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海岸带生物与生态系统
海岸带生物与生态系统王思雨12生物科学B班12550802002摘要我国海岸带和海涂在资源调查中将海岸带划分为河口岸、淤泥质岸、基岩礁海岸、红树林岸、砂砾岸和珊瑚礁岸。不同的生境具有不同的生态群落,本文将分类进行简要介绍。关键词河口泥滩红树林珊瑚礁1.海岸带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的交汇地带,是海岸线向陆、海两侧的扩展,它包括海岸环境及其毗连的水域。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潮上带)、海滩(海涂、潮间带)和水下岸坡(潮下带)三个部分。从广义而言,所谓海岸往往就是指海岸带。在海岸发育中,海浪、潮汐、海流、海面变化、地质地貌条件、河流和生物等因素影响其形态和演化过程,形成错综复杂的海岸类型。海岸带有三个主要的环境梯度:海到陆地的垂直梯度、暴露在波浪行动中的水平梯度和从固体岩石到砾石和卵石,到粗砂和细砂,再到淤泥的颗粒大小梯度。另外,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工海岸规模越来越大,如盐场海堤和港口海岸等。2.河口生物河口生物一般都能忍受温度的剧烈变化。但是在盐度适应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影响它们在河口区的分布。河口生物可划分为:①贫盐性种类,适应在5.0的盐度以下生活,因此仅见于河口内段,接近正常淡水环境。②低盐度种类,适应在15~32.0的盐度下生活。如盐沼红树林、浅水海草群落、偏顶蛤、蓝蛤、大腿伪镖水蚤等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③广盐性海洋种,适应在26~34.0的盐度下生活,适应幅度较大,可分布在河口,也可见于外海。④狭盐性海洋种,适应在33.0~34.5的盐度范围生活。随着外海高盐水的入侵,偶见于河口区或季节性地分布到河口。由于河口是淡水和海水交汇区域,一些上溯入河川营生殖洄游的鱼类,如鲑、鳟、银鱼、刀鲚等,一些下降入海营生殖洄游的动物,如中华绒螯蟹、日本鳗鲡等,以及在河口区营生殖洄游和索饵洄游的动物,如梭鲻鱼类、鲈鱼、江豚、白海豚,它们进入河口区后,不论将这儿作为通道或活动区域,都需要作短暂的停留,调节个体渗透压,以适应河口、下海或入河的环境。偏顶蛤Modiolus(Modiolus)modiolus俗称毛海红、假海红。瓣鳃纲、贻贝目、贻贝科。系暖温性底栖贝类。贝壳略呈长椭圆形,壳大而坚厚。壳长大于壳高,两壳大小相等而对称。壳顶位于贝壳的最前端稍后。壳前端略细,极膨胀,后缘较扁而圆,背缘弓形,腹缘直或中部稍向内凹,形成较大足丝孔。由壳顶向后的部分壳面极凸,形成1条隆起肋。壳后部有细长较硬的黄毛。生长纹较粗。无放射肋。韧带极大,两侧贝壳凸起。壳面被褐色壳皮,背缘常呈蓝褐色,顶部壳皮脱落后呈白色或淡紫罗兰色。壳内面淡蓝色或灰白色,有环状纹,壳缘有黄色较薄的壳皮。铰合部无齿。栖息于低潮线至水深100米的海底。足部退化,以足丝附着在岩礁或他物上生活,喜相互固着在一起群聚。可切断足丝,重新选择附着物。主要食物为浮游硅藻类、有机碎屑。日本鳗鲡(学名:Anguillajaponica,俗名白鳝、青鳝、鳗鱼、白鳗)为辐鳍鱼纲鳗鲡目鳗鲡亚目鳗鲡科的其中一种鱼类。鳗鲡体细长如蛇,全长1.5米,前部近圆筒状,后部稍侧扁。头尖,眼小,吻部平扁,口大,唇厚,下颌稍长于上颌。鳞小,埋于皮下。粘液腺发达,体表光滑。体背呈暗绿色,腹侧为白色,背鳍起点距肛门较距鳃孔为近,背、臀鳍起点间距短于头长,但长于头长之半;胸鳍短。3.泥滩泥滩又称“海滨泥地”。在淤泥质海岸上的潮间带、潟湖、河口及海湾顶部等波浪作用较弱或细粒物质来源丰富的地方多有分布,故又称“淤泥质海滩”。淤泥海滩的坡度比石质海滩的坡度(0.1%)平缓得多,滩面宽阔而低平,滩宽可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泥滩的形成、演变和塑造,主要营力是潮流,此外波流和物理化学作用的影响亦很显著。在泥滩,初级生产者不是很多。一些藻类如浒苔、石莼和江蓠,它们生长在贝壳上。大多数的底栖硅藻生长在泥中,并且经历长时间的繁殖期,从而形成金黄色的一簇。在泥滩中占优势的动物能挖掘洞穴,故称为底内动物。它们以沉积物和水体中的碎屑为食,大多数食物来源于河流和潮水。很少有泥潭动物被归类为底上动物,它们或是栖息于沉积物的表面,或是栖息于沉积物的表面,或是附着于固着物的表面。原生生物、线虫和其他小动物构成较小型底栖生物。一些较大的挖洞或底内动物包括许许多多毛类动物。泥滩中,双壳类动物种类和数量很多。