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社会学:观察问题的新角度社会学想象力★一、定义:即对个人经验和广阔的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强烈意识。就是把握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知道自己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境地,世界上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什么的能力。它是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二、作用:社会学想像力是一个能赋权于个人的工具,让我们可以超越对人类行为、物质现象的认识,通过一个全新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重新了解日常生活的琐事,启发我们理解地球上不同人类群体的相互各异的方面。社会学想像力能让我们以局外人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社会,而不是只用个人经验与文化的偏狭观念来看待。社会学想像力能使我们超越个人经验与观察,进一步去了解更宽广的公众议题。第二节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产生的标志:1838年《实证哲学教程》,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词语,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第三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社会变迁二、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三、社会学的特点:社会学具有整体性的特点。社会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第四节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仅要求掌握功能主义和冲突论)一、功能主义(结构功能论或结构功能主义)功能论或称为结构功能论(StructureFunctionalism)是社会学者涂尔干和斯宾塞在19世纪发起的,20世纪两位最有影响力的功能论学家是帕森斯和墨顿。结构功能主义者是把社会看作一个类似于有机生命体的整体系统,它由各个子系统和具体部分组成,每个系统和部分都承担着整体社会的一部分功能,正是这些功能的发挥,使得社会整体得以存在。因此,他们从社会整体存在的必要性出发来分析个体行为和社会制度、社会现象,认为所有社会现象必然是某种功能性的体现,功能主义由此得名。默顿对功能主义进行了改进①正功能——对维护社会整体起积极作用的;反功能——阻止了整个社会或其组成部分的需求满足。②显功能——已意识到或已预料到;潜功能——尚未意识到或未预料到的。③功能选择:在一件事物的多种功能中进行选择,挑选最适合的。结构功能主义十分注重研究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平衡、协调的机制,是一种维护型的社会学。它强调的往往是“稳定的秩序”。二、冲突论(ConflictTheory)冲突论以马克思、科塞、达伦多夫等人为代表,重点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是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反思。人们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动力的主要源泉。社会冲突对社会巩固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科塞提出社会冲突的5项正功能:①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内部整合的功能;②冲突对于社会与群体具有稳定的功能;③冲突对新社会与群体的形成具有促进功能;④冲突对新规范和制度的建立具有激发功能;⑤冲突是一个社会中重要的平衡机制。三、互动论(亦称符号互动论)核心观点是:社会现象与社会行为只有通过人际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才能得到解释,而人际互动是以运用符号以解释和确定相互间行动的意义为媒介的,因此,社会是个人借助符号互动的产物。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是:①事物本身不存在客观的意义,它是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赋予的;②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自身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来应对事物;③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可以随着社会互动的过程而发生改发,不是绝对不变的;④在互动过程中,人赋予某种情景什么意义,并决定怎样采取行动,其间都要经历一个内在的阐释过程——“与我们自己的交流”。四、功能主义与冲突论的共同点关注宏观社会目的都是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第二章社会第一节社会的概念与特点一、社会的概念:所谓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以占据共同地域、共享某种文化的人群为主体建立起来的,依靠人们相互作用自我维持延续的相对独立体系。二、社会的特点: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eg:成都市不算一个社会,因为不可能完全自给自足,而原始孤岛可以称为一个社会)。第二节社会结构一、概念: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二、特点:具有相对独立性、稳定性。三、最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群体、制度社会地位概念:地位是指在某一群体或某一社会中确定的社会位置。①先赋地位/既得地位(Assignedorascribedstatus)先赋地位:某人所拥有的、被指定的、且通常不能被改变的社会地位。往往随着出生、遗传等建立在先天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地位。②后致地位/获得地位(Achievedoracquiredstatus)后致地位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的结果而获得的地位,也叫自致地位。③决定一个人总的社会地位的那个关键性地位叫做“首要地位”。社会角色★①概念:社会角色是指社会上每一种地位都伴以为社会所期望和要求的、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a.角色是地位的动态表现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扮演的是角色。地位是角色的基础,角色是地位的动态表现。角色丛:一个人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综合。角色丛体现了人们社会交往的广泛性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b.社会角色对应一系列角色期望角色期望:社会对特定角色行为模式的期盼和要求。c.社会角色是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社会学上,称相互依赖而存在的角色为角色伴侣。角色交往活动中,交往的双方互为角色伴侣。连接角色伴侣的是一套行为模式以及决定这一行为模式的权利和义务。任何一个社会角色总有一套行为模式。与角色的权利、义务相联系的行为被称为角色行为。区别角色行为和一般行为的标志,就是看该行为是否为了引起角色伴侣的相应反应。占据某个社会地位的人的行为表现,不是由地位直接引发的,而是由附在这一地位上的各类期待所引发的。②类别:a.先赋角色/归属角色:无须经个人劤力而不生俱有,戒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获得的角色。自然怅的先赋角色;制度怅的先赋角色b.自致角色/成就角色:个人在社会中必须经过自己的劤力才能获得的角色。