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赤壁之战中的周瑜和诸葛亮
赤壁之战中的周瑜和诸葛亮13中本2班张懿13105134241在三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两次战役当属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前者使曹操得以雄踞北方,而后者则奠定了东汉末年天下三分的局势。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也用了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战,而其中塑造得最为生动的人物形象自然是周瑜和诸葛亮。然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又是有略有差别的。壹.《三国志演义》里赤壁之战中的瑜亮形象对比相比于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这场大战的描述显然是偏向蜀汉一方的,这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元朝蒙古族入主中原,汉人地位急剧下降,倍受不公与压迫,因此世人必然渴望代表着正统的“刘皇叔”,而非割据东吴的乱世枭雄孙氏一族。而作为一代贤臣的诸葛亮,虽有先主白帝托孤时“若子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言,却依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星落秋风五丈原固然让后人悲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然而他维护正统、忠心耿耿的品质却让重视正统的后世文人对他赞颂有加。在《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记述中,罗贯中对于诸葛亮的智谋描写更是不惜笔墨,甚至刻意贬低周瑜以对比显示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以说,罗贯中是将诸葛亮神化了。而相比于“此人只应天上有”的诸葛亮,周瑜则更符合一个颇具才知又用心良苦的“人”的形象。一.同样成功的择主仅仅从《三国演义》来看,同为当世智士的周瑜和诸葛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同点,即具有独到的政治眼光,善于“良禽择木而栖”。面对曹操的百万雄兵,东吴以老臣张昭为首的一干人等各顾妻子,挟持私虑,主张降曹。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主公的孙权必定深有忧虑,然而最终他能决意抗曹,封周瑜为大都督,并把砍去几案一角的剑赐给周瑜,可见他对周瑜的信任和重用。正是因为孙权的能善用周瑜,才有了周郎火烧赤壁的千古流传。那么可以说,周瑜选择辅佐孙权是成功的择主。而诸葛亮巧妙回绝东吴的招揽而辅佐刘备更是有其独到的考虑。诸葛亮曾称:“孙权可以贤亮而不可尽亮。”诚然孙权亦是明主,但是相比于人才匮乏的蜀汉,东吴集团内部已经是人才济济,因此孙权定然不能像刘备一样重用诸葛亮。那么从自身考虑,诸葛亮只有辅佐刘备,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卧龙之才。当然,从德行来看,刘备三顾茅庐已然展现其求贤若渴之心,从世俗眼光来看,刘备作为汉室宗亲,更是代表了正统。可以说,无论蜀汉最终的结局如何,诸葛亮辅佐刘备都是一个完全明智的选择。二.周瑜的用心良苦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三国演义》刻画了一个心机深沉的周瑜形象,这从赤壁之战中周瑜层出不穷的计谋和对不同人等的瞒骗得以看出。从鄱阳湖回来后,周瑜便开始不断骗人。当谋士提出降曹主张的时候,周瑜佯装赞同,而当程普、黄盖等武将提出要与曹操决战之时,周瑜又道:“吾正欲与曹操决战,安肯投降!”对于两方人不同的应答,适时地安抚了人心,避免了无谓的争论,甚至在面对鲁肃的时候,周瑜也佯称要降,并不说实话,然而事实上周瑜心中实则早已有了决断。周瑜第二次骗人,便是使用反间计,导演了一场“蒋干盗书”的剧目,进而除掉了蔡瑁、张允,大大削弱了曹操的水军势力。在这里作者似乎有意贬低历史上“以才辩著称,独步江、淮之间”的蒋干来凸显周瑜过人的才智。随后周瑜和黄盖合演苦肉计,再一次蒙骗了曹操,为赤壁决战的火攻埋下了伏笔。而最后周瑜与庞统使出连环计,更是成功地让曹操自掘坟墓,完成了赤壁火攻一举灭敌的重要一步。在用计过程中,周瑜一直保持着一种用心良苦的态度,与东吴的其他将士相比,其智的确堪称过人,但仍旧停留在“人”的层面上。那么相比于周瑜,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便显现出一种神化了的色彩。在赤壁之战的准备阶段,周瑜不断地让鲁肃试探诸葛亮。