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高中课改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构思
高中课改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构思北海九中郑定华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数学教师,十来年的教学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传统数学课堂不利于学生成长的种种弊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权利被剥夺,学生的学习经验、认知特点被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消磨,很多大学生到大学后没有了升学压力,马上抛弃学习,无心科研,这就是中学应试教育留下的后遗症。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时常反思:这样的教育能给孩子一生留下什么?随着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不断深入,让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豁然开朗: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只有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我觉得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展示,大胆质疑,真正体会到了自主学习、高效学习的快乐。老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把握;给予学生更多的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通过教学方式的改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每个孩子的每一节课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呢?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借鉴,我认为通过实施高效教学,以学定教,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管理方式、评价方式的根本转变,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方式最优化和教学效率最大化。具体措施如下:一、课前老师要做编剧以学生认知水平为支点,每个教师提出自己对教材整合的思路,在备课组集备时,融合各个老师的优点,确定“导”与“学”两个模块。“导”即是老师课堂教学引导,占时10分钟,要求精炼,目标明确,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课堂中的变化准备充分。在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老师用询问的和蔼的语气,与学生一起探讨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回答,展示的对与否,老师都要让学生表达完毕,并给予提示性,友善性的点拨。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培养学生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同传统教学截然不同,在教师的传统观念里往往是教得学生没有问题才算成功。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了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创造始于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才是最可怕的事情。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学”即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教师在集备时,要预设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相应的引导和解决方案,提前印制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分析学生回答的思维出发点,然后相机引导。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误时,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二、教师在课堂中要做配角老师要要避免站在教师焦点处,应该来到了学生中间,学生的提问、回答、质疑,不需要老师的允许,有想法就讲出来,如果没有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这些都是无法实现的。另外,教师讲解最多不能超过10分钟,其余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果展示的时间,倡导“能不讲就不讲,能让学生讲的肯定不讲”,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三、学生做主角学生由被动学习者、知识的容器,转为学习的参与者、课堂的设计者,配合教师一同完成整个学习过程。课堂展示是实现学生主体学习的重要过程,它的目的是一方面展示对学、群学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暴露对学、群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学习组长将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进行大展示。学生在合作、展示的过程中极易拓展和衍生出许多新的学习目标,以展示为核心的课堂在时间把握上没有传统课堂的精确性,往往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老师在授课时,要有大时间观念,本课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衍生出的新目标“滚动”到下一节课,在一周或一个单元形成一个闭合循环。在学生自主学习中要考虑到学段的特点和自学能力的差异,对个别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进行学法的指导、点拨。但尽量通过导学案来体现学法指导,以减少对学生独学的干扰和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通过巡查把握学情,在自主环节完成时,可以就学生独学的状态对各组进行即时性点评。达到激励、引导、提高的目的。四、管理方式要转变学习委员要进入班委,成为班级的决策层,要有监督和管理的权利,教师通过学习委员及时了解各组学生的学习状况。每小组要还要有学科小组长,让这些小组长成为小组的标兵,分组时要注意合理配置不同层次的同学,让每一组都有展示的实力,都有前进的动力,都有帮扶的对象。让后进的同学都有小集体荣誉感,和安全感。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五、评价方式的转变学校层面要改变评价体系,要从班级评价,下降到小组评价,至少每学期评一次全校优秀学习小组,进行适当的奖励。在校园内粘贴优秀小组照片,掀起小组学习的热潮。发挥每个学生的力量,给予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平台,给予不同层次学生得到荣誉的机会,是学校的应有的责任和态度。参考文献:高效课堂“五步三查”模式基本操作及说明
本文标题:高中课改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构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576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