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及其应对
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及其应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更加多样化,不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新媒体迅速崛起,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世界文化发展的这些新趋势对我国文化建设意味着什么?如何积极应对?本期观察版刊发4篇文章,对此进行探讨。——编者一、文化多样性成就精彩世界(大势所趋)当今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凸显。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成就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成就了当今世界的多彩和灿烂。在这一大趋势下,中华文化如能在海纳百川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自身特色,必将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人类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这种多样性是人类在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们在不同的地域栖息、繁衍和发展,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不同生活方式既体现为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也体现为不同的物质条件、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文化也具有多样性。在人类的漫长发展史中,不同民族和社会形成了自身的传统和文化。这种传统和文化对于人们生存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人们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获得启迪和教诲。正是多样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使得人类形成了多样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形成了多样的信仰和思想体系,形成了多样的文化艺术成果。这些都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对今天的人类社会持续产生巨大影响。人类文化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进一步凸显近代以来,西方主导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带来很大负面影响。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对诸多后发国家的发展方式构成巨大冲击,也对其文化传统构成巨大冲击。这种冲击在这些国家中引发了关于文化普遍性和文化特殊性的持久争论。今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不同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是不同的,其文化发展方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即使在西方国家内部,这一规律也同样适用。如美国、法国、德国等国的现代化之路各有不同,其社会体制和文化发展方式也存在诸多差别。文化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不会简单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消失。“历史终结论”所预言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一统天下,在今天看来已不可能。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带来了人们之间更多的交流,商品、资本、人口、技术的流动带来了文化上更多的交融,这显然有利于不同国家和民族增进相互理解。但同时人们发现,这并不会导致文化之间的差异泯灭消失,反而使文化的本土性、多样性进一步凸显,使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特色有更深入的理解。这种理解有利于不同文化在取长补短、共存共融中保持自身的特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人们曾经以为麦当劳和肯德基的汉堡、鸡翅统一了全球的快餐食品,但现在麦当劳和肯德基却在适应所在国家的本土口味方面大做文章。如肯德基的广告就叫做“为中国而改变”,其在中国的餐厅卖起了油条、盖饭和皮蛋粥。这当然可以说是一种策略,但这种策略说明今天的经济全球化并不能消除文化的本土性和多样性,反而有可能使之得以彰显。中华文化应在海纳百川中彰显自身特色海纳百川是中华文化的鲜明特色。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人民最近100多年来的奋斗,就是在保持自身文化尊严和优秀传统的同时,不断寻求文化开放和变革的历程。作为中国现代文化先驱者之一的鲁迅先生,在1908年写作的《文化偏至论》中认为,中华文化应“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面对中国当时深重的民族危机,鲁迅先生的眼光没有停留在解决危机的技术和物质手段层面,而是从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高度提出了自己对于中华文化的期许。这段话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思想财富,对于我们在世界文化多样化趋势下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一方面包含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心:他之所以强调中华文化“固有之血脉”不可失去,正是基于这种强烈的文化自信,也是基于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深刻体认;另一方面包含着对中华文化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高度自觉:他之所以强调中华文化应紧跟“世界之思潮”,正是基于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创中华文化美好未来的今天,应看到鲁迅先生提出的“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目标在过去100多年中尚未完成。今天的中国不仅要在物质层面取得更大发展,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更大改善;而且要在精神层面得到新的提升,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并为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作出新贡献。做到这一点,需要像鲁迅先生所告诫的那样,将海纳百川和彰显特色有机结合起来。(作者为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二、趋利避害有所作为(势所必然)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们应准确把握这一趋势和特点,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交融,以更为有效的举措应对文化交锋,把我国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特点文化交流空前活跃,文化产品传播更加便捷。2012年韩国的一曲骑马歌一夜间风靡全球的情景,至今让人们记忆犹新。如今,借助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书籍、音乐、戏剧、电影等文化产品。通过全球电影发行体系,许多国家已经习惯于同步观看美国好莱坞影片。借助数字技术,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出的节目以“大都会高清转播”的形式,在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可以同步观看。数字技术也使跨地域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可能。