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与思考课题结题报
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与思考课题结题报八五五农场中学数学组一、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从二00一年起,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实施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因此,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会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学校新课程实施和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从目前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手段还是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学校教育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学生的思维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为中心进行学习是创新学习的重要特征和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问题情境或氛围,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激发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我们提出了在新课改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对问题情境教学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研究。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情境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设计理论都把问题解决作为建构性学习的基本策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此问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思维发展过程,提出了抛锚式教学。问题教学法最先是由原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后经有关专家补充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系统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活动,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已确立的科学结论最优化地结合起来。问题教学法以当代思维科学为依据,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问题解决方式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合作研究式、自主探究式等。本课题借鉴、运用国内外相关的理论,并结合我国国情和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进行具体化和操作性研究,不仅注重以问题情境创设为中心的学习过程,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也注重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三、课题研究的原则1、兴趣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层次性原则——创设情境,能让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优生的潜能,让他们吃得饱;对差生要有计划给予帮助,让他们在课堂上有事可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3、可操作性原则——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4、学习规律性原则——由一般到特殊,或由特殊到一般,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内化知识。5、探索、发现原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问题,要求教师将学生从旧知引向新知或从现实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索——设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正确的思维规律,从已知走向未知,以达到“再发现”科学结论的目的,实现知识的广泛迁移。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1、通过研究形成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2、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在创新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成效。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实施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二)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1、研究和形成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操作模式。教师行为:创设问题情景——指导问题解决策略——鼓励与引导。学生行为:明确问题——激发探究欲望——自主、合作解决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经验与策略。师生共同行为:评价——反思——归纳。2、具体研究:(1)、问题情境创设的要素、类型及策略研究。(2)、学生问题解决过程的指导策略研究。(3)、问题解决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整合研究。(4)、问题解决学习的类型和方式研究。(5)、问题情境创设效果的评价研究。(6)、问题情境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归纳。(7)、多媒体技术在问题情境创设中的作用研究。五、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一)问题情境创设的类型研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感到问题情境创设的类型很多,主要体现在下面几方面:类型一:巧设疑问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内在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通过探索先找到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而后又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不是也看一个数的个位?带着这个好奇,进行了又探索、讨论,最后明白“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不看一个数的个位,而是另有规律。又如,在讲《长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有的学生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学生用1平方米的单位进行测量。在肯定了学生们积极想方法、开动脑筋的同时,我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学生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疑问萌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他们跃跃欲试,开始探求新知识。整堂课由于教师善于用问题创设情境,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学得兴趣盎然,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类型二:走进生活关注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如果不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就没有现实的感觉,学生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必须改变课堂等于教室、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观念,随时从学生熟悉的现时“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关注的话题,将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要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相符,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而是使学生能自己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总之,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要更多地走向课外、户外,因为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如在认识了物体的各种形状后,我设置学生回去观察周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状的,并想想这些物体可不可以做成其他形状,为什么?学生完成这个作业热情很高,并且得到了多种不同的答案。有的学生说,硬币是矮圆柱容易存放,如果做成长方体或正方体会损坏衣服的口袋。有的学生说,汽车的轮胎是圆的,如果做成方的,汽车不但开不快,还有翻转的可能。还有的学生说,我想设计一个球形的电视,使坐在任何一个方向的人都能清楚地看到。这项作业不但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更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类型三:设计游戏爱游戏是人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游戏进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把抽象的数学趣味化,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理解了概念,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游戏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短,稳定性差,对事物的内部活动,对学习目的,意义缺乏认识,是处在直接兴趣阶段,在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王国,领略数学知识的乐趣。如在学习两步加减应用题时,老师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乘过公共汽车吗?”同学们齐声答道:“乘过。”“好,下面我们就来做‘乘公共汽车’的游戏。”录音机里插放着汽车喇叭声,有15位学生上来乘坐“公共汽车”,到站后下去10人,又上来6人。由于学生身临其境,有深切的体验和感受,加之做游戏时油然而生的积极情绪的推动,马上就编出了两步计算应用题,说出了解题思路,算出了正确答案。类型四:巧用故事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给学生讲了个故事:“一天,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猫妈妈一心一意的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几表示,钓到二条大鱼呢?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本来数的认识教学是比较单调、乏味的,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学生的兴趣浓厚,很自然地就把学习转化成一种内在需要和间接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类型五:利用数学实验利用数学实验的方法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是很平常的事情,先让学生观察实验,然后总结得到数学结论,如在教圆柱体侧面积时,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张标有长、宽数量的长方形纸,在课堂上指导他们通过下面的操作过程来探求知识,寻找规律。第一步:先让学生将长方形的纸卷成圆筒状,再摊平。这一卷一摊,就使学生发现一个圆柱的侧面经过展开(摊平)就可以转化为平面(长方形)。第二步: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于卷成的圆柱形之间的关系,一直找到这种关系为止。最后一步,让学生做下面的练习:把圆柱的侧面()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宽等于圆柱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认真操作,仔细观察,思维活跃,不但弄清了圆柱侧面积公式的由来,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类型六:老问题延伸解决问题和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等有关。作为教师,如果能贴切的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并适当的发展他,不仅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够深化这种结构,使学生学习如何学习、并且大胆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联系商不变的性质,有学生就提出:“商不变性质也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样叙述行吗?”,“分数的基本性质用‘'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大小不变’这样的方式来叙述合适吗?”由此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的兴趣。从新旧知识的契合点和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创设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之形成积极状态,产生急于提出问题的强烈心理趋势,并趁势提出研究问题。这就充分利用了前面的问题情境。不仅巩固知识,也发展了知识,对于学生发问,思考都是有利的。类型七:利用联想在数学中,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现象是很普遍的。让学生较多的接触,适当的总结,是有利于学生的提高的。匈牙利数学家、教育家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要联想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利用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要找出问题相似的地方,或“形似”(条件或结论一样),或“神似”(方法或解题的思路一样)。“形似”我们称之为一题多变、而“神似”我们称之多题一解。类型八:利用化归思想化归思想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某种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较简单的问题。应当指出,这种化归思想不同于一般所讲的“转化
本文标题: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与思考课题结题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47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