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稻作文化的印记学案设计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第1课时稻作文化的印记一、课程标准2—5通过典型事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2—7通过典型事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二、教材分析《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亚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同时水稻生产又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不同地区的人们应该利用各自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三、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对于水稻的认识有限,而且现在大多数孩子,有些甚至连水稻都没见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水稻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从所给的材料中得出结论。四、内容分析(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2)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出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说明水稻生产和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因地制宜的观点,认识协调人地关系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二)重难点重点: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和生活方式。难点:湄公河平原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三)学法指导运用资料、地图、图片以及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将分析方法灵活运用到其他水稻生产区。五、课前预习1、湄公河平原在()半岛上的()境内。2、湄公河的流向是(),注入()。3、湄公河平原气候类型是(),其特点是()。4、湄公河平原主要农作物是()5、湄公河平原上分布着全国()的人口。6、湄公河平原的民居是围绕着()和()悬空架设的。7、在湄公河平原,人们崇尚()、()。六、学习过程(导入)通过前几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地球表面有许多平原、高原、山地和丘陵,各地的气候也千差万别。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会有很大差异。下面我们就到平原去看一看,看看那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首先我们来到的是湄公河平原,这里主要种植水稻,那么水稻生产给湄公河平原留下了怎样的印记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新课)1、水稻生长的自然条件阅读材料,思考:水稻生产需要哪些自然条件?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高约1.2米,叶长而扁,圆锥花序由许多小穗组成。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最适28~32℃。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30℃左右;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抽穗适温25~35℃。开花最适温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受精受严重影响。相对湿度50~90%为宜。穗分化至灌浆盛期是结实关键期;营养状况平衡和高光效的群体,对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意义重大。抽穗结实期需大量水分和矿质营养;同时需增强根系活力和延长茎叶功能期。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千克。出示世界地图,提问:根据水稻生产所需的自然条件来分析,你认为世界上有哪些地区比较适合种植水稻?出示湄公河平原地图,分析湄公河平原的自然条件。得出结论:2、稻作文化的印记小组合作探究:稻作文化给湄公河平原的人们留下了什么印记?湄公河地区稻作生产湄公河地区人们的生活(1)说一说水稻生产的流程:()()()()()()提问:从水稻种植的流程来看,水稻生产是怎样的农业生产?提问:那么,人口高度集中是不是也影响着当地的农业生产?(2)展示泰国民居图,介绍干栏式民居。思考:这样的特色民居跟水稻生产有什么关系呢(3)PPT显示:春耕礼的图片和资料。问:从春耕礼这个特殊的节日,我们可以看到水稻生产对当地人们的哪些影响?【课堂小结】七、课堂达标测评1、水稻成为湄公河平原的主要农作物的自然原因不包括()A、土壤深厚、肥沃B、高温多雨C、灌溉平原D、地狭人稠2、湄公河的主要粮食作物是()A小麦B水稻C玉米D高梁3、湄公河平原水稻生产的主要特色是()A、精耕细作B、粗放经营C、产量较高D、需较多劳动力课外延伸4、下列关于高脚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紧邻山坡或者河道B、因地制宜C、屋子结实耐用D、在湄公河平原可见八、课外延伸1、嵊州适合水稻生产吗?与湄公河平原的稻作生产有何相似之处?2、世界上的所有平原地区都适合种植水稻吗?比如亚马孙平原,比如西西伯利亚平原......九、板书设计:湄高温公充足的水,灌溉便利人口分布河(水网密布)形成稻影响自土壤肥沃(平原)作民居特色然阳光充足(低纬)生条产精神生活
本文标题:稻作文化的印记学案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11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