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中化学课标分解第二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第三章重要的有机物第二节石油和煤重要的烃第二课时煤的干馏苯(一)目标分解第一步:分解内容标准和学业水平,确定关键词。《内容标准》:通过对苯的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学习,掌握苯的主要性质,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结构─性质─用途”关系的认识《学业水平》:通过对苯的结构特点的发现过程,学会以假说的方法探索苯的结构过程。第二步:分析中心词,构建概念图(分析图)依教材文本构建概念图、确定教学重点(教材与课标的一致性分析)。苯是这一章的一个转折点,由链烃转向环烃的学习。教学过程中采用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的方式。从兴趣入手,正面向学生展示教学思路,突出主线,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老师起到主导的作用。通过学生实验,进行性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依据学情确定教学难点(认知的基础、关键点、障碍点、发展点分析)。学生已基本掌握烃的结构与化学性质间的相互联系,熟悉了加成和取代两种典型的有机反应。同时学生已较初步确立学习有机化学的思维方式,即“结构”决定“性质”。大多数的学生具备通过阅读课本的实验说明,独立完成实验以及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因此,掌握本节化学知识并不困难。但是,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强,尤其缺乏大胆质疑的意识。第三步:课标分解总表(二)目标陈述1通过思考煤的使用中采取那些措施可以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的思考,学习煤的干馏及其产品,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比较干馏、蒸馏、分馏的差别2.通过对苯的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学习,掌握苯的主要性质,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结构─性质─用途”关系的认识(三)评价设计1、下列关于苯的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苯是无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B、常温下苯是一种不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的液体C、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硝酸发生取代反应D、苯不具有典型的双键所应具有的加成反应,故不可能发生加成反应2、下列关于苯分子结构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各原子均位于同一平面上,6个碳原子彼此连接成为一个正六边形的结构。B、苯环中含有3个C-C单键,3个C=C双键C、苯环中碳碳键的键长介于C-C和C=C之间D、苯分子中各个键角都为120°3、能够证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单、双键交替排布的事实是()。A.苯的一溴代物没有同分异构体B.苯的间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C.苯的对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D.苯的邻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4、下列可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混合物是()A.苯和水B.苯和溴C.苯和植物油D.水和酒精(四)教学流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讨论]→[总结归纳]→[评价反馈]。附:教学设计苯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取代反应反应加成反应说出用方程式表示描述,用方程式表示描述实验现象,判断产物,用方程式表示有前备经验有前备经验有前备经验概念体系适用的行为动词学生的经验无前备经验第二课时煤的干馏苯一、教学设计说明学生已基本掌握烃的结构与化学性质间的相互联系,熟悉了加成和取代两种典型的有机反应。同时学生已较初步确立学习有机化学的思维方式,即“结构”决定“性质”。大多数的学生具备通过阅读课本的实验说明,独立完成实验以及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二、教学目标1通过思考煤的使用中采取那些措施可以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的思考,学习煤的干馏及其产品,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比较干馏、蒸馏、分馏的差别2.通过对苯的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学习,掌握苯的主要性质,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结构─性质─用途”关系的认识三、教学重点难点:苯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以假说的方法探索苯的结构过程。四、实验准备:药品:苯、溴水、液溴、硝酸、浓硫酸、高锰酸钾溶液、四氯化碳、硝酸银溶液等。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苯溴代、硝化反应的实验装置等。媒体:电脑、投影仪。五、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六、教学过程(一)煤的干馏1、联想...质疑学生提前准备有关环保的材料,讨论:煤的用途有哪些?煤的使用中采取那些措施可以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煤的干馏及其产品阅读讨论为主,见教材P73页表3-2-1煤干馏的主要产品及其用途比较干馏、蒸馏、分馏的差别蒸馏馏分馏干馏加热和冷凝加热和冷凝隔绝空气加强热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分离精炼加工煤分析煤的干馏产品及其用途,引入下一课题(二)苯的结构与性质【引入】“有人说我笨,其实并不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豪”,猜一字。(苯)【练习】苯由C、H两种元素组成,其中C%=92.3%,它的蒸气的密度是相同条件下H2的39倍,试计算其分子式。