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美丽人生》:苦难、意义和欢乐
《美丽人生》:苦难、意义和欢乐《美丽人生》人的一切都可以被剥夺,唯独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已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维克多·弗兰克尔很多人看过《美丽人生》,也有很多人写过影评。但我始终觉得太难下笔,仔细想来,个中原因大概有二:一是鄙人才疏学浅,不能顷刻妙笔生花;二是向来养尊处优,不知如何面对苦难。如果第一个原因不大可能的话,那么,应是我面对苦难唯恐避之不及的态度出了点问题。说实话,当我观看《美丽人生》时,竟难以接受主人公的那种欢腾劲儿。我心想,面对人生如此悲痛的苦难,怎好表现出那么欢乐的气氛!恐怕一直以来,我对生活都太过严肃了!我知道这不是病,并非非治不可;不治,也不会非死不可;但是,我知道,如果这样一直严肃下去,我早晚会因生活而筋疲力尽,更不要说再遇上点苦难了!所以,这次我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因为我看到一句话,仿佛是得到警示:“去活吧,犹如你已经获得第二次生命,你曾犯下错误,而现在即将重蹈覆辙!”(请把这句话多读几遍!!)于是,这几天我把《美丽人生》看了又看(嘿,别以为我是写不出文章在找灵感),其实,我是在寻找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失传已久的不畏险恶、笑傲江湖的人生态度!我想在罗伯托·贝尼尼身上应该有这种生活态度。(罗伯托·贝尼尼是谁?就是《美丽人生》的导演呀!)事实上,罗伯托·贝尼尼是一位喜剧演员兼编剧、导演,意大利国宝级人物,被称为“意大利的卓别林”(天生一副喜剧脸)。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你看卓别林的片子,不仅是因为他能让你笑、让你哭,也是因为我们在谈论悲剧、荒诞的事情……笑过之后还会想起什么,这是喜剧的最高境界。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你知道么,《美丽人生》这部影片由罗伯托·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他扮演男主角基多,其妻则出演基多的女神——美丽的小学女教师多拉,就连剧本的素材也部分来自其父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于是,他们一家人成就了一部风格独特的纳粹集中营电影。正如电影一开头说道:“这是个简单的故事,但不易说。它像一个寓言,其中有悲伤,但也充满惊奇和欢喜。”在如此悲痛的经历中发掘出欢乐,除了罗伯托·贝尼尼之外,或许少有其他导演能够做到!罗伯托·贝尼尼和他的妻子,也是本片的男女主角。那么,由罗伯托·贝尼尼扮演的主人公基多身上自然也有这种态度。这位意大利犹太青年前半段絮絮叨叨搞笑不停,执著追求心中女神;后半段集中营里直面惨淡人生,为儿子编织美丽谎言,对儿子说“这一切只是一场游戏,只要攒到1000分就会赢”。有人说,这个谎言是世间最美丽的谎言;也有人说,这位父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我想,至少“意大利好爸爸”这个称呼基多是当之无愧的!你看,当他们被纳粹士兵抓上车要送到集中营时,儿子一直在天真地问:“爸比,我们要去哪里呀?”而基多回答说,这是一份生日礼物——“带你去旅行呀”!其实,在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ctorFrankl)身上亦有这种态度。(上面那句“去活吧,犹如你已经获得第二次生命……”的话就是他讲的。)1942年,37岁的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开始了三年之久的严酷、痛苦、饥饿和贫困的生活,似乎只有死亡才能帮他逃避这种生活。弗兰克尔那地狱般的生活,从一列由其出生地维也纳开往东北方向的火车上开始。在旷野中疾驰了几天几夜之后,这列火车终于驶进了一个站点,而站牌上赫然写着触目惊心的“奥斯威辛”几个字!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主要入口,也出现在本片中。进了集中营,像弗兰克尔这样的文弱书生注定要吃更多的苦头,但奇怪的是,他反而比那些身强力壮的人更能适应集中营的生活。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是弗兰克尔对待苦难的态度!因为他知道,虽然在肉体和心理上备受摧残,可是精神上的自由却无人阻拦。在集中营里,弗兰克尔最终领悟到一个终极道理:“人的一切都可以被剥夺,唯独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已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看看,这里突出地体现了苦难不是问题,要想获得快乐,面对苦难的态度才是关键!