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考研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一、中国近代史一、中国近代史租界帝国主义列强根据和中国清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以居住和经商为名﹐在通商口岸和城市永久租用的地段。最早在中国取得租界的是英国。列强在租界内行使行政管理和司法管辖权﹐形成“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中国主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民掀起了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收回租界是其主要目标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等国租界先后收回。抗日战争胜利后废除了中国各地的日租界。至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租界全部由中国收回。重点进攻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失败后,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目的东西夹击华北解放军主力,阻断华北解放军和东北解放军的联系,各个击破,同时将解放军阻击在黄河以北,使战争始终在解放区内进行。1947年3月,国民党调集大军进攻陕北解放区,企图聚歼中共军队。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之后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蟠龙沙家店等战役先后重创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的重点进攻破产。1947年4月,国民党军开始对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先后向山东解放区发动了三次进攻,均被华东野战军粉碎。孟良崮战役全歼敌整编74师打乱了敌军重点进攻山东的计划。后敌向沂蒙山区发起进攻,华东野战军避开敌正面兵力经过近一个月战役,粉碎了敌攻势。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宣告失败。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早年在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1917年回国,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论争。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是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去台,1962年去世。胡适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苏福省1860年6月2日,太平军攻克苏州,建立了以苏州为中心的苏福省,辖有常州、松江、太仓和苏州四州府,由忠王李秀成专理苏福省军政事务。1863年8月,清军进逼苏州城,慕王谭绍光守城,开始了悲壮的苏州城保卫战。10月24日,叛将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钧等刺死慕王,献城投降。苏州失守,使太平天国失去了东南屏障。东南互保面对义和团在北部中国的反帝斗争,为保护自己在华的侵略权益,各帝国主义国家与东南督抚相互勾结(。在大买办盛宣怀的联络下,1901年6月,东南各巡抚刘坤一、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督抚保护,两不相抗”。“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四洲志》清林则徐编,一卷。本书是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时,为了解西方情况,请人译述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辑而成。书中所记为世界五大洲中30多国的地理和历史,是当时中国一部较有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后魏源受林则徐嘱托,以此书及其它资料为基础,编撰了《海国图志》。重庆谈判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的和平谈判。谈判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通过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在重庆期间,毛泽东就和平建国等问题直接同蒋介石进行多次商谈。有关问题的具体谈判主要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和国民党政府代表王世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一、中国近代史杰、张群等之间进行。由于国民党本来没有和谈的诚意,没作谈判的任何准备,谈判的程序、议案均由共产党方面首先提出,才使谈判筹备工作得以基本完成。蒋介石对这次谈判的方针是,准备在政治上作出一些关于开放民主自由的空头许诺,但一定要在“政令军令统一”的名义下取消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存在。因此他对于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地位,却坚决不予承认。这些问题就成为谈判中争论的中心问题。为使谈判能获得进展,中共方面先后作过多次让步,但国民党方面执意不作任何松动,以致双方无法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协议。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并予以发表。《纪要》就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党派合作、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等12个问题阐明了国共双方的见解。但在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以及接受日军投降等问题上双方仍存在着尖锐的分歧。再造派1928年1月,蒋介石重握大权后,胡汉民、孙科被迫出国考察。拥胡、孙的王昆仑、谌小岑、梁寒操、钟天心、周一心、程元斟等人聚集上海活动,创办《再造旬刊》、《民众日报》,以为国民党患了“疯瘫的病症”,“党的生路,只有再造”,故称为“再造派”,成员大多来自孙文主义学会北方分会。胡汉民任立法院院长后,即以立法院为基地,强调立法权,制约行政;提升党权,约束军权。紫石英事件1949年4月20日,就在我第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雄师云集长江北岸,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横渡长江的战役已经箭在弦上的时候,在南京附近江面上,围绕着一艘闯入长江的英国护卫舰,发生了一系列相当激烈的水陆炮战,及历时数周的交涉活动,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颇有名气的中英南京事件,即紫石英号事件。交战的规模虽不甚大,但其影响却是十分深远。在中国,这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涉及到本国主权时决不动摇的决心,而在英国,这次事件则被视为大英帝国在中国实行了百年的炮舰政策的最终收场,也被视为列强时代在中国的终结。巴西会议1935年9月9日召开的政治局紧急会议。会议分析了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抗拒中央命令的种种表现,分析了张国焘仗优势兵力,妄图凌驾和危害党中央的危险处境。毛泽东等同志一致认为,在此种危急关头,再继续说服、等待张国焘率领左路军北上,不仅没有可能,而且会招致严重后果。