解:M(苯)=39×2=78(g/mol)n(C)=(78×92.3%)÷12=6(mol)n(H)=78×(1-92.3%)÷1=6(mol)∴分子式C6H6【苯的发现】19世纪欧洲许多国家都使用煤气照明,煤气通常是压缩在桶里贮运的,人们发现这种桶里总有一种油状液体,但长时间无人问津。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对这种液体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提取这种液体,从中得到了一种无色油状液体。日拉尔等化学家测定该烃的分子式为C6H6,这种物质就是苯。对苯分子结构的认识是十九世纪化学一大谜。【提问】苯有什么性质?【探究实验】探究苯的物理性质;【学生实验】通过实验总结苯的物理性质。(无色有毒液体,有特殊的气味,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可做萃取剂等)。并填写学案。【设问】1.根据苯的分子式,试判断它属于饱和烃还是不饱和烃?为什么?2.写出可能的结构简式。【小组讨论】(教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意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讲解】关于凯库勒悟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的经过,一直是化学史上的一个趣闻。据他自己说这来自于一个梦。那是在1865年他在比利时的根特大学任教,当时他致力研究苯分子的结构,但百思不得其解,想得头都有些痛,已经疲惫不堪的他在书房中睡着了,眼前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忽见一蛇抓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他像触电般地猛醒起来,整理苯环结构的假说。对此,凯库勒说:“我们应该会做梦!......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真理......但不要在清醒的理智检验之前,就宣布我们的梦”。【讲解】苯的分子式:C6H6结构式:结构简式:(凯库勒式)【介绍】凯库勒简介【指导阅读】课本历史回眸。【讨论交流】:苯的这种结构与烷烃和乙烯的结构有哪些差异?这样的结构对其化学性质有何影响?【探究实验】①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吗?②苯与溴水反应吗?【实验并讨论】根据实验结果,结合乙烯的知识,推翻假设。【阅读】阅读课本得出结论:苯分子中碳碳键是独特的键。【结论】苯分子的碳碳键键长相等且键长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碳原子形成平面正六边形。所有的原子在同一平面。键角120°。为了表示苯分子这一结构特点,现代化学常用结构简式表示苯。(6碳成环,6条碳碳键等同,6碳6氢共面)【教师归纳】苯的化学性质既能象烷烃哪样发生取代反应,也能象烯烃哪样发生加成反应。(1):氧化反应: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可燃烧。让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并书写方程式并思考为何冒浓烟。(2):取代反应:苯和硝酸的反应(硝化反应)(简单介绍HO-NO2)【视频】:苯与硝酸发生的硝化反应实验视频(3):加成反应:不能使溴水褪色。在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与H2发生加成反应。总结:由于苯结构的特殊性,易取代,难加成,难氧化(可燃烧)。【阅读指导】苯的应用。化工原料,有机溶剂。【迁移应用】芳香烃的性质:(1)芳香烃:把分子中含有苯环的烃叫芳香烃(2)性质与苯相似,易取代难加成。例如:甲苯与硝酸反应。(TNT的制取)。此反应属于取代(硝化)反应。让学生思考苯和甲苯的关系,进一步区别同分异构体、同位素、同系物、同素异形体。【身边的化学】居室中的苯污染----芳香杀手【概括整合】总结已学化石燃料:天然气(主要成分CH4),石油(炼制的产物主要C2H2),煤(干馏产物主要C6H6)。比较甲烷、乙烯、苯的结构和性质。七、评价设计1、下列关于苯的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苯是无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B、常温下苯是一种不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的液体C、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硝酸发生取代反应D、苯不具有典型的双键所应具有的加成反应,故不可能发生加成反应2、下列关于苯分子结构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各原子均位于同一平面上,6个碳原子彼此连接成为一个正六边形的结构。B、苯环中含有3个C-C单键,3个C=C双键C、苯环中碳碳键的键长介于C-C和C=C之间D、苯分子中各个键角都为120°3、能够证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单、双键交替排布的事实是()。A.苯的一溴代物没有同分异构体B.苯的间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C.苯的对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D.苯的邻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4、下列可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混合物是()A.苯和水B.苯和溴C.苯和植物油D.水和酒精八,教学反思教学中,通过学习煤的干馏产物和学习煤焦油的分馏产物引入新课,学生学生积极性比较高。苯的溶解性实验虽然简单,但在学生认识苯难溶于水的同时,也得到了苯密度比水轻的结论,学生有一种新发现的愉悦。从苯的燃烧实验引入,也是比较成功,激发兴趣。与乙烯、乙炔的比较实验,构成悬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本节课在先学苯的化学性质,还是在先探究苯的结构上,有两种处理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先进行苯的化学性质的学习,这对一般学生比较适应,通过苯性质上与饱和烃、不饱和烃的异同的具体认识,为推断苯的结构作好知识上的准备,有利与学生对结构与性质关系的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对与逻辑思维比较强的学生,也可以采用先推断结构,通过结构来认识性质的教学方式。课标解读第三章重要的有机物第二节石油和煤重要的烃第二课时煤的干馏苯新郑二中分校高一化学组高丽娜2011年6月
本文标题:高中化学课标分解第二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416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