许多是滤食动物,它们也也栖息于在河口区外的泥滩或沙质海岸,如泥蚶、菲律宾蛤仔等。在泥滩生物群落中,最重要的捕食者是鱼类和鸟类,尤其是海岸鸟类,它们多以多毛类、蛤类和螺类为食。泥蚶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列齿目,蚶科,蚶属。中国传统的养殖贝类。中国沿海各地均有分布,8~10月份产卵期为生产旺季。此外,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均进行人工养殖,产量颇丰。泥蚶肉味鲜美,可鲜食或酒渍,亦可制成干品,蚶肉含多量蛋白质和维生素,蚶血鲜红,肉的边沿有一金丝似的色线。壳可入药,有消血块和化痰积的功效。4.盐沼生物盐沼是地表过湿或季节性积水、土壤盐渍化并长有盐生植物的地段,广泛分布于海滨、河口或气候干旱或半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带的盐湖边或低湿地上。盐沼的主要类型盐沼生境不利于植物生长,故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多为单层,类型也较少。中国的盐沼以内陆盐湖滩发育的较为典型。常有盐爪爪群落、盐角草群落、碱蓬群落和芦苇(矮生型)群落等。那里盐沼常以湖水为中心,随地下水位深度和土壤盐渍化程度的不同,植物群落环湖呈带状有规律的分布。以柴达木盆地的盐沼为例:湖水边盐渍化程度重,地表为白色盐壳,寸草不生;其外围季节性积水地段,土壤中的盐分浓度高,分布着盐角草群落和碱蓬群落;再外侧地下水位稍低,土壤含盐量较少,为芦苇群落;盆地边缘芦苇的外侧,有时出现盐沼向草甸过渡的类型,后两带中常生长有芦苇、水麦冬、海乳草、盐地风毛菊等。盐沼地表过湿,土壤中多盐,不利于动物生活,故动物种类也十分贫乏。蛟虫是主要动物群,而且避开盐水,在植物上部活动。土壤动物有蠕虫。在海滨的盐沼中常有蟹、贝类和软体动物。在较低潮面生活的种类就有很多,最长见的有筑穴的趁机食物者招潮蟹、摄食底栖硅藻的腹足类软体动物以及生活于泥内或者泥上的双壳类软体动物。招潮蟹每当潮水退落的时候,招潮蟹便爬出洞穴,在露出水面的海滩上来回奔跑觅食。而每当潮水滚滚上涨,快要淹没它们老巢的时候,就又在洞口高举着那只粗壮有力的大螯,好像在招手示意,欢迎潮水的到来,然后扛起洞盖,在潮水漫到时,躲进老巢,盖住洞口,所以人们称它为招潮蟹。招潮蟹最大的特征是大小悬殊的一对螯,摆在前胸的大螯像是武士的盾牌。这个“招潮”的动作,目的是用大螯威吓敌人,或是求偶。只有雄蟹拥有一只大螯,雌蟹的两只螯都很小。此外,招潮蟹还有一对火柴棒般突出的眼睛,招潮蟹营穴居生活,并常有专一的洞穴,但常每隔几天即会更换。招潮蟹的活动随潮水的涨落有一定的规律,高潮时则停于洞底,退潮后则到海滩上活动、取食、修补洞穴,最后则占领洞穴。它们靠视觉和听觉接受通讯、联络、警告的信号,实现社会性聚集行为。招潮蟹以沉积物为食,能吞食泥沙,摄取其中的有机物,将不可食的部分吐出。5.红树林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滩特有的绿色植物群落,生长于陆地和海洋交界带的滩涂上,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一种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当今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中惟一的一类木本植物,红树林具有强大的固滩护堤和消耗风浪能量的作用,被称为海岸森林.同时,红树林所在区域的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是水陆两栖动植物、淡海水产等盛产之地,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红树林能防止污染、过滤陆源入海污染物、减少海域赤潮的发生。红树林湿地还具有高生产力、高归还率、高分解率的三高特性,是世界上四大高生产力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红树林湿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交错带,含有海洋生态体系、淡水生态体系及陆地生态体系,能融合各种各样的生物,养育着特殊的动植物群落。因此,红树林湿地不但具有红树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而且还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红树植物有多种生长型和不同的生态幅度,各自占据着一定的空间,为生物群落中的各级消费者提供重要的栖息和觅食场所,成为咸淡水交迭的环境下生存的动植物、微生物丰富的基因库。