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美学与美育第四章-第六章复习
《美学与美育》第四章-第六章复习第四章什么是美育?学习这一章,要特别注意美学与美育的关系。因为美育的含义和任务是与美学的基本问题密不可分的。大家从第一章的学习中已经知道,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如何生成、维护和发展的问题,也即理想的完整人的生成问题。而理想的完整人的生成归根到底是人的培养或教育问题,也就是人的审美教育即美育问题。这样,美学问题就与人的美育内在地联系起来,对美学问题的探索必然地要具体体现在美育的探索与实施之中。因此,我们需要在了解美学、美和美感等问题的基础上,进而了解美育。第一节美育观的历史和美育的含义这一节要明白历史上美育观念的演变状况,进而了解什么是美育和美育的特征。一、西方美育观的演变西方美育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发生、发展和系统理论自觉期。西方历史上各种美育观念大多是围绕对人、尤其是对理想人的看法而展开的,呈现为人类不断自我建构与完善的丰富多样过程。(一)西方美育的发生期从原始审美意识出现到早期的古代希腊社会,是西方美育观念的发生期。美育发生期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以直接的功利目的为主;第二、以身体训练为主要方式;第三、暗含着精神激励。(二)西方美育的发展期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是西方美育的发展期,出现了富有价值的美育理论探讨。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文化不仅重视审美教育,而且强调美育中美与德的协调。而雅典的所谓缪斯教育其实就是综合艺术教育。此时期的哲学家已开始关注和探讨美育问题了。以下几种美育观至今还受到人们重视。第一,柏拉图的心灵美化说。他认识到艺术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将美育视为塑造特定人格的重要手段。在柏拉图看来,理想人应该是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即哲学家。而要成为这样的智者,就需要从感性上培养个人对美的事物的观照与体验能力,从真正美的事物中聆听真理的存在,使得受教育者的感性最终服从于理性。这也就是他讲的心灵的美化的内在含义。第二,亚里斯多德的净化说。他放弃了柏拉图视理智为人格结构中最高统治者的看法,提出理智和感性两种心理功能应全面发展,达成和谐的人格。他确立了感性与理性、美与善的协调在公民美育中的重要地位。他对悲剧的情感功能也有充分认识,提出著名的净化(Katharsis,或译卡塔西斯)理论:认为悲剧可以像宗教一样使人一开始就卷入迷狂状态,随后就安静下来,仿佛受到了治疗和净化。他称这种心理感受为无害的快感,认为它有益于人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第三,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三)西方美育的系统理论自觉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人类的生产能力得以提高,但同时也加剧了人的劳动异化和精神困境。人的理性和感性如何和谐统一起来、成就全面的人格,就成为各种文化理论亟待解决的问题。席勒(1759~1805)的《审美教育书简》(即《美育书简》)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美育理论的专著。他主张以游戏去统合现代文明的分裂了的人类感性与理性,从而提出了一条新的美育途径。大家要理清这样一条思路:理想文明: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完整人(古希腊原型)现代文明:断片拯救的途径:游戏游戏的作用:审美王国的生成游戏的意义:完整人的复归,即被分裂的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重新统一(古希腊原型)席勒的美育观念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美育进入系统理论自觉期。第一、不再仅仅把审美教育当成是塑造国家公民的一种手段,而是渐渐把它看作是培养和谐人格、解决人性矛盾的有效方式,在人的生成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第二、审美教育被看作是建构健全的审美文化所必需的社会力量。从康德到席勒,一直到后来的马克思,审美王国成为西方哲学呼唤的自由乌托邦,经过了审美教育的人格被渐渐看作是理想的人的形态。二、中国美育观的演变中国美育观演变的特色是有悠久美育传统,同时到现代也注重借鉴西方美育经验,使古老的美育传统得以发扬光大。(一)中国古代的美育观先秦时期就有制乐成礼的记载,礼乐成为青年教育的选修课。对礼乐的重视事实上体现了先秦时代人们对建立一种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的社会制度的要求。孔子的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君子,而这又需要一个审美塑造的过程。仁心君子成为孔子建构其美育观的出发点,他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由此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以诗歌为美育途径的诗教传统。孟子则在理论上实现了美育与德育的沟通。中国古代占主流地位的美育观体现出三个特点:第一、美育价值论。重视美育的伦理价值和政治功能,认为艺术教育是社会文化建设和统治秩序整合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第二、美育心理论。认为外在的道德律令必须经由审美教育转化为人的内在心理需求,并着重对美育的心理基础和活动特点进行了一定的探讨。第三、美育方法论。倚重艺术教育、尤其是诗歌和礼乐的形式来进行审美教育,成为古代美育理论的共识。(二)中国现代美育观的确立中国现代美育注意借鉴西方美育理论以激活自身古典美育传统,从而发展起来。现代美育的特点有:第一,在美育方式上,从传统的诗乐主导转变为小说和戏剧等大众文化形式主导;第二,在美育目的上,美育被视为建构现代人格和现代文化的重要方式;第三,在美育形态上,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成为美育的主体;第四,在美育的地位上,美育成为现代教育与学科体制的组成部分。应注意梁启超趣味教育的主张;蔡元培在中国现代美育进程中的地位和贡献。三、美育的含义美育的含义在于,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四、美育的特征联系对美育的含义的理解,可以见出美育的特征是:趣味性、感染性和多样性。这一点可以看教材。第二节美育的地位和功能这一节有关现代中国美育问题的提出、发展及其的现代使命的问题,以及美育的功能问题,可以学习教材,作为与学员实际工作联系非常紧密的内容,在此再复习一下美育和德育、智育以及体育之间的关系。学员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可能会常常遇到这一问题,所以有辨明的必要。一、现代中国的美育问题这部分要结合20世纪中国的现代性工程的进程了解现代中国的使命定位,即由于现代性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建构中国现代人格,所以在这一历史文化背景上,在中国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借鉴西方现代文化建立了相应的美育理论和体制,?quot;美育的现代性使命定位于:在现代中国担当起对个体人格的启蒙和解放的任务。