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06第六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管理
第六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管理学习目标介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概念和类型,明确金融服务类业务和表外业务都属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学习中间业务的性质,了解中间业务有别于资产负债业务,不同种类的中间业务的性质也不相同;比较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了解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表外业务上;学习目标学习和分析国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原因,了解表外业务的发展既有需求引致的因素,又有供给创造的因素;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滞后的原因,明确拓展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战略选择;学习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懂得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原则是一切业务活动的基础。思考题1、什么是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是何关系?2、金融服务类业务与表外业务包括有哪些内容?它们之间有何区别?3、比较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差异所在。4、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哪些?5、表外业务有哪些风险?如何管理?讨论题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实际,谈谈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开展表外业务的重要性与对策。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其类型提问。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性质(一)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的关系1、中间业务是资产负债业务的先驱。2、资产负债业务是中间业务的基础。3、中间业务是资产负债业务的延伸,但绝不是资产负债业务的附属。(二)金融服务类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关系1、二者的联系金融服务类业务(financialservice)和表外业务(contingentclaims)的联系是两者都不计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的透明度较差。(二)金融服务类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关系2、二者的区别(1)性质不同(2)风险程度不同(3)受金融监管部门的管理程度不同案例6-1:不同类型的中间业务性质不同根据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鉴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各类业务的性质不同,分别采取审批制和备案制。适用审批制的业务主要为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以及与证券、保险业务相关的部分中间业务,主要包括:票据承兑;开出信用证;担保类业务(包括备用信用证业务);贷款承诺;金融衍生业务;各类投资基金托管;各类基金的注册登记、认购、申购和赎回业务;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案例6-1:不同类型的中间业务性质不同适用备案制的业务主要为不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主要包括:各类汇兑业务;出口托收及进口代收;代理发行、承销、兑付政府债券;代收代付业务,包括代发工资、代理社会保障基金发放、代理各项公用事业收费(如代收水电费);委托贷款业务;代理政策性银行、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业务;代理资金清算;代理其他银行银行卡的收单业务,包括代理外卡业务;各类代理销售业务,包括代售旅行支票业务;各类见证业务,包括存款证明业务;信息咨询业务,主要包括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金融信息咨询;企业、个人财务顾问业务;企业投融资顾问业务,包括融资顾问、国际银团贷款安排;保管箱业务。三、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一)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从目前来看,国外商业银行不仅服务类中间业务品种多、规模大,而且,表外业务发展迅速,完全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量体裁衣”,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类型的表外业务。案例6-2:中间业务已构成商业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包括表外业务,下同)发展十分迅猛,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业务品种也已从刚起步时单一的代理收付业务,扩大到包括担保、融资、管理、咨询、衍生金融工具等在内的广泛的业务群体。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已成为其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有的甚至超过了利息收入所占比重。案例6-2:中间业务已构成商业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据统计,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由80年代的30%上升到目前的38.4%;日本银行由24%上升到39.9%;英国由28.5%上升到41.1%。比较突出的如美国的花旗银行。近年来,存贷业务带来的利润只占其总利润的20%,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中间业务却为其带来了80%的利润。案例6-2:中间业务已构成商业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积极发展中间业务,一方面满足和适应了社会对金融业的多方面要求,另一方面又使其自身的风险分散化、减少化。可以说,中间业务的兴盛已经使得现代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所发挥的功能和充当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了商业银行与客户的关系已由传统的双边信用交易关系进入到多边信用交易关系。(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各家商业银行已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作为其转轨时期的战略重点。各行以服务类的中间业务(如结算、代保管、银行卡等)为基础,以代收代付业务为切入点,积极发展其他类型的中间业务。(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1、代收代缴业务。2、代理企业资信评价业务。3、代理项目评估。4、存款证明书。5、企业银行远程终端。6、私人理财业务。(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无论在发展规模、业务范围、业务品种和业务收入上都相差甚远。首先,中间业务发展地区结构不平衡。东部沿海及开放城市发展迅速,西部及边远地区发展缓慢;大中城市发展较快,县级商业银行发展相对缓慢。(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其次,中间业务品种不均衡。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所提供的中间业务,主要局限在结算性服务(结算、信用卡等)和管理性服务(代保管、代理业务等)上,咨询性服务(财务顾问等)、表外业务(担保、承诺、衍生工具交易等)开展得较少或基本不存在,而这些业务恰恰是国外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非利息收入来源。