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贵阳市作为生态城市的优劣势分析
131008010026贵州师范大学课程论文贵阳市作为生态城市的优劣势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环境科学年级:2013级作者:******指导老师:**********完成时间:2016年6月24日贵阳市作为生态城市的优劣势分析***(贵州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贵阳550001)摘要:作为国内最先发展中的一批生态城市,贵阳在发展环境的生态化置换、发展路径的可持续化坚守、生态理念的多维化构建,使其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开始凸显立体特征,成为国内翘楚。文中通过分析贵阳作为生态城市的优劣势,针对其城市特点提出相应措施,推进其生态城市建设进程。关键词:贵阳;生态城市;优劣势概述: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具有如下特点:(1)景观和谐性:人与自然环境、自然景观和谐,自然融于城市、天地人合一;(2)高效性:城市的物质、能量得到多级多层次的分级、循环利用,高效节能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发达;(3)持续性: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资源实现合理配置,城市生态系统良性运行;(4)整体性:生态城市兼顾生态、社会、经济三者的综合整体效益,特别注重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5)地域性:不同的地区的自然环境本底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各不相同,生态城市建设的途径和模式也各异。[1]2002年3月,贵阳市委、市政府作出将贵阳市建成全国首个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重大决定,同年5月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贵阳市为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在一个城市的范围内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在全国尚属首例,以循环经济的模式来建立生态城市,在世界范围内也无先例。贵阳市作为国内生态城市的先驱,有着自身的优势,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需要解决。1.贵阳城市简介贵阳市位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东部,是贵州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市中心平均海拔为1000米。贵阳市现辖云岩区、南明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小河区、清镇市、开阳县、修文县、息烽县。贵阳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贵阳少数民族共有37个,其中以布依族、苗族的人口为主,二者合计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7.65%。市区四周群山环抱、林木苍翠,宽1至7公里,长逾70公里的环城林带,为贵阳市提供了绿色生态屏障。园林绿化集观赏、游览、休闲、科普为一体,城区绿化走上了“绿化、美化、彩化”协调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以公园、市区主干道、滨河、广场绿化及环城绿带为主体,各次干道绿化及机关、学校、企业、住宅区庭院绿化为补充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园林绿化体系,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绿化标准。2.贵阳市作为生态城市的发展优势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劣势,只有扬长避短,才能更大程度上发挥出城市的发展潜能,更好地进行城市建设和发展。2.1自然地理优势2.1.1良好的水热条件:贵阳市处于费德尔环流圈,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极端最高温度为35.1℃,年极端最低温度为-7.3℃,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年平均总降水量为1129.5毫米,年雷电日数平均为49.1天,年平均阴天日数为235.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148.3小时,年降雪日数少,平均仅为11.3天。年平均气温15.3℃,与地球平均气温接近,适宜人类居住与多种植物生长。贵阳夏无酷暑,夏季平均温度为23.2℃,最高温度平均在25-28℃之间,在最热的七月下旬,平均气温也仅为23.7℃,全年最高温度高于30℃的日数少,近五年平均仅为35.8天,大于35℃的天数仅为0.3天;紫外线强度仅在中午很短的时间内达到4级,其余时间均为弱或很弱;夏季雨水充沛,约500毫米,夜间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贵阳冬无严寒,最冷的一月上旬,平均气温是4.6℃。贵阳环城林带提供了富足的负氧离子,平均每立方厘米达2700个以上,超过正常值的几倍,居全国各著名景区的前列,可谓“天然氧吧”。重工业基本远离市区,城市污染轻,全年出现轻度污染日数少,空气质量良好,一年中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为94.8%,无灰霾天气发生,空气清新,一年四季空气不干燥,无风沙,博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之美誉,鉴于贵阳优良的气候条件,2007年贵阳市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了“中国避暑之都”荣誉称号。贵阳市温和湿润的气候,较大的相对高差等形成了丰富的森林植被以及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为当地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1.2地形优势贵阳市处于云贵高原向东倾斜的过渡地带,为一典型的岩溶盆地地貌。其盆地四周1125~1438m标高组成的山峰为云贵高原“山盆期”夷平面,也是区内次级河流的分水岭。中心城区盆地最低处为喷水池,海拔1000m,与四周山峰最大高差338m。贵阳市中心城区及其四周,碳酸盐岩广泛出露,断层褶皱强烈,裂隙十分发育,地下水丰富。受贵阳向斜盆地储水构造的影响,区内浅层地下水埋深较浅,通常不大于10m。区内大量泉水的出露和湿地都表明贵阳盆地地下水丰富,埋藏浅,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且贵阳市在云贵高原上,相对闭塞的地形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2]2.1.3绿化面积“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绿带环绕,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森林之城,避暑之都”—贵阳。贵阳市义务植树活动自1981年连续开展以来,全市3832万人次义务植树1.19亿株,共建设义务植树基地10705亩,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5%。按照“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部署,我市将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2015年计划完成义务植树600万株,完成营造林16万亩。2015年贵阳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5%,建成区新增绿化面积118.7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10.95平方米。2.1.4环境现状优良2015年,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3.2%;城市(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8.9分贝和69.5分贝,达到国家相关标准;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范围内。