随着文化市场国际化和信息技术不断进步,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同国家的文化相互渗透、交融加深。一是题材国际化。日本动漫之所以风靡全球,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题材国际化。题材国际化也是美国好莱坞影片的主要特点。二是表现形式国际化。一个好的节目策划会很快被其他国家所借鉴。荷兰电视台推出的“好声音”娱乐节目,在全球遍地开花,被许多国家电视台效仿;韩国电视娱乐节目《爸爸去哪儿》不但被我国电视台所引进吸收,还衍生出电影等其他文化产品。三是文化投资国际化。近几年,我国文化企业并购国外文化企业、参与国外文化产品投资的案例屡见不鲜。比如,万达集团收购美国第二大电影院线,中国电影集团参与投资好莱坞影片《功夫梦》《速度与激情7》,等等。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碰撞交锋频繁。一是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激烈。美国时代华纳、迪斯尼、德国贝塔斯曼等领衔的全球50家最大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95%的国际娱乐市场。同时,新兴国家的文化产品如韩国影视产品和我国的网络游戏产品,也显示出强大活力和市场冲击力。二是不同民族文化和思想观念的交锋时有发生,有时甚至诉诸暴力。今年1月7日,法国讽刺漫画杂志《查理周刊》因刊登讽刺伊斯兰教的漫画,其总部遭到穆斯林极端主义者的袭击,该杂志编辑部10名成员和2名警察遇害。欧洲主流社会一致谴责恐怖袭击,认为杂志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言论自由;而伊斯兰世界则认为,《查理周刊》刊登的漫画是对伊斯兰文化的羞辱。近年来,类似的暴力事件在欧盟已发生多起。从我国来看,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在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策略。这一策略有时是通过文化交流、文化产品输出的方式实施的,是一种隐蔽性较强的交锋。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文化交流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趋利避害、有所作为,提高文化领域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世界文化发展大循环。进一步开放文化市场。世界文化交流的实践证明,哪个国家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推动文化“引进来、走出去”,哪个国家的文化就更有活力,哪个国家的文化企业就更有竞争力。世纪之交,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按照国际规则,我国文化市场要放宽对外资的限制。不少人对此忧心忡忡,担心国内文化市场会失控、文化企业会被冲垮、传统文化会衰落,甚至担心会危及意识形态安全。10多年过去了,这些人担心的情况一个也没有出现。相反,我国的文化市场更兴旺了,文化企业更强了,文化更有活力了。这表明,只要我们把文化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我国就会成为文化市场开放的受益者。把握文化开放底线。任何一个国家在开放本国文化市场的同时,都会设置文化开放的底线。我国同样要科学谋划、精心设计、把握底线,做到分类管理、放管自如。这样既有助于激发活力,又能做到风险可控。对关乎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核心利益的领域或环节,应禁止外资进入;对有一定意识形态属性但不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领域或环节,可采取对外资实行有条件进入的措施;除此之外,则可以实行充分竞争、优胜劣汰。完善监管理念、机制和方式。提高文化对外开放水平,对政府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完善监管理念、监管机制、监管方式。一是完善文化法律制度,从行政管理为主转向依法管理为主,实行“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二是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三是从注重事前审批为主转向事前、事中与事后管理兼顾。此外,可以通过设定负面清单、内容安全审查、市场监管等多种手段,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三、新媒体推动世界文化变革与重构(适势求是)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崛起,信息革命席卷全球,世界文化的原生内容、传播模式和交互方式发生巨大变革。新媒体在促进区域联系、国家合作、民族沟通、人际交往的同时,也使不同文化的相互影响、渗透、融合、碰撞、冲突变得更加频繁、复杂和突出,世界文化变革与重构的帷幕正在拉开。新媒体促进文化沟通,文化融合多向性和主动性日益凸显。文化融合是人类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趋势。新媒体的普及,使文化融合在内容、范围与效果上进一步拓展和增强。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从单向融合向多向融合转变。新媒体环境中,各种文化信息在世界范围得到传播与共享,人们获得了学习、了解、比较、接受各种文化的便捷条件;各种文化都在不同程度地吸收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并以其不可替代的特征和优势汇入世界文化的洪流,在不断碰撞中逐步走向融合。二是从有形融合向无形融合延伸。在传统媒体环境下,人类文化的融合以物质、有形的文化融合为主体,如语言文字、文艺、服饰、生活用品等的融合;诸如价值观等精神文化的融合则相对难以实现。新媒体环境下,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便捷,因而精神层面的文化融合变得更加容易。新媒体打破地域文化边界,推动形成新的世界文化版图。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文化类型。新媒体使人们可以超越地缘、血缘、业缘限制,依个人兴趣进行交往互动,并自愿结成社群。各种趣缘群体在虚拟空间蓬勃生长,突破时空结构壁垒和社会结构束缚,形成新的文化群体和文化现象。与此同时,诸如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在人类发展中形成的既有文化形式,也借助新媒体突破地域限制,在全世界传播。这些都使原有的文化边界被打破,推动形成新的世界文化版图。新媒体“去中心化”特质,孕育了更加多元的世界文化生态。新媒体大大降低了人们获取、利用、传播文化信息的门槛,使每一个网络终端的个体均可创建、上传、更新、分享内容。个体在文化信息接收与传播、文化选择与认同上的自主性得到极大增强。新媒体环境中,“用户中心论”取代传统社会中的“权威中心论”,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不再被少数精英阶层所垄断。理论上,新媒体环境中每一个体都可以直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去中心化”特质使世界文化更具多样性、平等性、交互性和包容性,主流文化与亚文化、边缘文化共生共存。新媒体使世界文化的形态更加色彩斑斓,同时进一步推动各国经济、政治、社会系统重构,如企业组织结构越来越趋向扁平化,商业运营日益强调柔性化和个性化,全球政治体系越来越体现民主、平等、自由等特征;等等。新媒体压缩文化互动的时空距离,加剧了文化摩擦与冲突。尽管新媒体环境下世界文化融合共生势不可挡,但其带来的文化摩擦与冲突仍然存在甚至加剧了。新媒体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在强化不同文化间相互作用的同时,也凸显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和固有分歧。以宗教文化为例,在新媒体环境下,原教旨主义滋生蔓延的速度不断提升,网络空间成为宗教冲突的“新战场”。同时,新媒体的核心技术大都来自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而英语在网络信息技术中的优势及其既有的世界性语言地位,使美英文化成为强势文化。当前,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
本文标题: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及其应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555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