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一历史练习题(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班级姓名一、单项选择題1、中国近代女子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是()A、旗袍B.连衣裙C.上衣下裙D.长袍2、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官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w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服饰改革较为流行②不缠足运动兴起③社会变革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迁④旗袍被取消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3、“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带有奴隶标志的辨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曰,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辨,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体现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②反映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迁③欢呼辛亥革命的胜利④剪辨子是革命与否的标志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4、“四合院”一般是哪一地区的典型居民()A上海地区B、北方地区C、西部地区D、两广地区5、元旦,这—节日可能出现在()A、辛亥革命后B、戊戌变法前C、戊戌变法后D.辛亥革命前.6、民国和建国初期以及当今又一次风靡的女性旗袍是源于下列哪个民族的()A、汉族B、维吾尔族C、满族D、蒙古族7、曾经是灰色的人群、蓝色的人群、草绿色的人群的穿着时代是()A、民国时代B.建国初期C.文革初期D.满清末代8、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髙的一个明显标志是()A、服饰变化B.饮食改善C、住上楼房D.出外旅游9、史称中国移风易俗的一大改革是()A、反对封建迷信B、土葬改为火葬C、春节禁放每炮D、文娱活动增多.10、下列各项对移风易俗正确理解的表述是()①土葬改为火葬②城镇禁放鞭炮③广泛开展文娱活动④物质文明发展为精神文明的精华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11、自行车什么时候传入中国()A.新中国成立后B.19世纪中后期C.新文化运动后D.文革后12.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在华盛顿国会大厦里,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上帝干了些什么”一语——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那么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是()A.1877年台湾B.1906年北京C.1877年福建D.1906年上海13、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用太监牵拉。这说明()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淸廷天朝大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14、认真阅读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引自(上海研究资料》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69845449110000019261460000034591943764172942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该表反映了近代上海()①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②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③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④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5、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16、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17、使交通工具发生质的变革的交通工具有()①轮船②火车③舟楫④电车⑤汽车⑥马车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②④⑤18、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有()①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传播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生活的节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9、下列关于我国电话发展情况的表述错误的是()A、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B、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电话局出现在20世纪初期C、到1949年建国,我国电话发展已有相当规模D、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20.印刷媒介的出现,不仅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成为人们斗争的工具。中国近代史上,曾大力发挥宣传改良、为变法制造舆论作用的报刊是()A.《时务报》B.《民报》C.《新者年》D、《新华日报》21.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B、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C、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22、黄金周”假曰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髙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D、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23.有关广播的说法错误的是()A、电视普及以前,收听广播是人们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B、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些老牌节目拥有比较固定的听众群C、对一些不方便看电视、报纸的人来说,收音机是翟方便获取信息的工具D、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无人收听广播24.1909年,《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A.电视B.电影C.报纸D.广播25、近代电影事业发展,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是“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B、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定军山》C、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难夫难妻》D、目的是为揭露旧礼教对妇女精神毒害的影片《歌女红牡丹》26、“举头铁索路行空,电器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铁路运输B、航海事业C、航空事业D、电报电讯27、休闲时间,家家户户都能看到电视节目应是在()A、建国初期B、三大改造时期C、改革开放后D、文革时期28、如果你想和远方的朋友进行沟通,最快捷、最省钱的方式是()A、写信B、打电话C、发短信D、上网聊天29、—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变化,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传统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兴起……管理、专业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增加。上述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互联网的诞生B、城市化进程加快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30.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撰文:我前岁在北京过年,刚过新年,又过旧年,看见贺年的人,有的鞠躬,有的拜跪,有的脱帽,有的作揖,有的在门首悬挂国旗,有的张贴春联。对这则材料中的信息理解不正确是()A.辛亥革命对传统习俗产生了冲击B.社会习俗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C.新旧杂陈是该时期社会习俗的特点D.新的社会风尚成为社会主流31.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当时这种使人们“开眼界”的大众传媒是A、电视B、广播C、电影D、互联网32.有人在编撰“近代中国妇女生活与婚姻发展史”时,依次选取了:“五四”后10年间女性逃婚与婚姻自主权的争取——1920年的征婚广告——上海“摩登女郎”的形成。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女性思想的解放B.商品经济和工业化的冲击C.社会政治运动的冲击D.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33.清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而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A.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B.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C.清廷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阅读下列材料:(1)毁铁路口号中国近代史上,义和团民众曾经张贴“掀铁道、拨电杆,紧息毁坏大轮船”的揭帖(2)“马拉火车”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之间9千米长的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用马拉,被讥讽为“马车铁路”。(3)中国进口第一辆奔驰轿车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请回答:(1)西方列强在中国修建铁路的目的是什么?(2)义和团的口号与清政府拆毁淞沪铁路的性质上有何区别?(3)你怎样理解“昨天”发生的这些故事?35.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折射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清末男装中山装旧式婚礼文明婚礼(1)观察材料一的图片,说明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习俗出现了怎样的变化?(2分)材料二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门户洞开,外洋风雨,如潮袭来。……中国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制约。——《交通史航政编》(2)依据材料二,说明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有什么变化?(2分)材料三据抽样调查,某校有83.2%的学生上过网,其余普遍都很热衷。大多数同学打发周末和课余生活的方式,除了看书之外,位居第二的就是上网。另外,有33.5%的同学认为他们不能离开网络生活,沉迷于网络。网络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利与弊。(4分)
本文标题:经济史专题四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360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