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都江堰景区所蕴含的的地理科学原理
都江堰景区所蕴含的的地理科学原理很多人都去过都江堰景区旅游,但我想绝大多数人的目光应该只投入两个地方:一是岷江的水(跟你见过的大江大河没什么区别);二是沿岸的历史文化古迹(感觉李宾父子了不得,跟以往所见到文化古迹没什么两样,都是古人了不得的感慨)。回家之后,便很快忘却了,旁人问起,只得答到:都江堰没什么好玩的。都江堰的美,在于它所蕴涵的科学原理,这是很多游人都忽视的,若想走马观花的一睹都江堰,她的美你是发现不了的,唯有细细品味其中的科学原理,你才能发现它的美,才能真正地为古人的才智所折服。第一、岷江流至都江堰,地势由高山峡谷突变为平原,河床陡然开阔,水势减缓,为都江堰渠首工程的建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此处位于呈扇形伸展的成都平原的顶部,是整个都江堰灌区的制高点。良好的地理位置,是都江堰既可以遏制住刚出峡谷的岷江水势,使其不能直泻成都平原;又可以因地势高而控制整个都江堰灌渠。是设置渠首枢纽的最佳位置。第二、都江堰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水口三项主要工程以及成千上万条灌溉渠道和分堰组成,经过两千多年来的不断扩建和维修,才形成现在的规模。在鱼嘴和内、外金刚堤的引流下,岷江干流被一分为二,西侧为外江,是岷江的正流,是泄洪河道;东侧为内江,是灌溉河道。内江之水在金刚堤的分水作用下,被引入地势较高的宝瓶口。宝瓶口的左面是玉垒山,右面是离堆。在鱼嘴分水堤的上游处,有一个天然江心洲韩家坝,每当枯水季节,韩家坝露出水面,岷江江流在韩家坝和分水鱼嘴的控制下,被调向左岸进入内江,形成枯水季节,内江分六成、外江分四成的天然倒四六分流。大水时,韩家坝被淹没,主流取直,径直流向外江,形成洪水季节内江分四成、外江分六成的形势。第三、在都江堰河段,泥沙中的悬移质基本属于冲泻质的范围,很细小,不会淤积。泥沙淤积问题主要是在洪水季节运动的卵石推移质。在小水时段,卵石难以起动,推移质泥沙很少,所以内江分水六成并无多少泥沙。洪水期时,韩家坝被淹没,主流取直,从外江宣泄,自然也挟带了大部分运动的卵石推移质,使得进入内江四成水的泥沙并无多少。此外,内江进口处于微弯河段的凹岸,学过地理我们都知道,河流的凹岸为侵蚀岸,侵蚀下来的泥沙就运往凸岸堆积。这就是著名的弯道环流原理(水流在弯道段内作曲线运动所产生的离心力,使表流指向凹岸,使凹岸水面雍高凸岸水面降低。河流的流速分布是表层大,底层小。因离心力的大小与水流流速的二次方成正比,故离心力的分布也是表层大底层小。由于水面差而产生的侧压力沿水深为一常数,其方向和离心力相反。这样弯道表层水流由凸岸流向凹岸,底层水流则有由凹岸流向凸岸,从而形成横向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卵石推移质沿凸岸一侧输移而进入外江,根据实测资料分析,进入内江的卵石输移量只占岷江总量的26%左右。这就是二八分沙。第四、水流进入内江以后,局部河势仍属于微弯河段,飞沙堰位于内江弯道的下段。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底部水流的流向指向飞沙堰,底流横切越过堰顶,卵石和高浓度的近底悬沙能有效地排向外江,表层水流则基本与堰顶平行多沿内江而流向下游,形成堰顶溢流时,底部的流量大、上部的流量小的特殊流态,在中等流量的需水季节,用较少的水量排走进入内江的大部分卵石和泥沙。飞沙堰的排沙作用则随泄洪量的增加而增强。洪水越大,飞沙堰的分流比越高,排沙效果越显著。当今社会,伴随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正处在蓬勃发展之际,我们旅游的机会和欲望也越来越大,但是旅游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这是很多旅行者所常采用的旅游方式,为了在更短的时间看更多的景点,就一路走马观花,人累得要命,收获却甚微。旁人若问:旅游的感受?便只能答到:很多景点都看过了!若追问:某某景点如何?只能答:好看,人多!若再问:为何好看?只能嘟嘟囔囔,无言以对。这样的旅游方式显然不能满足我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学习型的旅游方式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带着“为什么”去旅游,是当下旅游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向大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是我们旅游者尤其是青、少年旅游者应有的学习观。我们的旅游部门、教育部门、政府部门应该在这方面多花些心思,多出些力,将旅游业打造成一门向外界学习、扩大眼界、增进世界观、人生观的黄金产业。而在这方面,相比导游,我们地理学人则更具有优势和竞争力!
本文标题:都江堰景区所蕴含的的地理科学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122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