其中,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40天,空气质量为一级(优)天数134天,二级(良)天数206天,三级(轻度污染)天数24天,四级(中度污染)天数1天,五级(重度污染)天数0天,六级(严重污染)天数0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99。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第5名。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水质总体良好。在声环境方面,2015年贵阳市中心城区区域环境噪声58.9分贝,道路交通噪声69.5分贝,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考核标准。2.2城市性质优势按照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根据城市定位的普遍规律以及贵阳市的主导特征、比较优势,贵阳市城市定位应遵循唯一性原则、认同性原则、美誉性原则和导向性原则,确定贵阳市的城市性质为:贵州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全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同时,贵阳是一个外来移民人口非常多的城市,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很快,且少数民族众多,其文化悠久而灿烂,有利于贵阳原生态文化的建设.又适逢国家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因此贵阳市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政策支持。2.3区域战略位置优势贵阳市贵阳位于贵州省的中部,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和中心城市之一,是四川、重庆南下出海的必经之地,也是华中、华南联结西南的重要通道。随着贵广高速铁路的建成,贵阳加入到“一带一路”中,大大缩短了西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时空距离,进一步增强了贵阳的枢纽地位。作为咽喉,贵阳是沿海进入大西南的必经之路。同时,贵州省唯一的4E级国际机场在贵阳,现有国内外航线110条,航线辐射北京、上海、广州、海口、成都、昆明、南宁、三亚、桂林等全国大中城市及港澳地区,还有韩国、日本、泰国等地,使贵阳与全国各大城市,甚至与世界密切地联系在一起.[3]铁路方面,依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配合建设贵阳至广州、贵阳至成都、贵阳至长沙贵阳至昆明客运专线和贵阳至重庆快速铁路,形成贵阳连接周边省会城市和通往全国主要经济区快速铁路交通圈。市域快速铁路网由“一环一射两联线”构成。公路方面,以贵州省“六横、七纵、八联”公路网发展战略为指导,贵阳城市经济圈交通建设为目标,高等级公路、国道干线为骨架。省(县、乡)道为联系,在市域构建“一环两横九射线”的安全、便捷、高效的市域快速公路网体系。3.贵阳作为生态城市的发展劣势如优势存在的必然一样,每个城市发展过程中也会因自身存在的劣势,不可避免会受其制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清楚地了解自身的不足,才能对症下药,更好地发展自我。3.1高碳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贵阳市目前能源资源结构呈现“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这决定了贵阳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与消费格局。2000—2008年期间,贵阳能源消费仍然以煤炭为主,其占贵阳能源消费总量的60%到70%,而且费的绝对量一直是居高不下的;其次是焦炭、柴油、汽油,最后才是电力和其他的能源。其中,煤、煤制品、焦炭等煤炭能源占整体能源消费的45%,热力能占49%,电力和其他能源各占5%,显示出对煤炭能源的高依赖度。据数据显示,煤的碳密集程度要比其他化石燃料高得多,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CO2是天然气的近两倍,煤的高消费势必造成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对生态环境形成压力。贵阳市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避免高碳基能源依赖,走绿色能源发展道路。3.2高能耗产业结构劣势3.2.1三次产业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能源消费结构。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能源消费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相关数据可知,贵阳市第一产业能源消费比重保持在3.1%~5.8%之间,但数值在逐渐减少;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比重始终保持在70%左右,2008年达到73.1%。可见,第二产业仍然是贵阳市主要的能源消耗者,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逐步降低第二产业能源消耗量;第三产业能源消费比重呈逐步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13.1%上升到2008年达到13.7%。目前贵阳产业能源消费的特点呈现出“二三一”的模式。因此,要想降低产值能源消费量主要应降低第二产业能源消耗量,但同时还不能忽视第三产业的作用,应提高第三产业能源利用效率。3.2.2.高能耗产业消费结构随着高耗能产业的迅速发展,高耗能产业的产值能源消费量也逐年上升。贵阳市高能耗产业主要分布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烟草制品业、化学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黑色金属制造业、有色金属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工艺品及相关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及供应业。2008年贵阳市重点高耗能产业产值能源消费量为1042.31万吨标准煤,与2007年相比,呈现上升的趋势,约增长了4.53%。重点高耗能产业能耗占总能耗(1313.25万吨标准煤)比重的79.4%。在高耗能产业中,其中有色金属制造业的综合能源消费量最高,占重点能耗量的37%,其次是化学制品业,占重点能耗量的22.23%。电力、热力的生产及工业也占相当比例,为14.8%。据相关数据显示,高耗能产业所消耗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占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分别为84.2%、96%和54%,这也是造成贵阳市碳排放量较高的原因。3.3气象劣势贵阳风速小、逆温层、冬季降雨少、城市热岛效应等气象因素对贵阳市空气质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城市大气污染形成及程度通常由污染源与气象条件决定,污染源决定了污染物的总量,气象条件决定污染物输送扩散和水平稀释的能力。在一个城市大气污染物总量一定的条件下,气象条件的变化是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的主导因素。一般来说,较大风速、大气层结不稳定、较强的大气湍流、低气压和锋面系统影响等天气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而小风速、逆温层、弱大气湍流、高压系统影响和城市小气候等抑制大气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因此,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对减轻城市污染有实际意义。而贵阳市本身的气象特点也对于空气质量带来一些不利因素。首先,贵阳风速较小,大部分地区在1.5米/秒左右,低洼河谷地区年平均风速在1.0米/秒甚至更小。因此,对贵阳而言,风对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扩散和水平稀释作用不如平原和沿海地区明显。其次,大
本文标题:贵阳市作为生态城市的优劣势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11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