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五章安全决策-52安全决策过程与决策要素
15.2安全决策过程与决策要素5.2.1决策过程决策是人们为实现某个(些)准则而制定、分析、评价、选择行动方案,并组织实施的全部活动;也是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主要包括5个阶段,如图5.1所示。图5.1典型的决策过程在这种典型的决策过程中,系统分析、综合、评价是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亦是决策(评价)的主要阶段。2分析一般是指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或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相互关系。系统分析是为了给决策者提供判断、评价和抉择满意方案所需的信息资料,系统分析人员使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系统的准则、功能、环境、费用、效益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并收集、分析和处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对方案的效用进行计算、处理或仿真试验,把结果与既定准则体系进行比较和评价,作为抉择的主要依据。综合一般是指把分析过的对象的各个部分,各种关系联合成一个整体。系统综合就是根据分析结果确定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它们的构成方式和运作方式,进行系统设计,形成满足约束条件的可供优选的备选方案集。评价是对分析、综合结果的鉴定。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判别设计的系统(备选方案)是否达到了预定的各项准则要求,能否投入使用。这是决策过程中的评价,是属于狭义评价。最后,根据分析、综合评价的结果,再引入决策者的倾向性信息和酌情选定的决策规划排列各备选方案的顺序,由决策者选择满意方案付诸实施。如果实施的结果不满意或不够满意,可根据反馈的信息,返回到上述4个阶段的任何一个阶段,重复地更深入地进行决策分析研究,以期获得尽可能满意的结果。关于价值判断,需要作一解释。在每个决策过程中,都包含有真实元素和价值的元素。真实的元素能用科学的方法去检验,可经过科学的加工、变换为其他能被检验的元素。而价值元素却不同,它们不能直接用任何科学方法去检验和处理。“判断”、“倾向性意见”是在制定决策过程中的最常遇到的价值元素。价值元素的集合构成价值系统。价值系统是属于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决策离不开主体的认识、判断、倾向性、评价、选择等价值元素,所以不能用纯自然科学的观念,方法来认识和处理决策问题。35.2.2决策要素决策的要素有:决策单元、准则体系、决策结构和环境、决策规则等。5.2.2.1决策单元和决策者决策者是指对所研究问题有权利、有能力作出最终判断与选择的个人或集体。其主要责任在于提出问题,规定总任务和总需求,确定价值判断和决策规划,提供倾向性意见,抉择最终方案并组织实施。所谓决策单元常常包括决策者及共同完成决策分析研究的决策分析者,以及用以进行信息处理的设备。它们的工作是接受任务、输入信息、生成信息和加工成智能信息,从而产生决策。5.2.2.2准则(指标)体系对一个有待决策的问题,必须首先定义它的准则。在现实决策问题中,准则常具有层次结构,包含有目标和属性两类,形成多层次的准则体系,如图5.2所示。图5.2准则体系的层次结构准则体系最上层的总准则只有一个,一般比较宏观、笼统、抽象,不便于量化、测算,比较、判断。为此要将总准则分解为各级子准则。直到相当具体、直观,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备选方案本身的属性(性能、参数)来表征的层次为止。在层次结构中,下层的准则比上层的准则更加明确具体并便于比较、判断和测算,它们可作为达到上层准则的某种手段。下层子准则集合一定要保证上层准则的实现,子准则之间可能一致,亦可能相互矛盾,但要与总准则相协调,并尽量减少冗余。设定准则体系是为了评价、选择备选方案,所以准则体系最低层是直接或间接表征方案性能、参数的属性层。应当尽量选择属性值能够直接表征与之联系达到程度的属性,否则,只好选用间接表征与之联系的达到程度的代用属性。4代用属性与相应目标之间的关系表现为间接关系,其中隐含有决策人的价值判断。例如,用武器系统操作人员的文化程度,与是否需要专门培训来表征武器系统的使用方便性(目标要求),就是一种代用属性。它隐含着下述价值判断:操作人员文化程度愈低,武器系统使用方便性愈好。当将一个或一组属性与一个准则联系时,应该具备综合性和可度量性。如果属性的值可充分地表明满足与之联系准则的程度,则称该属性(集)是综合的;如果对于备选方案可以用某一种标度赋予这属性一定值,则称该属性是可度量的。常用来度量属性的标度有比例标度、区间标度和序标度。5.2.2.3决策结构和环境决策的结构和环境属于决策的客观态势(情况)。为阐明决策态势,必须尽量清楚地识别决策问题(系统)的组成、结构和边界,以及所处的环境条件。它需要标明决策问题的输入类型和数量,决策变量(备选方案)集和属性集以及测量它们的标度类型,决策变量(方案)和属性间以及属性与准则间的关系。决策变量亦称可控(受控)变量,它是决策(评价)的客观对象。