二、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互关联而又各具特性的特殊的教育,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美育和德育德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点的教育方式,它属于社会政治与文化体制内的教育行为,其目的是要求受教育者学会服从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它和美育既有差别,又有联系。1.差异。美育与德育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目的的差异。美育偏于审美对完整人格的塑造,德育主于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同。(2)方式的差异。美育是主于情感的,德育是主于说服的。(3)效果的差异。美育的效果在于浸润人心,德育的效果在于使人服从。2.联系。美育和德育的联系表现在,两者都是教育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一方面,美育是基于一定道德理念的教育,它本身也包含了德育的内容。失去了德育,美育就失去情感感染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另一方面,德育要化入人心,达到良好地教育效果,美育机制的引入就尤其必要了。事实上,德育走与美育结合的道路符合中国古典诗教和乐教的传统。(二)美育和智育美育偏于情而智育偏于知。1.差异。美育与智育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内容的差异:智育偏于展现物质世界的运转规律,美育偏于展现情感体验下的世界图景。(2)实施的差异:智育偏于引导人科学地和客观地理解世界,美育偏于引导人审美地和想象地体验世界。2.联系。美育和智育的联系在于,两者都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美育不仅培育、而且需要认识能力。从一种宽泛的意义上说,美育指向对世界的审美的认识和领悟。就培育认识能力而言,它和智育是相同的。(三)美育和体育身体也是人的完整人格的内容之一。1.差别。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别是教育基础不同。美育属于精神意识的教育,以内心领会为主;而体育属于生理体质的教育,以动作训练为主。2.联系。体育必须遵循美育的原则,而美育对于人的各种机能协调发展的要求也是需要体育活动的参与才能彻底实现。体育打造身体,美育铸就精神,合二为一,都是要培育完整人格。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关系。许多人经常将二者混为一谈,但二者并不能相互取代。艺术教育指的是依照不同的艺术门类进行的教育形式,它包括专业和一般两种类型。艺术教育应该是美育的一种类型,包含在美育范畴之中。三、美育的功能美育的功能是指美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美育的功能可以从个体塑造、社会整合和文化建构三方面加以分析。这一点看教材就行了。第三节美育的层面和方法一、美育的层面美育的层面是指美育作用于人的具体方面。美育有多重层面,这里可以指出四层面。(一)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指的是在审美活动中个体对活的形象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创造力等。简言之,审美能力就是个体审美地把握世界的能力。审美能力可以在美育中获得提高。(二)审美理想的建构不同事物的美呈现不同的形态,比如典雅之美与朴素之美,你更欣赏谁,这就关系到审美理想。审美理想指的是审美活动中呈现出的审美价值观念。美育是确立审美理想的关键方式。在美育活动中,美的形象的选择、审美情感的引导、审美主题的阐释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等等,无不存在对某一特定审美理想的直接认同或间接暗示。也正是通过美育对各种美的形象的价值阐释,一种审美理想才会深入人心,变成一种共同的审美价值观念。(三)创造性智力的开发美育锻造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就相应地开发人的创造性智力。(四)健康人格的塑造美的教育,归根到底是人的教育。,人格是一个人支配其行为活动的身心组织,是别人之所以能认定?quot;他而非别人的那个有连续性自我。美育对美的心灵的打造显然是人格建构非常重要的部分。美的形象、尤其是艺术作品塑造的美的形象,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信息。利用这些形象进行的美育,也就会有效地完成个体人格的塑造。尤其美的形象包含的情感信息,不仅能打动人、感染人,还可以沟通人的体验、强化人对命运的共同感受,从而培育个体的同情心和爱心。热爱人类、热爱自然,这种爱心应该是健全的人格中极为重要的方面。总之,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审美理想的建构,是实施于审美层面的美育;创造性智力的开发,是实施于认识层面的美育;健康人格的塑造,是实施于伦理层面的美育。美、真、善三个方面,都是美育育人的阵地。二、美育的方法美育的方法,是指美育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具体手段。正如文无定法,育人也无定法。这部分内容请认真阅读教材。第五章形式美与美育美总是通过特定形式来显现的,而同时,形式美也是美的一种特殊形态。人类创造美和欣赏美都要从形式美开始。因此,形式美在审美活动和审美教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第一节形式美及其形成和发展一、形式美与形式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的结构方式和外部表现形态。形式美是人类符号实践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从具体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由自然因素及其组合规律构成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符号体系。(一)形式美与美的形式。形式美属于美的形式因素,但又不等于美的形式。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而形式美则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具体的美的形式和抽象的形式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形式美总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概括出来的共同法则;另一方面,形式美又总是渗透在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之中,通过它们体现出来。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二)美的形式的特性:第一,美的形式依存于美的事物。第二,美的形式同美的内容紧密相连。第三,美的形式具有可变性。(三)形式美的特性:抽象性、相对独立性、装饰性和符号性。第一,抽象性。指各种个别的美的形式中能够抽取出某种富有美感的共同形式特征。这种特征以抽象的形式存在,审美意味朦胧,审美感受不确定,适应于表现各种事物的美。第二,相对独立性。形式美具有不受内容制约的自由特性。一是因为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因素和组合规律,本身就具有美的因
本文标题:美学与美育第四章-第六章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40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