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财政学关于税收计算的总结
税收制度: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程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税收制度的要素:税收主体,税收客体,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附加、加成和减免税,违章处理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免征额:是指征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税收分类:1、按税收客体:商品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说)、财产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契税)、其他税(资源税)2、按税收的计量标准:从价税、从量税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价内税、价外税4、按赋税能否转嫁:直接税、间接税5、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6、按税收主体与税收客体的关系:人税、物税7、按税收能否作为的单独的征税对象:正税、附加税税收制度的发展:简单的直接税税制、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收制度(发展中国家)、现代直接税税收制度(发达国家)对税制评价的原则:1、效率原则(马歇尔——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2、公平原则(横向公平、纵向公平):受益原则、能力原则3、稳定与增长原则宏观税负的衡量指标:国民生产总值税收率、国内生产总值税收率、国民收入税收率拉弗曲线的经济含义:1、高税率不一定能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3、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应当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最优税率。税负转嫁:只是纳税人在名义上缴纳税款之后,主要以改变价格的方式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税负归宿:是指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税负转嫁的最终结果。税负转嫁的形式:前转、后转、消转、转换、税收资本化商品需求弹性是决定税负转嫁的最根本因素。(弹性小承担的多,弹性大承担的少)需求弹性系数=需求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税收的经济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或者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于生产者决策的影响。税收乘数:1、是负值2、政府在采取增税政策时,国民收入减少,减少程度为税收增量的c/(1—c)倍3、若政府采取减税政策,将有利于经济增长4、同公共支出乘数相比,因为c<1,所以税收乘数<公共支出乘数税收自动稳定效应机制:在既定税收制定和政策下,受经济的内在发展规律支配。税收相机抉择:政府根据经济形式的发展变化,有目的的调整税收制度和政策。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作用机制:1、收入效应:本身不会导致经济无效率,只是表明资源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政府手中2、替代效应:会导致经济无效率商品课税的特点:课税对象的普遍性、计税依据的灵活性、税率主要采用比例税率、征收管理简便、税收负担转嫁比较容易、税收负担具有累退性和隐蔽性★增值税:1、税率:17%——适用于销售或进口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采选产品13%——适用于5类货物:粮食=;自来水暖气天然气=;图书=;饲料化肥=;其他国家规定2、计税方法: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销项税额=含税销售额÷(1+税率)×税率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不含消费税时】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消费税【含消费税时】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消费税)×适用税率3、增值税起征点:销售货物600—2000;销售应税劳务200—800;按次纳税每次销售额50—804、生产型向消费型转换消费税:我国是中间型消费税★营业税:1、税率:3%——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5%——金融保险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5%-20%——娱乐业2、计税依据:计税价格=营业成本/工程成本×(1+成本利润率)÷(1-营业税税率)个人所得税:1、工资、薪金所得(5%-45%):2、劳务报酬所得(20%):应纳税额=应纳所得额×税率3、稿酬所得(20%,减征30%):应纳税额=应纳所得额×20%×(1-30%)4、偶然所得(20%,代扣):★房产税:1、按房产原值一次减除规定的扣除比例后的余值计算:年应纳税额=应税房产原值×(1-扣除比例)×1.2%2、按租金收入计算:年应纳税额=年租金收入×12%
本文标题:财政学关于税收计算的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362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