每当周瑜苦想出一个妙计的时候,都会发现诸葛亮似乎早已轻松想到,面对周瑜的故意刁难,他亦总能从容应对。虽然同样想到以火攻曹,但是直到旌旗拂面之时周瑜才意识到风向的问题,而诸葛亮却早就知道将要刮东南风。这样的诸葛亮显然要比周瑜技高一筹。既然周瑜是过人之才,那么高于周瑜的诸葛亮只可能是鲁肃所说的:“先生真乃神人也!”三.周瑜的将帅之才和诸葛亮的善于用奇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主要亮点在于他的将帅之才。赤壁之战发生时,周瑜不过三十三岁,老将程普因周瑜年纪轻轻就爵居其上,心中不乐,因此托病不出。但是见周瑜调兵,动止有法,乃大惊曰:“吾素欺周郎懦弱,不足为将;今能如此,真将才也!我如何不服!”能让老将程普这般叹服,可见周瑜调兵的确很有一套。周瑜的将帅之才还表现在他的知人善任上。选择黄盖上演苦肉计,毒打老将更能让外人深信黄盖的反心,而忠心耿耿有勇有谋的黄盖更是确保了这个关键的计谋顺利运行。从曹操被唬得团团转的结果来看,周瑜和黄盖的合作可谓天衣无缝,大获成功。而在献连环计前,周瑜更曾言:“为我行此计者,非庞士元不可。”因为庞统素有“凤雏”盛名,面对曹操时能对答如流,显现过人的谋略,因此曹操才会对庞统言听计从,轻易便接受了献上来的连环计。从这几点来看,周瑜作为统兵的将帅,具有非凡的领导才能,不仅善于排兵布阵,更是善于用人。相比于周瑜,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并未展现统兵才能,更多展现的则是“用奇”。面对周瑜三天造十万支箭的故意刁难,诸葛亮从容地使出草船借箭一计;对于风向的问题,诸葛亮更是设七星祭坛巧借东风;在曹军败退之时,诸葛亮有巧设兵马追击,使得曹操狼狈不已,能活着过华容道也不过是因为诸葛亮看出曹操命不该绝,网开一面而已。四.周瑜的心胸狭小和诸葛亮的气度从容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主而诸葛亮为客,因此当周瑜屡次因妒才而起杀心时,沉着应对的客人诸葛孔明便更加显得谋略过人,气度从容。在罗贯中笔下,周瑜显然是一个气度狭小的人,这从他不顾战局紧迫,屡次想要除掉诸葛亮举动中可见一斑。周瑜第一次欲杀诸葛亮时,乃是诸葛亮料到孙权会因赤壁之战双方兵力悬殊心有疑虑。“孔明早已料着吴候之心。其计画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此时战令方出,军心未定,计谋未行,吴蜀的联盟也还不稳固,正如鲁肃所说,乃“曹贼未破,先杀贤士,是自去其助也”。即便是为了东吴的大局考虑,杀诸葛亮也不应在这一时,急欲杀之,不得不说是嫉妒心在作怪。周瑜第二次欲杀诸葛亮,是因为招揽不成,反起杀心。为了不为世人所笑,他故意叫诸葛亮带兵断曹操粮道,希望“借曹操之手杀之,以绝后患”。然而诸葛亮早已识破他的计划,故意以“周公瑾但堪水战,不能陆战”来激周瑜,化解了自己的危机。不仅如此,诸葛亮还通过鲁肃告诉周瑜断曹军粮道并非良策。周瑜此计不成,还让自己丢了面子,因而第三次出言欲杀孔明:“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好在鲁肃点出“今用人之际,望以国家为重”,周瑜这才暂时作罢。然而当诸葛亮识破周瑜的反间计时,周瑜对孔明的杀心第四次出现。“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为了杀掉孔明,周瑜故意叫诸葛亮造十万支箭,企图“以公道斩之”,而诸葛亮则导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草船借箭,反倒更让人叹服他的才智。直到赤壁之战开战之前,七星坛孔明借东风成功后,周瑜的杀心终于达到了顶峰。“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生他日之忧。”这一次,周瑜甚至不顾世人看法,直接让护军校尉丁奉、徐盛二将到七星坛,“休问长短,拿住诸葛亮便行斩首”。但是显然诸葛亮再一次料到了周瑜的举动,早已让赵云前来接应,悠然出了虎口。在吴蜀联合抗击曹操的战役中,周瑜从头到尾都在处心积虑地希望除掉自己的盟友,甚至一度想要直接杀掉刘备,这样的周瑜似乎的确缺少容人的雅量和非常时期的大局观。相比于周瑜的气量狭小,诸葛亮则显得气度从容。他不仅能够轻易地识破周瑜的计谋并化解自己的危机,而且在行为举止上也显得从容不迫,怡然自得,似乎正如他自己所说,“亮虽居虎口,稳如泰山”。罗贯中在描写诸葛亮时,多次用“欣然”二字。如周瑜命之带兵断曹操粮道时,诸葛亮“乃欣然领诺”;而后周瑜居心叵测地邀请他同住时,诸葛亮“欣然从之”;周瑜请孔明议事,欲用造箭之失置他于死地时,孔明还是“欣然而至”。且诸葛亮身在东吴,本应为客,罗贯中描写他说话时却时常“笑曰”,倒显得比主人还要轻松许多。再反观周瑜杀诸葛亮不成时或捶首顿足,或大惊失色之态,则更加显得诸葛亮胸有成竹,妙算持重了。贰.历史上赤壁之战中真正的瑜亮形象对比作为一本小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难免有虚构的成分,而在事实上,周瑜并非狭隘小人,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也并未起到如小说中一般重要的作用。