四、国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原因分析自从商业银行诞生以来,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中,为了适应各个历史阶段的经济环境,追求高额利润以谋求自身的发展,以及为了规避各种管制,西方商业银行总是不断地开拓着表外业务在内的各种创新业务。四、国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原因分析传统的表外业务(担保业务、承诺业务)便是基于这两个原因产生的:一是追求高额利润从而谋求银行自身的发展;二是规避各种政府管制。四、国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原因分析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并延续至今的以衍生产品业务为代表的新型表外业务创新活动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创新成果最集中的一次银行经营创新。表外业务在过去几十年中所获得的惊人发展已不能仅用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加以全面的解释。四、国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原因分析在此,我们可将表外业务看作是商业银行提供的一种特殊产品,通过借鉴微观经济学关于产品供需的原理,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去分析和探讨表外业务迅猛发展的原因。(一)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以衍生产品业务为代表的新型表外业务产生与发展的原因1、为防范金融风险而产生的对新型表外业务的需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4世纪中,整个国际金融领域享受着美国经济与金融霸权领导下的短暂的稳定和平衡,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大为增加,银行与企业面临的风险空前上升。(一)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以衍生产品业务为代表的新型表外业务产生与发展的原因由于各种金融风险的增大,使得银行和企业出于防范风险的目的都产生了对以防范金融风险为主要目的的衍生产品类表外业务的迫切需求。(一)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以衍生产品业务为代表的新型表外业务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在此背景下,银行充分发挥自身对金融市场认识和把握的人才优势,运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和各种风险对冲的技巧,借助于发达的银行信息、清算网络,创造出一系列化解、防范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的衍生金融工具,为自己及帮助客户将不确定的利率、汇率及资产价格确定下来,承担并转嫁与利率或汇率有关的风险。(一)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以衍生产品业务为代表的新型表外业务产生与发展的原因2、商业银行为满足监管当局的资本管理要求而产生的对以衍生产品业务为代表的新型表外业务的需求一般观点认为,各项金融业务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市场参与者在利润的驱使下对金融监管的规避。但是,一个常常被忽视的现象是,金融监管本身有时也正面性的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表外业务便是其中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一)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以衍生产品业务为代表的新型表外业务产生与发展的原因1988年,西方十二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瑞士的巴塞尔签署通过了著名的《关于统一国际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巴塞尔协议》,该协议将表外业务(主要是创新性金融产品)纳入衡量资本充足与否的框架,并采用信用转换系数对表外业务进行衡量。(一)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以衍生产品业务为代表的新型表外业务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尽管《巴塞尔协议》首次将表外业务纳入了资本充足的要求,但其结果却使银行普遍认识到表外业务具有节约银行资本的功能,这恰恰有力地促进了表外业务的发展,这一点恐怕是巴塞尔委员会始料不及的。(一)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以衍生产品业务为代表的新型表外业务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因此,在资本管理成为银行监管的主要手段以及资本日益成为银行最宝贵的稀缺资源的现实情况下,银行有极强的动机通过开拓创新各种类型的表外业务来逃避资本管治。(一)从需求的角度分析以衍生产品业务为代表的新型表外业务产生与发展的原因3、商业银行为追求利润,谋求自身发展而引致的对以衍生产品业务为代表的表外业务的需求追求利润,谋求自身发展一直是商业银行进行各种业务创新的根本动力,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对通过业务创新以增加利润来源的需求更为迫切,因为在这一时期,银行业的业绩出现了很大的滑坡。(二)从供给角度分析以衍生产品为代表的新型表外业务产生与发展的原因1、金融理论的发展20世纪50至70年代,西方在金融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70年代以后的各种表外业务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此仅简单罗列对表为业务的发展有生涯意义的重大金融理论成果。(二)从供给角度分析以衍生产品为代表的新型表外业务产生与发展的原因1952年,哈里·马克维茨发表了著名论文《证券组合选择》,为衡量证券的收益和风险提供了基本的思路,从而奠定了证券投资学的基础。1953年,康纳斯·阿罗提出了证券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其中关于套利、最优化和均衡的思路是后来发展资产定价理论的基础。(二)从供给角度分析以衍生产品为代表的新型表外业务产生与发展的原因1958年,著名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发表了《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提出了现代企业金融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石——MM定理(Modigliani—Millertheorem)。这是现代金融理论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二)从供给角度分析以衍生产品为代表的新型表外业务产生与发展的原因60年代,约翰逊和斯坦采用资产组合理论解释了套期保值行为,使之得以纳入理论分析体系的轨道。60年代,威廉·夏普提出了马可维茨模型的简化方法——单指数模型。随后,他又和简·莫森、约翰·林特纳一起创造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构建了现代金融理论体系的第二大支柱。(二)从供给角度分析以衍生产品为代表的新型表外业务产生与发展的原因1973年,费雪·布莱克和麦隆·休尔斯发表了《期权定价与公司债务》,成功地推导出了期权定价的一般模型,从而为期权在表外业务中的广泛运用扫清了道路。这是现代金融理论的第三根支柱。(二)从供给角度分析以衍生产品为代表的新型表外业务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在此之后,雷洛伊·鲁宾斯坦、卢克斯、库克斯、路里森、史密斯等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又结合金融市场的状况发展了前人的理论,使表外业务获得了丰富的养料,在80年代以后茁壮地成长起来。(二)从供给角度分析以衍生产品为代表的新型表外业务产生与发展的原因2、新技术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取得迅速发展,尤其是在自动化、电子传真以及电脑等方面的进步,为银
本文标题:06第六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323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