在自然系统中,决策变量集常以表征系统主要特征的一组性能、参数形式出现,由它们可以组合出无限多个备选方案,方案是连续型,其范围由一组约束条件所限制。而在实际(社会)系统中,例如安全系统,因变量之间,变量与属性之间的结构过于复杂,有许多是半结构化甚至非结构化形式,尚难以给予形式化的表述,所以决策变量常以有限个离散的备选方案的形式出现。决策变量的这两种类型(连续、离散),导致了两类不同的决策方法,有人称前者为多目标决策,称后者为多属性决策,二者又统称为多准则决策。决策的环境条件可区分为确定性和非确定性两大类。由于决策是面向未来发生事件所作的抉择,所以决策的环境条件都带有不确定性,只是在很多情况下,5正常环境出现的概率很大,非正常条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即近似认为是小概率事件),而认为环境条件是确定的。在非确定性中,又分因果关系不确定的随机型和排中律不确定的模糊型。发展初期的经典决策,就是在随机环境下进行的单准则优选,称之为统计决策。5.2.2.4决策规则决策就是要从众多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用以付诸实施的方案,作为最终的抉择。在作出最终抉择的过程中,要按照多准则问题方案的全部属性值的大小进行排序,从而依序择优。这种促使方案完全序列化的规则,便称为决策规则。决策规则一般粗分为两大类:最优规则和满意规则。最优规则是使方案完全序列化的规则,只有在单准则决策问题中,方案集才是完全有序的,因此,总能够从中选中最优方案。然而在多准则决策问题中,方案集是不完全有序的,准则之间往往存在矛盾性,不可公度性(各准则的量纲不同),所以,各个准则均最优的方案一般是不存在的。因而,只能在满意规则下寻求决策者满意的方案。在系统优化中,用“满意解”替“最优解”,就会使复杂问题大大简化。决策者的满意性一般通过所谓“倾向性结构(信息)”来表述,它是多准则决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5.2.3安全决策安全决策与通常的决策过程一样,应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不同的是,在进行安全决策时,应注意安全问题的特点,确定各个步骤的具体内容。5.2.3.1确定目标决策过程首先需要明确目标,也就是要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安全而言,从大安全观出发,安全决策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就是保证人们的生产安全,生活安全和生存安全。但是这样的目标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太大了,以至于无法操6作,应进一步界定、分解和量化。例如:生产安全是一个总目标,它可以分解为预防事故发生,消除职业病和改善劳动条件。而且,对已分解的目标,还应根据行业不同,现实条件不同(例如,经济保证、技术水平),边界约束条件不同区分目标的实现层次和内涵。又如:生活安全可以分解为个人生活安全、家庭生活安全和社会生活安全,也可以分解为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和生活舒适与健康、生存安全可以分解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也可分解为生态环境安全、灾害、交通安全以及突发事件(战争、冲突等)。另外对于决策目标应有明确的指标要求;对于技术问题,应有风险率,严重度,一定可靠度下的安全系数,以及事故率,时间域和空间域等具体量化指标;对于难于量化的定性目标,则应尽可能加以具体说明。5.2.3.2确定决策方案在目标确定之后,决定人员应依据科学的决策理论,对要求达到的目标进行调查研究,进行详细的技术设计、预测分析,拟出几个可供选择的方案。首先,应根据总目标和指标的要求将那些达不到目标基本要求的方案舍弃掉,然后再用加权法或其它数学方法对各个方案进行排序。排在第一位的方案也称为备选决策提案。备选决策提案不一定是最后决策方案,还需要经过技术评价和潜在问题分析,做进一步的慎重研究。5.2.3.3潜在问题或后果分析对备选决策方案,决策者要向自己提出“假如采用这个方案,将要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假如采用这个方案,可能导致哪些不良后果和错误。”等问题,从这些可能产生的后果中进行比较,以决定方案的取舍。对安全问题,考虑其决策方案后果,应特别注意如下一些潜在问题:7①人身安全方面:应特别注意有无生命危险,有无造成工伤的危险,有无职业病和后遗症的危险;②人的精神和思想方面:是否会造成人的道德、思想观念的变化,是否会造成人的兴趣爱好和娱乐方式的变化,是否会造成人的情绪和感情方面的变化,是否会加重人的疲劳,带来精神紧张,影响个人导致不安全感或束缚感的产生等。③人的行为方面:能否造成人的生活规律,生活方式变化,以及生活时间的划分等。5.2.3.4实施与反馈决策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制定实施规划、落实实施机构、人员职责,并及时检查与反馈实施情况,使决策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趋于完善并达到预期效果。
本文标题:第五章安全决策-52安全决策过程与决策要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41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