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近60年传染病疾病谱变化情况综述
第33卷第6期2012年6月中国近60年传染病疾病谱变化情况综述许海玲李旭[关键词]传染病;疾病谱;变化趋势doi:10.3969/j.issn.1000-0399.2012.06.052作者单位:2300220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通信作者:李旭,Email:aylixu@yahoo.com.cn传染病是指能够在正常人群中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等特点。建国后至70年代初期,各地疫情报告系统不够健全,传染病发病和死亡漏报情况比较严重,随着党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重视、人民卫生意识的增强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十年来,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传染病疾病谱也有了根本改变,以往高发病种发病率明显下降甚至绝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出现了新的传染病病种[1]。为了科学制定控制传染病的方针和措施,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及对疾病谱变化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作用。11建国后我国传染病疾病谱变化耿贯一[2]将传染病划分为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虫媒及动物源性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等4类。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开展预防接种工作,80年代以来全面实行计划免疫和冷链运转,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流行规律彻底打破,天花、白喉早已绝迹,百日咳、流脑、麻疹等也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三管一灭”工作,改善生态环境等,痢疾、伤寒、甲肝等肠道传染病发病显著减少;采用普查普治、预防服药或预防接种,开展除四害讲卫生的爱国卫生运动等,虫媒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稳步下降趋势;动物源性传染病所占比例一直较小但其病死率较高,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种类不断增多,总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改革开放活跃了市场经济,但流动人口的增多,使已经绝迹的淋病、梅毒等性传播疾病于90年代后又死灰复燃,且发病率上升速度快,病种不断增加,已占据传染病谱的主要位次。总之,建国以来由于党和政府对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视,加强传染病的防治,传染病总发病率明显下降。2121世纪初威胁中国的主要传染病2.1性病和艾滋病当前,我国性病及艾滋病流行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淋病[3-4]在1990年列入乙类传染病,发病率由1990年的6.95/10万上升至1999年的22.78/10万,随后出现下降,至2010年为7.91/10万;梅毒发病率由1990年的0.09/10万上升至2010年的26.86/10万。艾滋病的发展趋势也不容乐观,其[3-4]发病率从1997年的0.01/10万,迅速升高至2010年为1.2/10万,HIVboneresistancedeterminants.OsteoporosisInt,2009,20(8):1417-1428.[32]李志强.雷尼酸锶促进大鼠股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研究.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09.[33]MeunierPJ,RouxC,OrtolaniS,etal.Effectsoflong-termstrontiumranelatetreatmentonvertebralfractureriskinpost-menopausalwomenwithosteoporosis.OsteoporosisInt,2009,20(10):1663-1673.[34]郭玉霞,杨大志,王多,等.硝酸镓对雌激素缺乏性骨质疏松大鼠胶原和骨钙蛋白的影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2):205-208.[35]文凯,李朝兰,袁泉,等.硝酸镓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预防作用.中国临床康复,2003,7(27):3688-3689.[36]商敏.OPG-RANKL-RANK系统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8,14(7):532-535.[37]范鸣.抗RANK配体单克隆抗体Denosumab.药学进展,2008,32(12):569-571.[38]CummingsSR,SanMartinJ,McClungMR,等.Denosumab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发生骨折的预防作用.中国处方药,2009,(9):42.[39]张鸽.人抗RANKL单克隆抗体AMG-162.药学进展,2006,30(3):139.[40]傅德皓,杨述华,肖宝钧.应用骨靶向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30(3):234-236.[41]郑虎,黄文才,楼荣良.与骨靶向药物有关的骨亲和性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药学学报,2003,38(1):75-78.[42]卢飙,孙晓村,贺颖.四环素-雌酮对去卵巢山羊髂骨的有利作用.中国骨肿瘤骨病,2005,4(3):158-161.(2011-05-10收稿2012-03-19修回)安徽医学Anhui0MedicaldJournal770第33卷第6期2012年6月感染者由1997年的0.15/10万上升至3.33/10万。性病患者中检出HIV/AIDS者越来越多,经性传播艾滋病的比例不断上升,不少是性病和艾滋病的双重传染。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2009年全球艾滋病流行趋势报告显示:2000~2008年期间,全球艾滋病毒新发感染人数减少了16%,这要归功于艾滋病预防工作的成功,2008年全球27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200万人死于艾滋病或与其相关疾病。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已成为21世纪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安全与稳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也是最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5]。党中央及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实施艾滋病控制中长期规划等措施,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将有望得到有效控制。2.2老病种、新威胁2.2.1结核病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患者数量居世界第2位,结核病已被国家列为重点控制的重大疾病之一[6]。1996年该病被纳入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2005年发病率最高,为96.31/10万,2010年为74.27/10万。