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王毅之怒中国人权话语需国际化
王毅之怒中国人权话语需国际化作者:凤凰网评论部中国外长王毅在加拿大访问期间的记者会上,斥责了一名诘难中国人权问题的女记者,一向儒雅健谈的王毅外长,被女记者的问题激怒了,他表示,只有中国人自己才最最了解中国的人权状况。中国人权如何阐述才能融入到国际话语体系之中,的确是个问题。王毅外长连发六个疑问,既反驳了女记者,也阐释了中国对人权问题的理解。六亿人脱贫,中国成为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的第二大经济体,且把保护人权列入了宪法之中——这是中国对人权的理解。在人权这个议题上,中国外长和女记者关注的焦点不一样,或者说无法对焦,也是王毅外长罕见“强硬”表态的关键所在。什么是人权?对于这一问题,中国有一套自己的认识,最重要的人权就是发展权,是每个人脱贫致富,过上富足生活的权利。中国三十年来迅速发展,物质方面逐步改进,这也是人权问题的重要体现。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没有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权利是没有物质基础和保障的。女记者所说的人权,追根溯源来自于启蒙时期,对自由、平等等政治理念的关注,这套话语形成了一种意识形态。但需要承认,这一套很完整的人权理想,是逐步实现的。美国是启蒙思想塑造的共和国,但是那些开国元勋们关注的人权和自由,主要是针对男性白人,直到20世纪,黑人的人权才得到承认,奥巴马的当选也意味着黑人人权真正落到了实处。启蒙时期的那套人权的话语,经过二三百年的发展,变成了现实,成为国际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今天引起了人权是不是高于主权的争论。从理论上说,人权高于主权,人的自由和权利具有本源性,而主权则是一种契约,是人为构建起来的。然而,人权与主权又紧密地嵌套在了一起,没有世界政府,人权就具有地方性,必须在主权国家的范围实现。没有国家的人们被叫作难民,根据有关难民公约,他们也能享受到基本的人权,但那通常是别的国家恩赐,而且往往面临着当地民众的质疑。无论人权是不是高于主权,当我们谈论人权的时候,必须关注并尊重主权。普世的人权是一种理想,主权框架之下的人权是现实,没有现实,就只是乌托邦;但是没有理想,就是犬儒主义。中国近三十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既落实了物质层面和基础层面的人权,也提出了新的人权的需求。如王毅所言,保护人权已经进入了中国的宪法,只有经过法治的程序,宪法所“列举”的人权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得到主权的保障。中国的人权与启蒙时期的人权话语,还存在这“时差”,也存在着“地方性知识”的差异,但是,中国是全球化的国家,这也是中国三十年来发展和崛起的秘诀。中国的利益已经全球化了,中国的声音也应该全球化,中国应该有更多可以与世界分享的观念,人权观念就是重要的方面。所谓国际话语权,其实就是一种叙事能力,一种以被别人理解的方式讲述自己故事的能力,现在我们则要朝这个方向努力。中国已经进入转型的时期,国家身份层面,需要摆脱受害者情结,从被领导国家向领导型国家转变,与世界的关系也要重新调适。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家,什么时候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观念出口国家,国外记者尖锐提问背后观念隔膜,才会成为过去。
本文标题:王毅之怒中国人权话语需国际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30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