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沁园春长沙》上课PPT课件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而背诵默写,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2,品味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3,学习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4,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谈起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在初中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沁园春·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故称“长短句”。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词也被称为“诗余”。词的常识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一种词牌有一定的格律,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于是作者往往另标题目,如《沁园春·长沙》。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也可以叫做“阕”。(上片下片,上阕下阕)按长短分:按片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单调、双调、三调词的分类相关图片今日橘子洲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长沙》一九一九年毛泽东在长沙课文插图生词注音沁园春橘子洲百舸争流怅寥廓峥嵘岁月挥斥方遒浪遏飞舟qìnjúgěChàngliáokuòzhēngróngqiúè•听录音•同学们自由诵读•对照注释疏通文意:(1)漫江碧透(2)百舸争流(3)万类霜天竞自由(4)怅寥廓(5)峥嵘岁月稠(6)挥斥方遒(7)激扬文字(8)粪土当年万户侯(9)到中流击水(10)浪遏飞舟诵读结构分析(上阕)起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铺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换头: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铺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结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么样的?深沉豪迈诵读时节奏要舒缓从容,要表现出一种雄浑的气势。2,这首词总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研讨:独立寒秋图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环境、季节]研讨:1,开头三句是否符合现代汉语语序?请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这幅图画。2,“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为什么?地点明确:1,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开头前三句调整后的正常语序为: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雄姿英发的年轻革命家,他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水。凝重的目光折射出无限的遐思2,“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和卓尔不群的气势。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湘江秋景图1,“看”字总领到哪里?这幅秋景图有怎样的特点?明确: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2,这个特点是如何展现的呢?明确:选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选用色彩词(红、碧);写景顺序(视角变化、动静变化)提示:分析写景的语言,也就是分析精妙的词的用法。对于景物描写中的静景我们往往要注意形容词和副词;对于动景我们往往要注意动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炼字万—写出了山之多漫—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遍—写出了红之广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形容词和动词染—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用词极富表现力竞—写出了万物都奋发自强、蓬勃发展的生机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仰视:鹰击长空(动)俯瞰:鱼翔浅底(动)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远近结合,动静交错,对照鲜明,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视角变化:由远到近由上到下写景顺序:由静到动独立橘子洲头的毛泽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鹰击长空百舸争流鱼翔浅底·自古以来,不同的人对秋有着特殊的感受: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为衰!——宋玉《悲秋之始》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红楼梦》君不见满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王实甫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讨论:“秋天”在诗词中常常充满了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本诗描写的却是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为什么?诗词鉴赏的重要方法:(知人论世)1,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毛泽东不是一介普通书生,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诗言志,歌永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尽管秋是一样的,但由于胸襟、抱负、思想境界不同,所选取的景物,表达的情感就不同。2,时代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革命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的心里充满了希望、激情,所以他看到的秋是生机勃勃的!3,写作意图•把江山写得如此壮美,就越加突出了我们主宰大地的需要,也就是革命的需要。这也就更加突出了强烈作者的革命精神。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一个“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即革命领导权问题。这一问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或胸怀?明确: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上阕小结眼前景山林江舸鹰鱼万类霜天万红遍,层尽染;漫碧透,百争流。击长空,翔浅底,竞自由。秋景生机勃勃的心中情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壮志胸怀博大的时间地点环境立看问•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过渡作用峥嵘岁月图峥嵘岁月图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从事的主要革命活动有:•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谭延闿、赵恒惕等军阀的活动•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明确:“恰”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青年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胸怀天下、热情奔放、斗志昂扬、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2,“恰”字统领了哪几句?这几句中表现出早期革命青年具有怎样的风貌与气概?年龄气质精神状态战斗行动中流击水图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小结:记忆峥嵘岁月豪迈气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同学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我辈破浪锐进奋然前行携过渡①上阕写了些什么?明确: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顺流而下,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②下阕写了些什么?明确: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总结全词③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意象”,是指诗歌中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物、人。•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是客观景物(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意象通常是一个词、一个短语。“意象”与“意境”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如何由意象到意境?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1、从空间: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2、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以壮景抒豪情《沁园春长沙》的意象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政治与艺术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象征)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象征)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象征)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象征)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景)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统一(情)交融从本首诗中了解几个鉴赏诗歌的角度和方法:1、意象——画面——意境——情感2、景和情的关系——景中含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3、炼字——用生动形象的词语表达丰富的内涵(动词形容词)4、写景的顺序(视角变化、动静结合)鉴赏“六看”——帮你正确理解古诗词看题目题目往往提示以下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情感、诗歌类型。看作者知人论世,是中国传统的文学鉴赏方法之一。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是正确理解其作品的前提。看意象把握意象的特征——形态(色彩),情状(声音、动静等),时间或节令,文化内涵等,分析寓于意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意象的典型意义,是理解鉴赏古诗词作品的关键。看情感词语——“词眼”诗中的情感词语,是提示诗歌作品思想情感的关键信息,一定要特别注意。看注释注释,或介绍作者及写作时间、写作背景,或解释关键词语,是理解诗词作品的钥匙。看前人评价前人评价提示理解鉴赏诗词的方法、以及答题的角度,要引起特别重视。
本文标题:《沁园春长沙》上课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488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