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八章教育实验法主编:刘昕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第二版)目录1教育实验法概述2教育实验的变量控制3教育实验设计某研究者想要开展亲子阅读和亲子关系的相关研究,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统计结果表明二者存在显著相关,但这却无法解释到底是良好的亲子阅读关系可以促进亲子关系,还是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了亲子阅读,因而研究结论无法对实践做出科学而有针对性的指导。问题导入问题:统计结果为什么无法进行解释?研究者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技能目标:能根据给定的教育实验研究课题分析出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能对给定的教育实验研究课题的无关变量进行控制。能针对某一课题设计教育实验的一般步骤。能根据自定的教育实验研究课题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知识目标:理解教育实验法的含义、特点、类型及优缺点。掌握教育实验法的一般程序和变量控制。掌握学前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01教育实验法概述第一节教育实验法概述一、教育实验法的含义与特点(一)教育实验法的含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之分广义之分狭义的教育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广义的教育实验不仅包括狭义上的教育实验,而且也包括所有新的、处于尝试阶段与变革阶段的教育活动与实践。第一节教育观察法概述(二)教育实验法的特点01教育实验研究的预见性主要体现在,它能对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推测并通过研究加以验证。03同一实验研究,不同研究者在同样的条件下,可反复观察,并应可以得出相关的研究结果。0502对变量的客观过程进行主动的干预,这是实验法不同于观察法和调查法的根本特点。04教育实验对实验的条件和结果不再只是描述性、定性化的阐释,而可以对其进行精确化、数量化的记载和分析。干预性以假设为前提可重复验证实验的结果可精确记载实验的结果实验本身具有教育性教育实验是实验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又是教育性的实验研究活动,是实验性和教育性的统一。第一节教育观察法概述搜藏教育实验研究法所具有的干预性的这一特征,使研究者可以人为地创造条件,对某些在自然观察中不易观察到或不易集中观察到的情景、现象进行研究,充分发挥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扩大研究范围。例如,美国的一项研究“教师的言语指导(暗示)对幼儿行为的影响”,就是人为地创设条件,从而观察在日常生活中不易看到的情景。研究者随机将幼儿分为两组,研究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教师对两组的每个幼儿单独谈话,谈的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如“老师昨天带你去动物园,你是喜欢大象还是猴子?”等。第一节教育观察法概述搜藏第二步,幼儿作答后,教师对第一组的幼儿作这样的暗示:“啊,你喜欢大象(或猴子),因为你愿意与人合作。”对第二组的幼儿则这样表示:“你喜欢大象(或猴子),那么你一定喜欢当第一名”。第三步,让每个幼儿分别与同组的另外一名幼儿共搭积木3分钟,教师指示:“你们两个要轮流搭,一人搭一块。”并让两名幼儿一人拿红色的积木,另一人拿黄色的积木。结果发现,凡是被暗示喜欢合作的幼儿,与另一幼儿搭得又快又好;而凡被暗示要争第一名的,二人均搭得慢而少,互不相让。第一节教育实验法概述二、教育实验法的优缺点局限性优点有利于教育理论的发展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提高研究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教育实验的变量控制难度太大实验人员和实验过程所带来的副效应实验情境与现实情境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现有测量工具仍无法十分正确地测量教育情境下的复杂行为伦理道德问题也限制了教育实验的适用范围VS第一节教育实验法概述三、教育实验法的类型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双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可分为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轮组实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可分为真实验、准实验和前实验第一节教育实验法概述四、教育实验法的一般程序(一)教育实验的准备确定实验研究课题,明确实验研究目的明确实验的理论基础,制订实验研究的理论假设选择被试,分解实验变量,进行实验设计选择或编制合适的统计测量工具和手段第一节教育实验法概述(二)教育实验的实施实施阶段是教育实验的实质阶段,能否按照实验设计,有条不紊地展开实验过程,是决定能否得出可靠的实验结论的关键。