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关于2009年全球结核病控制的简要最新情况显示:全球结核病发病率继续缓慢下降,2008年为140/10万,痰涂阳性的结核病新病患估计检查率从2000年的40%增加到2008年的62%,耐多药结核病和艾滋病毒相关结核病病例越来越多,2007年估计有50万例耐多药结核病,27个国家占总数的85%,原发性耐药是耐药结核病产生的重要原因[7],病原体与传播媒介耐药性日益增强给结核病的防治带来重大挑战。2.2.2病毒性肝炎我国是肝病大国,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在我国均有病例报道,其中乙型肝炎患者占绝大部分,近年来,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普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卫生意识的增强,新生乙肝人群不断降低。实施乙肝疫苗接种后,全国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75%降至2006年的7.18%,5岁以下人群已降到1%以下,因接种疫苗减少乙肝病毒感染者为3000多万人。但由于我国原感染者基数过大,2009年全国28种传染病报告发病最多、发病率最高的仍是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仍居死亡首位,其死亡原因主要是肝衰竭、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和肝肾衰竭[8]。2.2.3寄生虫病我国流行的寄生虫病病种较多,常见的有血吸虫病、疟疾、猪囊虫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等,它们主要通过粪口、皮肤、吸血昆虫及垂直传播感染。据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估计,目前全球有76个国家和地区流行血吸虫病,2亿人感染,6亿人受威胁。我国血吸虫病主要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流行,2005年该病被列为乙类传染病,2010年[4]报告发病4317例,发病率0.32/10万,截止2010年底,全国累计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县(市、区)为269个,占流行县(市、区)总数的59.4%。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公民身体健康的虫媒传染病,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全球进行监测的五种传染病之一[9],该疾病现已成为重大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WHO发布2009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有2.43亿临床病例,86.3万人因疟疾死亡。我国疟疾流行的历史悠久,建国后,全国人民大力开展疟防工作,疫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由于疟疾的流行因素复杂,具有传播快、易反复等特点,且近年来部分地区防治工作力度有所减弱,及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2000年以来,我国疟疾疫情出现上升[10],2006年发病率为4.6/10万,2010年报告疟疾发病7389例,发病率为0.55/10万。近几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谱的扩展、饮食习惯的改变,食源性寄生虫病[11]的发病率显著升高,严重影响我国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2.2.4麻疹、白喉、破伤风等计免相关性疾病预防接种工作是卫生事业成效最为显著、影响最为广泛的工作之一,也是各国预防控制传染病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我国1岁儿童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率逐年增加,至2007年为卡介苗99%,百白破99%,脊髓灰质炎疫苗99.1%,麻疹疫苗98.6%。通过预防接种,全球已成功消灭天花,我国天花自1965年后无病例报告;20世纪我国对外宣布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但2003年再次发现该病病例,发病率为5.55/10万,至2005年后无相关病例报告。全球因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和麻疹导致的发病率、致残率与病死率也显著下降。白喉自1996年后无新发病例报告,但在国外一些地区出现过暴发疫情。新生儿破伤风[3]自1996年新增为乙类传染病以来,至2001年以前发病率一直很高,最高为25.16/1000,2002年以后发病率显著下降,2010年为5.78/1000。2.3新发生的传染病近年来世界上新发现多种传染病,称为新发和再发传染病(emergingandr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简称EID)是指新出现的、再度肆虐的或死灰复燃的那些能造成地域性或国际公共卫生问题的传染病[12]。一般将1970年以来发现或认识的人类传染病纳入其中。目前,世界范围内共有新发传染病40余种[13],如埃博拉出血热、军团菌病、莱姆病、登革热、O157:H7出血性肠炎、艾滋病、疯牛病和变种克-雅氏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H5N1禽流感等。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DEN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据WHO估计,全球约25亿人有DENV感染的危险,每年有1亿新感染病例,其中50万重症患者需住院治疗。我国从1990年开始出现登革热病例报告,以后每年可见散发病例报告,其流行呈不断上升趋势,且流行范围不断扩大,发病率最高为1995年的0.58/10万,2009年为0.07/10万,广东省是登革热的高发地区,病例约占全国80%以上[14],1990~2010年共报告病例13539例,死亡3例(1991年),其中1995、2002、2006年份的流行严重[15]。2002~2003年在中国、亚洲及全球29个国家、地区出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暴发流行,报告临床诊断病例8098例,死亡774例,平均病死率为10%,中国大陆总发患者数5327例,死亡349例[16]。2003年我国新增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为乙类传染病,该年总发病率为0.4/10万,病死率为0.03/10万,2004年后无新发病例报告。2003年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在东南亚部分地区的禽类中广泛传播,2005年以前仅局限在东南亚的人类和禽类中,此后欧洲、非洲、中东及北美洲等广大地区也开始出现疫情。2003~2009年2月,WHO报道全球有15个国家发生人感染禽流感事件,共有H5N1型人禽流感病例405例,死亡254例,病死率为62.72%,中国人禽流感病例38例,死亡25例,病死率高达65.79%,分布在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显示了H5N1对人类危害的广泛性、严重性[17]。我国2005年将人禽流感列为乙类传染病,2009年新增甲型H1N1流感为乙类传染病。2010年[4]报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1例,甲型H1N1流感7123例,死亡147例,发病率为0.53/10万。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自1974年Schmidt
本文标题:中国近60年传染病疾病谱变化情况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117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