰花纹。温度越高,黏度越小;温度越低,黏度越大。可通过添加溶剂来降低黏度。7.焰的性质法利用烧成当中不同火焰气氛对着色的影响,有意变换还原、氧化性质使之产生窑变,已达到不同的着色效果。第四节施釉技法施釉要根据不同的胚胎决定。一般无色的透明釉较薄,色釉、花釉较厚。釉太薄则容易呈现不鲜艳,釉太厚则容易造成烧制时往下流粘住硼板不易分离。具体施釉釉的不同要求如下;1)低温釉高温胚1200°C,或火温到一定强度。2)胚体强度不够,需要素烧(上釉前800~900低温)3)若胚体较致密,强度高,可直接上釉。4)薄得胚体也要素烧5)釉浆浓度的调整A.果需要厚一点的釉子便应调制稠一点的釉浆,比例为1.4~1.6:1B.常用的釉浆浓度比例为1.3~1.4:1C.从胚体的薄厚考虑,一般釉子厚度是0.2~0.5cm.施釉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浸釉法浸釉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称荡里浸外。方法是将釉调成浆状,尽
本文标题:第一章陶艺制作材料与工具认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031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