③角色扮演失调:a.角色失范指社会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标准模糊,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特定角色规范不清楚,即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等不清楚的状态。也叫角色不清。角色承担者对角色承担不清或对具体场景分辨不清时,出现的角色混淆。b.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指的是当一个人处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地位,而与这些地位相联的角色预期互不相容时产生的困境。角色冲突常常带给人一种被来自于不同方向的力量同时牵引的感觉,会引发身体上或心理上的不适。c.角色紧张相互对立的要求被置于同一个角色中,由于这种情形而导致的个人压力就称为“角色紧张”。角色紧张是因为社会对同一社会位置的不同的需求和期望所造成的困境。角色距离——缓解因角色与自我认同出现的冲突而导致的角色紧张。群体制度第三节社会的构成要素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行动者、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一、行动者人的两重属性①自然性——生物性(生物体、本能)②社会性——个体遵照社会规范参与群体和社会生活;形成人类共同的生活模式。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的特征,正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的结合才组成了社会。行动者在受制约中创造出一个制约他们的世界。二、社会行动在社会学上,社会行动是区别于简单的生物性的对于刺激的反应行为,是行动者基于对他人行为的预期所采取的针对他人的、有主观动机的行为。社会行动:行动者赋予行动以主观意义;社会行动是指向他人的。三、社会关系含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称。社会关系不是指个别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联系,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模式。类型: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工具型关系和情感型关系①血缘关系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比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种族、氏族、宗族、家族、家庭。②地缘关系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城市的出现:明确了地缘界限,真正突破了血缘系统的束缚,使地缘关系有了政治色彩。封闭型地缘关系指工业革命以前的社会。开放型地缘关系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地缘关系的双向功能:正功能:维系社会稳定;反功能:束缚人的发展。③业缘关系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不同,业缘关系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比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的发展具有最重要的意义。a.业缘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在人类历史上,几次大的分工与业缘关系的发展曾大大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工业革命以来,社会上逐渐发展出一整套极其复杂的分工体系与业缘关系,它们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发展,并成为现代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b.业缘关系反映着社会前进的步伐和整个社会的面貌。仅从社会分工主要领域的演变看,由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发展到纺织、机械等轻、重工业,再发展到电气、电子工业,进而发展到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基因、遗传工程等新兴工业及教育、卫生、金融、信息等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和作用的提高,这些都标志着人类社会越来越快的节奏。相比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的发展具有最重要的意义。第四节社会的类型一、“共同体”亦称“礼俗社会”,指传统社会。共同体的类型主要表现在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群体。其特征是:规模小,分工与角色分化较少,家庭为社会核心单元,占统治地位的是个人的或具有感情色彩的初级关系,人的行为主要受习俗、传统的约束,社会具有很强的同质性。二、“社会”、“公社”亦称“法理社会”,指现代工业社会。与共同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产生于众多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有计划的协调。其特征是:规模较大。有复杂的分工与角色分化,经济的、政治的、职业的等社会组织取代了家庭的核心地位,非个人的、不具感情色彩的次级关系居统治地位。人们的行为主要受正式的规章、法律等约束,社会具有很强的异质性。第三章文化第一节文化的特点一、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二、文化是后天习得的知识和经验。三、文化是普遍享有的。(共享性)四、文化具有适应性。(动态性)第二节文化的结构与功能一、文化的构成要素:符号和语言价值观社会规范(制度)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物质产品二、文化的结构层次:文化特质(文化元素)culturaltrait文化丛culturalsets文化模式culturalpatterns三、文化的类别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按照文化的属性分)①物质文化②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根据文化在整个文化系统中的地位、作用来划分)★①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②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主文化往往是在吸收亚文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亚文化一般有以下类型:①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②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③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从发展的角度看,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发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发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③反文化是对现存的主导文化采取否定、背离的基本态度。如果说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那么反文化就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
本文标题:社会学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64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