第一节教育实验法概述(三)教育实验的总结与评价教育实验的总结与评价是实验的结束阶段。其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任务一任务二对实验数据和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变量做相关分析、因果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评价实验结论。通过检验实验误差,分析实验的效度。必要时还需进行小规模的重复实验。任务三撰写教育实验报告。02教育实验的变量控制第二节教育实验的变量控制一、自变量的控制实验进程中所操纵的自变量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控制的方法就是给自变量规定操作性定义。如“用活动教具教大班幼儿画人物不同姿态的实验研究”,“活动教具”是本课题研究的自变量,研究者给“活动教具”予以明确的规定,即指用吹塑纸剪成一个长圆形、一个大长方形、四个小长方形,连接成正面、侧面两种模拟人形,连接处用针线订好,可以活动。准确、清晰、具有操作性的自变量不仅容易操作,而且有助于实验归因。有时在实验中,要考察的不只是笼统的某种自变量在研究中所产生的效应,而且要鉴定某些因素处在不同水平上,其效果会有什么不同。研究者规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时,要注意自变量的间距,也即各水平的范围。确定自变量间距的原则是:两个不同水平能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第二节教育实验的变量控制二、因变量的控制因变量的控制主要包括指导语和指标的确定,其目的就是全面、客观地对因变量进行测定。指标是指对被试反应的观测或对因变量的度量指标。一般而言,在教育研究中,作为研究变量的观测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类。☞准确性方面的指标☞速度或敏捷度方面☞概率或频率☞各种成就测验与心理测验的量表分数及评价者的评定分数等第二节教育实验的变量控制二、因变量的控制因变量指标的要求01020304关联性灵敏性客观性稳定性关联性是指选择的指标必须与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相适应,指标能够度量某刺激引起的真实反应,而不是其他因素。灵敏性要求因变量的指标对自变量的变化有较高的分辨能力。客观性要求指标的解释不以研究者或被试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稳定性要求在进行重复实验的时候,指标的数值接近。第二节教育实验的变量控制三、无关变量的控制(一)无关变量的特点01——从实验研究的角度来说,自变量、因变量及其关系是明显的,是研究者直接操作的对象。02二重性——教育实验中的干扰变量在一方面可能是有害的,在另一方面可能又是有利的,从而显示出两面性,使实验归因复杂化。03多样性——由于教育实验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干扰”变量远远超出自然科学实验中的,且难以预先做出具体准确的测定,更不能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潜在性第二节教育实验的变量控制(二)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消除010203平衡抵消0101随机化其他方法03教育实验设计第三节教育实验设计一、陈述研究的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确定实验处理列举群体、样本、实验单位、抽样方法及样本大小选择因变量及适当的测量手段控制无关变量选择实验设计第三节教育实验设计二、可分为单组后测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和非对等组后测设计。可分为随机后测有控制组设计、随机前后测有控制组设计和所罗门四组设计。可分为非对等组前后测设计、轮组实验设计和三次文献。师生总动员Thisisagoodspaceforashortsubtitle【案例展示】3岁前幼儿社会性培养的实验研究一、问题的提出2至3岁幼儿的社会性行为,一般是指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幼儿可能养成的符合社会文化要求的行为态度、行为方式、行为技能和行为习惯。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生活在集体教养机构中的2至3岁幼儿社会性行为培养的目标和内容、组织和方法等问题做出探索,为建构我国学前道德教育启蒙的课程多提供一些实证研究的依据。