会议决定采取果断措施,立即率红一、三军、军委纵队一部,组成临时北上先遣队,继续北上,向甘南前进,并通知已到俄界的林彪、聂荣臻,行动方针有变,要一军在原地等待。会议还决定以后右路军统归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指挥,并委托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巴西会议又一次将红军从危机中解救了出来。巴西会议是决定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一次关键会议,在中共党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三三制政权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指出了抗日根据地政权的“三三制”原则。在此之后,各根据地都按此原则,先后对原有政权组织进行了充实和调整。以陕甘宁边区为例,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的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上,为了认真实行“三三制”原则,王维舟等共产党员宣布退出候选人。选举结果,在18名边区政府委员中,林伯渠、徐特立等共产党员占7人,超过了1/3。于是,徐特立当即声明退出,经大会通过由党外人士白文焕补上。在这次会上,林伯渠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开明绅士李鼎铭当选为副主席。教育厅、建设厅、民政厅的厅长,也都吸收了进步或开明人士参加。“三三制”的实行,使党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胡漢民(1879-1936年),国民党元老。1905年加入同盟會。從此,他追隨孫中山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而東奔西走,對三民主義多有闡發,是當時頗有影響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理論家和宣傳家。因此,他一直得到孫中山的信任,也成為孫中山的得力助手之一。孫中山去世後,他在政治上與蔣介石走到了一起,1927年4月出任國民政府主席等職。後因受蔣介石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一、中国近代史排擠,曾被軟禁於南京湯山,九一八事變後獲釋,不久赴廣州,後居香港。1936年1月在赴歐洲養病。2月在發表的談話中,指責蔣介石、汪精衛誤國,主張團結抗日,群策群力救國。同年1936年5月去世。联省自治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湖南等省地方势力为维护地盘和统治权而提出的政治主张。最早提出这个口号的是湖南军阀谭延闿。谭延闿、赵恒惕提出的省自治和联省自治先后得到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浙江和奉天等省地方军阀的响应。在直系军阀吴佩孚推行以武力统一的局势下,西南各省军阀都高唱“自治”,以图割据自保。卢永祥为巩固皖系势力控制浙江,用自制省宪等办法抵制直系的侵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首次直奉战争失败后,也曾宣布自治,并出任东北三省保安总司令。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要求省自治一些团体。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联省自治的主张无人再提。直皖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皖系首领、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以参战为名,向日本大量借款,同英、美支持的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及奉系军阀张作霖发生冲突。1920年7月14日,直奉两系联合对皖系发动战争。战事在北京周围的涿县、高碑店、琉璃河、杨村一带进行。至18日,皖军战败,段棋瑞通电辞职,直奉军阀控制了北京中央政权。宁都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第26路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江西省宁都举行的武装起义。1931年12月14日下午,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黄中岳按计划指派部队控制电台、指挥机构等要害部门和通往苏区的交通要道,加强城内城郊的警戒。是日晚,赵博生召集团长以上军官在总指挥部开会,讲明形势和第26路军的处境及出路后,宣布起义加入红军。同时,派部队将第25师师部包围缴械,除该师师长越墙逃跑并带走驻城北石上的1个团外,全军1.7万余人携带武器2万余件参加起义。在此期间,还逮捕了宁都县县长、靖卫团长等反动官吏和逃居宁都县城的地主豪绅。宁都起义,打击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增强了红军力量,对巩固和发展中央苏区起了重要作用。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946年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的一个包括通商航海设领等内容的条约。简称《中美商约》。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为了在内战中取得美国更大的支持和援助﹐于同年11月4日﹐由外交部长王世杰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签署该条约。条约共三十条﹐六十八款。主要内容是﹕缔约此方之国民有在彼方“领土全境内”居住﹑旅行与从事商业﹑工业﹑文化教育﹑宗教等各种职业的权利﹐以及采勘和开发矿产资源﹑租赁和保有土地的权利﹔并且在经济上享受国民待遇。此方商品在彼方享有不低于任何第三国和彼方本国商品的待遇﹐此方对彼方任何物品的输入﹐以及由此方运往彼方的任何物品﹐“不得加以任何禁止或限制”。此方船舶可以在彼方开放的任何口岸﹑地方或领水内自由航行﹐其人员和物品有经由“最便捷之途径”通过彼方领土的自由﹔此方船舶包括军舰在内﹐可以在遇到“任何危难”时﹐开入彼方“对外国商务或航业不开放之任何口岸﹑地方或领水”。条约表面上双方享有对等权利﹐而实际上由于当时中国的远洋运输不发达及生产落后﹐根本无法与美国平等地实现其中规定的权利。通过条约﹐全中国领土均向美国开放。美国企业在华享有种种特许的待遇﹐使中国部分地丧失了关税自主权﹑沿海及内河航行权。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1937年2月15日,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在南京举行。会上,宋庆龄等人联名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杨虎城等人提出了西安方面关于抗日救国8项议案;李宗仁等人提出保障言论自由、保护爱国运动、解放群众及加强救国运动案等。会上,尽管国民党没有放弃反共立场,但在对内政策上基本确定了停止内战,实行国共合作的原则。这次会议是国民党向着和平和抗日的方向转化的开始,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战争开始,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国家主义派即中国青年党,由曾琦、李璜等于1923年12月在法国巴黎成立,初名为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1924年秋,曾、李等返回上海,与余家菊、陈启天、左舜生等人相结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一、中国近代史合,形成中国青年党在国内最初的组织。他们创办《醒狮》周报,随后又出版多种书刊,因此被称为醒狮派。又因为他们初期活动的一切主张,均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的名义发
本文标题:考研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58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