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绝大多数储存在红树植物中,其他生物类群如甲壳类、多毛类、软体类等的生物量很小,硅藻等浮游低等植物的生物量更是微不足道。红树林生物量有随其林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据报道,中国红树林湿地以239km的狭长地带,繁衍生息着至少2854种生物,红树林湿地单位面积的物种丰度是海洋平均水平的1766倍。在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中至少包括55种大型藻类、96种浮游植物、26种浮游动物、300种底栖动物、142种昆虫、10种哺乳动物、7种爬行动物。千百年来,红树林就是重要的森林资源,为当地人民提供燃料、木材、纤维及其他如药材、化学品等加工产品.同时红树林也是重要的水产养殖生产场所,是人们的重要食物来源.现今,全世界37%的人口居住在距海岸100km的范围内,人口的膨胀,城市的扩张,红树林资源过度开采,水体严重污染,这些都给红树林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方方面面的影响。5.珊瑚礁珊瑚礁是生长在热带海洋中的石珊瑚,以及生活于其间的其它造礁生物、附礁生物、藻类等经历了长期生活、死亡后的骨骼堆积建造而成的。珊瑚礁必须在水温20℃、盐度28以上、清洁无污浊的海水中才能生存并得到发展,生活在其中的众多热带动、植物群,构成富有热带特色而又相当特殊的生态系统。以全球现代珊瑚礁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海洋中,我国的珊瑚礁主要分布于北回归线南的热带海岸和海洋中。散布于南海中的岛礁绝大部分由珊瑚礁构成,礁体厚达两千多米。珊瑚礁是资源丰富的场所,生活在其中的数千种石珊瑚、海绵、多毛类、瓣鳃类、马蹄类、宝贝、海龟、甲壳动物、海胆、海星、海参、珊瑚藻和鱼类等构成一个生物多样性极高的顶级生物群落。保护珊瑚礁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珊瑚礁本身标志着海洋环境的洁净程度,正如法国著名海洋学家雅克·依夫·古斯在著作中指出的“只要珊瑚死掉,海洋也注定消亡”。珊瑚礁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均很多,珊瑚礁的海洋生物群构成独特的生态体系:①珊瑚礁底栖生物以石珊瑚、角珊瑚、柳珊瑚、软珊瑚、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多毛类、甲壳类和藻类为主。已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浅水造礁石珊瑚共约有500种。珊瑚种类、数量及分布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礁前向海坡上部海水流畅,营养丰富,珊瑚种类多,覆盖率往往超过50%,泻湖浪静流弱,湖坡上珊瑚种类略少,覆盖率也超过50%,高达75%,礁坪随潮汐周期出露,水浅,外力作用较强,珊瑚种类最少,覆盖率不超过30%。②礁栖软体动物有数百种,除附礁软体生物各属外,腹足类的还有锉棒螺属、衣笠螺属、嵌线螺属、骨螺属、织纹螺属、细带螺属、笔螺属、芋螺属、笋螺属、角贝属等。③珊瑚礁鱼类种类很多,以脂科、隆头鱼科、雀棘皮科等,此外尚有各种海龟、砒帽、龙虾和海蛇等。参考文献[1]李太武主编.海洋生物学.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3[2]安晓华,中国珊瑚礁及其生态系统综合分析与研究.2003,6[3]罗忠奎黄建辉孙建新,红树林的生态学功能及其资源保护.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7,2(2)[4]韩淑梅吕春艳罗文杰辛琨李妮亚,我国红树林群落生态学研究进展.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1)[5]刘昌岭张经,河口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海洋地质动态1998,185(4)
本文标题:海岸带生物与生态系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47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