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401.什么叫做灸法?常用的灸法有哪几种?答:灸法又称“艾灸”,是指采用某些燃烧材料制成的灸柱或灸条,点燃后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以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常用的灸法包括:艾柱灸、艾条灸和温针灸。408.艾灸前应评估什么?答:(1)患者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体质情况及有无感觉迟钝/障碍。(2)实施艾条灸处的皮肤情况。(3)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对热的敏感和耐受程度。409.艾灸在临床中常运用于解决哪些护理问题?答:艾灸在临床主要适用于慢性病及阳气不足的疾病,如久泻、久痢、久疟、痰饮、水肿、寒哮、阳痿、遗尿、疝气、脱肛、瘘痹、腹痛、胃痛、妇女气虚血崩、老人阳虚多尿,以及虚脱急救等。灸法适用于虚寒症证。410.艾灸的禁忌证有哪些?答: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413.艾灸时如烫伤患者该如何处理?答:常规可用紫草油、万花油、烫伤膏涂抹烫伤处。如局部出现小水疱,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保持干燥,防止感染。414.艾灸后为什么会出现口干症状?应如何处理?答:很多人艾灸后会出现口干舌燥的症状,这是艾灸的一种反应,表明人体阴阳正在调整,此时患者会觉得喉咙异常干痛,这是病邪(寒邪)逐渐外发时的必然症状(病邪被驱赶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西医所谓的炎症,此时许多中医专家都会认为灸过火了,会立即停止治疗,使得巧亏一篑)。处理措施:不应该停止艾灸治疗,只需要多喝白开水即可。415.为什么艾灸后患者会出现过敏症状?应如何处理?答:很多人艾灸后身体会出现类似过敏的现象,如身上出现红疹等。此时多以为是过敏了,其实,这些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真阳元气驱赶寒邪外出的表现,也是病邪在体表的反应。如果此时停灸,病邪还会入里,侵蚀脏腑。处理措施:轻者,注意保持皮肤干洁、勿搔抓;严重者,可以用放血疗法使邪出有门,在大椎、委中、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放血,给病邪以出处。416.艾条灸的注意事项是什么?答:(1)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2)对于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或小儿等,操作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通过操作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3)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及时弹去艾灰,如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4)施灸后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局部出现小水疱,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保持干燥,防止感染。418.悬灸各种方法的具体操作如何?答:(1)温和灸。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处的皮肤保持2~3cm距离,使患者局部温热而无灼痛,每穴条5~7min,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昏迷或局部知觉减退者,须随时注意局部温热程度,防止灼伤。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较恒定和持续,对局部气血阻滞有散开的作用,主要用于病痛局部灸疗。(2)回旋灸又称熨热灸。将点燃的艾条一端接近施灸部位,距皮肤3cm左右,平行往复回旋施灸,一般灸20~30min。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呈渐凉渐温互相转化,除对局部病痛的气血阻滞有消散作用外,还能对经络气血的运行起到促进作用,故对灸点远端的病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3)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穴位2~5cm处,似鸟雀啄米状,一上一下地进行艾灸,多随呼吸的节奏进行雀啄,一般可灸10~15min。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突凉突温,对唤起腧穴和经络的功能有较强的作用,因此适用于灸治远端的病痛和内脏疾病。419.施灸时按照怎样的顺序?答:施灸过程中顺序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项、胸背,后灸腹部、四肢。420.艾灸期间患者的生活起居有何要求?答:艾灸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能过饥过饱、谨防房事。进食清淡食物,保持心情愉悦,多到户外运动或散步,每天至少保持30min的锻炼,才能达到更好灸疗效果。
本文标题:跌倒的护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443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