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一)2至3岁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培养目标我们根据有关3岁前幼儿发展的研究和教育的资料、幼儿园品德教育的目标以及长期的托儿所实践经验,把2至3岁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培养目标初步规定如下。师生总动员Thisisagoodspaceforashortsubtitle1.能获得初始的生活技能和卫生习惯。2.能具有最初步的对人、对物的积极情绪和正确态度。3.能懂得和遵守基本的集体生活规则,获得初始的规则意识和角色感受,逐渐形成某些习惯性的亲社会行为。4.理解简单的行为评价语词,能对自己和周围人经常发生的行为做出简单的判断。(二)选定实验班级以南京师范大学托儿所的大托(二)班为实验班,实验开始时的幼儿年龄为2岁1个月至2岁11个月,人数25名,分大小两组。大组13人,年龄为2岁7个月至2岁11个月;小组12人,年龄为2岁1个月至2岁6个月。大组中有7人是从小托班升入,其余都来自家庭,全部是独生子女。(三)实验前班级情况分析(略)(四)确定实验内容和要求,制订教育活动计划师生总动员Thisisagoodspaceforashortsubtitle我们根据社会性行为的培养目标和本班的具体情况,确定了五项可操作的行为进行培养,并为每项行为设计了具体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把全部内容融进20个教育活动加以贯彻。这五项行为的内容如下。1.情绪教育:高高兴兴上托儿所。2.礼貌教育:宝宝有礼貌。3.卫生教育:宝宝讲卫生。4.爱惜物品教育:宝宝爱玩具。5.同伴关系教育:团结友爱就是好。(五)确定教育效果的测查内容由于3岁前幼儿行为测量比较困难,所以只能测查其对行为的理解判断能力。1.测查工具:8对好坏行为的图片共16张。师生总动员Thisisagoodspaceforashortsubtitle第一对情绪识别:知道笑比哭好。第二对礼貌问候:知道早上应说“老师早”,离园应说“老师再见”;有礼貌比没礼貌好。第三对生活能力:知道进餐吃得干净比吃得不干净好。第四对生活能力:知道讲卫生、保持双手和衣服干净比不讲卫生好。第五对爱图书:知道轻轻拿书、看书比撕书好。第六对爱玩具:知道爱护玩具、收拾玩具比扔、抢玩具好。第七对关心同伴:知道谦让玩具比抢夺玩具好。第八对团结友爱:知道帮助同伴比欺侮同伴好。2.测查方法。分别向每个幼儿依次呈现8对图片,询问以下问题:(1)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那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师生总动员Thisisagoodspaceforashortsubtitle(2)你喜欢哪个小朋友?不喜欢哪个小朋友?(3)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小朋友,不喜欢那个小朋友?3.评分评级标准。若回答正确,第(1)题得2分,第(2)题得1分,第(3)题得1分,每对图片满分为4分,总分为32分。以8分为一个等级,可分为4个等级。1~8分为一级,9~16分为二级,17~24分为三级,25~32分为四级。三、教育实验进程(一)前测由实验组人员对实验组的25名幼儿逐个进行提问、评分、定级并统计整理。(二)教育活动的实施师生总动员Thisisagoodspaceforashortsubtitle实验从秋季幼儿入所后的第二个月开始。做法如下。1.每周由负责教育实验的教师分别组织大组和小组幼儿进行社会行为教育活动,每次10分钟。实验小组进行现场观察,活动结束后,与实验教师共同讨论、分析活动过程及幼儿的反应,研究其原因,提出改进意见。2.把社会性行为的目标要求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随时对幼儿的良好社会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与强化。3.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家所配合,共同教育。(三)学期末进行后测:各项要求均与前测相同为了排除自然成熟因素对成绩的影响,实验结束后我们对本所另一平行班进行了同项目的测查。对照班与实验班的幼儿在年龄、家庭文化背景、教师等诸方面的条件基本相同,只是平行班没有专门进行“社会性行为”的系列教育活动,而是和过去那样一般性地进行常规教育。该班人数为24人。师生总动员Thisisagoodspaceforashortsubtitle(四)教师对幼儿行为变化的评价实验结束后请本班的两位教师按平时观察印象分别对每名幼儿的行为评等排序,取其平均数,作为行为认知的对照。四、结果分析
本文标题:第八章-教育实验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995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