自从《三国演义》问世以来,不知多少人被其误导而认为周瑜心胸狭窄,才智也不及诸葛亮,此真乃千古奇冤,让人不免郁闷。事实上,周瑜可以说是世不二出的俊才。陈寿曾评价他“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孙权也曾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可见世人对他的评价之高。正如上文所述,在择主方面,周瑜十分成功。根据陈寿的《三国志》记载,“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也就是说,周瑜在还未成为东吴的将领之前,已经看出了孙策的不一般,并同他成功地搞好了关系,为将来受到东吴的重用打下了基础。而后来看上去势力较强的袁术“欲以瑜为将”时,“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从中更加明显地看出,周瑜具有敏锐的识人能力,他看出了袁术难以有所成就,从而借机东归辅佐孙氏。当然诸葛亮在择主方面同样十分成功,这在上文已有论证,不再赘述。但是在统兵与任人方面,褪去《三国演义》对其的神化,诸葛亮的水平也许并能不在周瑜之上。在赤壁之战开始前,人心不定之时,周瑜敏锐地指出曹操南下所犯的四忌,并谓孙权曰:“操冒行四患,将军擒之,宜在今日。”这段话指出了与之一战的可能性,稳定了孙权和东吴众人的心,亦可见他在战争中敏锐的洞察分析能力。而对曹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评价更是在道义上排除了与之开战的顾虑,可以说此乃破的之语,使顾名义者亦可释然无疑。而在战事一步步发展的过程中,周瑜始终能够沉着应对。此战的关键,即黄盖诈降,赤壁火攻,事实上是黄盖向周瑜所献的计策,历代记述赤壁之战的史书文献上都未曾在此处提到诸葛亮,可见此计实为东吴原创。黄盖献策后,周瑜作为大都督则果断地接受了这条奇计,并命黄盖诈降骗取曹操的信任,可见他在识人用人方面的果断和准确。而对于火攻,不少后人称“东风不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认为其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我则认为不然。隆冬时节恰遇东南风起,采取火攻之计大破强敌,弱势的一方以最少的代价获得了最大的成功,这里面确实具有很强的“天助周郎”的传奇色彩。但若东南风不起,周瑜真的没有能力击败曹军吗?且看战前孙权问计于周瑜之时,周瑜已经准确地指出了曹操出兵所犯的四忌,即马超、韩遂后患未除,北方军士不善水战、隆冬作战粮草不济、中原之兵水土不服。而在军力方面,周瑜又指出曹操声称的八十万水师事实上不过十五六万中国之师和七八万荆州降兵,且前者长途跋涉已疲,后者初降尚且狐疑。对此,周瑜的判断是:“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惧。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可知曹操的水师并非坚不可摧,而周瑜在开战之前心中必定已有破敌之计。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决战尚未正式开始前,“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也可见周瑜对曹军“不习水土,必生疾病”的判断是十分准确的,而疲病之卒、狐疑之师除去人数上的优势,其战斗力也的确难以同精通水战的江东水师匹敌。那么可以说,即使没有赤壁火攻,周瑜同样能凭借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同曹军一较高下,虽然无法取得像火烧赤壁一般具有传奇色彩的胜利,但是东吴以少胜多仍然不无可能。相比于周瑜的杰出将才,诸葛亮虽为治世能臣,但在领兵和任人方面则略有欠缺。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并没有设下拦截曹操的三路奇兵,事实上,在此战之中诸葛亮几乎没有领兵作战,因而在此暂且以他此战之外的领兵经历分析。诸葛亮为人谨慎,思虑颇多,这种性格促使他谋略过人,但缺少决断,也容易被自己的思虑误导,无法做出最正确的判断。荆州在蜀汉三分天下的局势中占有关键性的地位,是刘备势力发展的核心,需要一名有勇有谋的大将守城。诸葛亮却派遣孤傲自大的关羽守荆州,而关羽在政治方面的幼稚则导致了大意失荆州的结局,蜀汉集团也自此由盛转衰,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的任人之失
本文标题:赤壁之战中的周瑜和诸葛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403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