(事实上,这也是意义疗法认为能够发现人生意义的最重要的三大途径之一,其余两个为:创造和体验。见知识链接“什么是意义疗法”。)同样,《美丽人生》中的基多也告诉我们:面对不幸,人生大可当作一场游戏,而规则由你翻译!影片中最精彩的那一段,不就是基多为德国军官所做的“游戏规则”的翻译吗?最优秀的翻译家~德国军官:“~!@#¥%……&*”基多:“大家都到齐了,游戏现在开始。”德国军官:“@#¥%……&*~!”基多:“先得1000分就胜出,奖品是坦克,的确是幸运儿。”德国军官:“¥%……&*~!@#”基多:“每天扩音机宣布选领先,分数最少的人要在背后吊上个‘蠢材’招牌。”德国军官:“&*~!@#¥%……”基多:“我们士兵扮恶人,又呼又喝,谁怕谁失分。在三种情况下,你们分数全失:一、哭;二、要找妈妈;三、肚子饿要点心吃。”事实上,基多根本不懂德语,但他懂得如何与儿子一起玩好这出游戏!而在奥斯威辛或其他集中营里(他历经了四大集中营),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玩着另一种游戏:当在黑暗和寒冷中前行时,“他偶尔仰望星空,繁星渐隐,黑暗的云层周围泛出粉红色的曙光。此时,他的脑海里萦绕着妻子的影像。他能听到她的答唤,看到她的微笑,望见她真诚而鼓舞的眼神。无论真实与否,在那时,她的容颜胜过旭日初升。”尽管,弗兰克尔连妻子是否活着都不知道,但是,有一点他知道,那就是:爱,远超出所爱的人的肉体而存在。当囚车装载着他们转营时,“他隔着囚车小窗的栅栏,望见落日余晖下的峦峦群山,夕阳斜照下的高大树木,众人脸上露出如痴如醉的笑容,此时,谁又能想到他们是一群自由与生还还全然无望的人呢?”这个时刻,他将自身的可怕处境忘得一干二净,为久未领略的大自然之美所深深陶醉。许久,车上一个家伙才打破宁静:“这世界怎么TMD这么美!”当因吃饱穿暖的琐事烦恼时,“他看到自己置身于一间明亮、温暖的教室里,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全神贯注的听众发表演讲,而演讲的题目正是集中营心理学。”通过这种方式,他成功地超越了这种处境,超越了当时的苦难,把它们当作飘逝而去的前尘往事。——弗兰克尔,这个心理学狂人,把自己连同其悲惨处境,变成了一个饶有趣味的心理学研究课题。或许,聪明的你已经发现,在这些游戏背后所隐含的一个真理——要想在困境中获得人生快乐的亘古不变的真理——那就是:奉献你自己。或者,用弗兰克尔的术语来说,是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换句话说,也就是“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去找到一个方向和目标,然后奉献你的时间与精力——于是,你所经历的一切也会变得有意义,包括任何苦难。影片中的基多完成了自我超越。他一面与儿子玩赢坦克的游戏,一面用广播向妻子传递爷儿俩的信息——这让儿子有了在集中营待下去的动力,也让妻子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希望。虽然最后几声枪响结束了基多的欢颜笑语,但是,他在最后一刻对儿子扮的鬼脸和他迈向死亡的步伐也在观众心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也完成了他的自我超越。他在狱中重新构思被没收的手稿,将关键的词句速记在一张张碎纸片上,从而挽救了他“心灵的孩子”(一部《医生和心灵》的手稿)。他将自己寄托于对妻子的思念,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动摇他的爱,无法磨灭他的刻骨相思,无法冲淡他心爱的人的影像。他还在监房里安慰难友,让他们免于绝望,告诉他们,在任何情境下,人生都不会失去意义——“那未能杀死我的,将使我变得更强大”!尽管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与精神分析风格迥异,但我想,弗洛伊德也会同意关于自我超越这一点,因为弗洛伊德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说道:“像我这样的人,活着不能没有嗜好,一种强烈的嗜好——用席勒的话来说,就是暴君。我已经找到了我的暴君,并将无条件地为之服务。这个暴君就是心理学。”(上篇文章叫你寻找最真的自己,这篇文章恐怕要叫你去寻找你的暴君了。)当然,文已至此,聪明的你应该也明白,我所说的“在苦难中找点乐儿”,并不是指要追求一种单纯的欢乐——人生布满苦难,欢乐一票难求——相反,我是说各位应该有一种以苦为乐的良好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显然不等同于主张你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笑几次就会有好心情的被误解了的积极心理学。