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并理解“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衣衫褴褛、得意扬扬”等词语,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抓关键词和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深刻认识“中华不振”,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立志报国!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1、人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可是曾经有这样一个人冰心老人说:他是十亿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第一位完人。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啥尔德说:与他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说:全世界我只崇拜他一个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亲自为他脱大衣。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板书:周恩来2、对,他就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今天,我们就继续走近这位伟人,感受他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板书课题)3、请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1、之前我们已经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看,大屏幕上有这样几个词语,谁愿意大声地读读它们。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衣衫褴褛得意扬扬指生读词语、一起读2、把这些词语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它们,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请打开课本,按自己的节奏自由的读课文。①、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组词语“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意思。②、文中说哪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句子: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③、这租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和别处大不相同,那么这里和中国的别处究竟有何不同呢?一起来看这样一组画面(课件出示)(教师解说:20世纪初的旧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着,侵略着,可以说是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到处是残垣断壁,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帝国主义列强的租借却是另一个世界,这里戒备森严,不允许华人轻易入内,这里高楼林立,满是洋人建的高档别墅,夜晚的租界更是灯火辉煌,热闹非凡,在这里洋人们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可以杀人取乐。)④、看了这样的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预设生1:当时的中国太落后了。当时的政府真无能!生2:中国的别处破旧不堪,而帝国主义列强的租界却那么繁华,真是不公平。⑤、是啊,放眼中国,满目疮痍,唯有几处繁华的地方,但却不属于中国,而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土地上划的“租界”。当中国别处的街道破旧不堪,冷冷清清的时候,这里却——引读句子“热闹非凡。”当中国街道的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的时候,这里却——“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这样的情景正印证了伯父说的那就话——“中华不振啊!”(板书:中华不振)3、“落后就要挨打”,弱国的国民必定是没有地位,要受尽欺侮的。我们来看第二组词语,谁来说一说它们的意思?①、预设:“衣衫褴褛”形容一幅很破旧的样子,“得意扬扬”形容一个人很得意,高傲的样子。②、你理解的也很透彻,文中“衣衫褴褛得意扬扬”分别用来形容谁的?出示句子: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预设:“衣衫褴褛”形容那个妇女,“得意扬扬”形容洋人。③、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个衣衫褴褛的妇女身上。“衣衫褴褛的妇女在哭诉着什么”,她在哭诉什么呢?④、你觉得她在哭诉什么?预设:我觉得她在向巡警哭诉,希望巡警能帮他讨回公道,能帮她伸冤。4、是啊,亲人的离去会让她多么伤心啊。可是那个轧死人的洋人却得意扬扬的站在一旁。这样的对比,给你怎样的感受?你想对洋人说些什么?预设生1:让我感到很气愤,他们根本不把中国人当人看。那就带着你的气愤,请你读这句话。预设生2:洋人你们真是太可恶了。带着你的感情读。5、得意扬扬的洋人令人气愤,可是当我们把目光转向那耀武扬威的巡警时,我们会更——气愤。引读: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①、为什么看到他你会更气愤?预设生:因为这巡警也是中国人,他应该向着我们中国人的。可是他不但没有,反而责怪这个妇女。他就是汉奸、走狗!②、是啊,这可是“中国”巡警啊!他本应该为中国人伸张正义,可是它不但不......反而......。如果你是围观的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做?预设生1:我会过去训斥那个洋人,揍他一顿。预设生2:我会狠狠揍那个巡警和洋人,替妇女报仇。你们都是有正义感的孩子。可是老师要问你,你真的敢这样做吗?预设生3:不敢。为什么不敢?你在害怕什么?预设生4:如果我那样做了,我会立刻被杀死的。预设生5:这里是租界,是洋人的地盘,他们有先进的武器,我会被杀死的。小结:是啊,围观的人和我们一样,虽然生气、愤怒,可是敢怒不敢言,他们也只是....,不敢说什么,只能.......。出示引读句子: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③、在这里是没处说理的,因为——中华不振啊!小结:是啊,因为中华不振,轧死了人的洋人却还(得意扬扬);因为中华不振,中国的巡警才敢(耀武扬威);因为中华不振,围观的群众才会(敢怒不敢言)。三、感悟立志,振兴中华1、中华不振,像利剑一样深深刺痛了我们的心,更刺痛了周恩来的心,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会沉思些什么呢?请用你的笔,走进周恩来的内心,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下来。生交流汇报。2、就像大家所想的那样,从租界回来的周恩来思绪万千,他忘不了中国妇女在自己国土上有冤难申,于是他立下了一生的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忘不了洋人在我们的国土上耀武扬威,为此他立下了一生的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想到中国巡警在自己的国土上欺压百姓,为此,他立下了一生的承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年仅12岁的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相反和他同龄的其他同学呢:有的是为而读书;有的是为而读书;有的是为而读书;甚至有的是为而读书。他们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读书,而我们的周恩来总理则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通过这对比的写法更看出了周恩来的——伟大!4、周恩来他就是这样伟大的一个人,他一生都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看!出示图片(周恩来的一生)图一:这是青年时期的周恩来,在法国勤工俭学,之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图二:这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期的周恩来。图三: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周恩来,他在视察煤矿,一心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图四:这是身患癌症晚期的周恩来,他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致哀。四、拓展阅读1、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阅读纸,阅读这样一段文字:国际尊重:为总理降半旗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2、读了这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感受?也可以说一说哪些句子给你的触动最深?预设生1:“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这句话让我知道,周恩来总理一直在为国家操劳,可是他没有拿国家一分钱,他是多么伟大啊。预设生2: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可是联合国只为周总理降半旗,这也说明周恩来很伟大。3、周恩来这个名字,陪我们走过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在他的精神鼓舞下建国60多年来,我们的祖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崛起在世界东方!今天,我们不再是仅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为我们伟大的“中国梦”而读书。(播放阅兵视频)4、与大家分享梁启超先生的话:天地苍苍,乾坤茫茫,中华少年,顶天立地当自强。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5、关于周恩来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课下可以阅读《你是这样的人》或《周恩来的故事》,来更多地了解他。好,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不振反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所以在教学中我做到:1、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从内容上看,本文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之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课堂上,我就是抓住这个切入点组织教学的。周恩来伟大立志把“中华不振”作为解构、重组、整合本文的一条主线。因此,我抓住了灯红酒绿的租界和别处的对比,衣衫褴褛的妇女和得意扬扬的洋人,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和只能握紧拳头的围观群众进行对比,让学生对“中华不振”有了较深刻的思考,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2、抓住重点内容,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这一点,以至于才有了让中华崛起的志向。通过走进周恩来的内心,试写周恩来内心的沉思,通过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句子的引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并体会周恩来的伟大。通过明确周恩来的一生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体会人民对周恩来的爱戴之情。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但由于课堂把握还不够成熟,感觉朗读还不够到位。3、拓展文本,引导学生树立报国之志。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一份联合国为周恩来的逝世降半旗的资料,是为了让孩子们明确周恩来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所以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国际荣誉。让孩子们心有所向,让孩子们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并在行动中去努力落实。4、本节课中整合点放在了人文主题上,但是教学时感觉本课文本内容较少而课外知识穿插过多,人文性过强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更深刻,课堂上没有达到想象的深度,有待思考。
本文标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919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