虽然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也和小伙伴们一起编笑话、乐呵呵,但是,支撑他度过三年的集中营苦难生活的毕竟不是欢乐,而是意义——一种自我超越所带来的人生意义。然而,是不是找到了你的“暴君”,生活就有了意义?——严格地讲,这种自我超越并不能带来终极的意义,只能带来短暂的意义——当然,它仍然是积极的、有价值的。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路易斯·霍夫曼(LouisHoffman)的观点,意义至少能够划分为三种类型:虚假意义、短暂意义和终极意义。虚假的意义,如金钱、权力以及没有爱的性;短暂的意义,如你的paper、你的工作,甚至你的事业;而只有人与人(或上帝之类的角色)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注意,是有可能——带来克服孤独、死亡和虚无等存在议题的终极意义。因为能不能获得人生之终极意义,在于你认为到底有没有这个东西(见知识链接“人生到底有无意义”)。不管如何,在弗兰克尔看来,人生是有终极意义的——尽管他更关注的是人所遇各种境遇的意义——也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无论你遭遇何种困境,其中都蕴含着某种潜在意义。但是,你千万不要问“这种意义究竟是什么?”——相反,弗兰克尔告诉我们,不妨把生命意义这个问题颠倒过来。他说道:“人不应询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是必须认识到,正是生命本身向人提出了这个问题。简言之,人生向每个人提出了问题,而人必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这样才能对人生做出交待,人只能以尽责任来回答人生。”这里的责任就是找出每一种境遇中潜在的意义!(注意,是“找出”,或曰“发现”,因为生命本来有其意义,不需我们去创造意义。)当然,一旦明了人生之各种困境有其意义——尽管是潜在的,在苦难中找点乐儿就要容易得多!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及弟子困于陈蔡之间:“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虽在陈绝粮,孔子讲诵诗书,抚琴歌咏,毫无恐惧。《庄子·大宗师》也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而在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伟大诗人普希金更是动情吟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那么,受苦的你,是否准备好了歌唱?或者,不妨先听听披头士(TheBeatles)的动人歌声:“HeyJude,don'tmakeitbad.Takeasadsongandmakeitbetter.”(嘿,Jude,请不要沮丧。唱首伤感的歌,让自己振作!)知识链接什么是意义疗法有人问弗兰克尔是不是精神学分析学家,他说:“不完全是。我是一名心理治疗学家。”那人又问他主张哪种学说,弗兰克尔答道:“我自己的学说,意义疗法(logotherapy)。”那人便继续问到,什么是意义疗法,和精神分析的区别又是什么?弗兰克尔反问那人,精神分析的实质是什么?那人说:“精神分析必须让病人躺在睡椅上,告诉医生一些有时候很难启齿的事情。”弗兰克尔立即信口说:“那么,意义疗法可以让病人坐直在那里,但必须听一些有时很不入耳的事情。”当然,这是弗兰克尔打趣的说法。但是,这个说法也不无道理——精神分析让人躺下来回忆过去,而意义疗法让人坐起来面对未来。举个例子,拿恐惧症来说,意义疗法治疗师不太关心症状,而是转向病人的人格且致力于使患者对症状的态度发生转变。意义疗法试图引导病人,使他哪怕只是在瞬间去追求那种正是他所担心害怕的东西,即带着矛盾的意向去完成某件事情。在更深的层面,意义疗法是让病人领悟到人生意义,并按此调整自己的人生之路。在维也纳,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有“维也纳第三学派”之称(第一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第二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对照弗洛伊德的唯乐原则(willtopleasure)和阿德勒的权力意志(willtopower),弗兰克尔提出了意义意志(willtomeaning)。在意义疗法看来,探索人生之意义才是人类最根本的驱动力!换句话说,没有意义,人怎么能活下去
本文标题:《美丽人生》:苦难、意义和欢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727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