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湖北省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联考试卷(含解析)
12016届高三年级十月联考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论及隋唐政治发展时说:“故隋、唐之中央集权,可以谓政府地位之提高,而非王室地位之加隆。”这有利于说明隋唐时期A.皇权得到明显的加强B.门阀势力进一步衰落C.王室与政府相互对立D.宗法制的影响力提升2.黄宗羲观察到当时江浙地区出现了明显的“兄弟异居”的现象,甚至“危亡不相知,饥寒不相恤”。对于这种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专制主义高压下传统大家族难以为继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家庭结构C.启蒙思想推动了小家庭模式的出现D.西方观念影响下社会风俗产生变化3.清朝雍正皇帝曾说,“九州岛四海之广,中华处百分之一”。乾隆帝承认如荷兰、印度、俄罗斯等国家的存在,并认识到自己对它们根本没有丝毫控制力可言。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清朝早期帝王抛弃了天朝上国的理念B.本质上是封建社会逐渐衰落的自卑体现C.反映了世界整体性趋势对中国的影响D.主权国家及平等外交意识冲击了清政府4.清朝前期的一份解禁丝绸出口贸易的上谕说:“徒立出洋之禁,则江浙所产粗丝转不得利,是无益于外洋,而更有损于民计。又何如照旧弛禁,以天下之物供天下之用,尤为通商便民乎。”这反映了A.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放弃B.江浙丝织业的发展迅速C.政府认识到外贸的积极意义D.鼓励商业发展成为国家政策5.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初期举行科举考试,内容仅限于《圣经》,1861年春的地区级考试,则除了宗教教义外,更有关于《论语》的内容。这意味着太平天国A.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B.日益求助于传统治国智慧C.得到了知识分子普遍支持D.后期的信仰危机愈发严重6.19世纪后半期,大运河沿线城市,如扬州、清江浦、临清等逐渐衰落,上海、汉口等城市发展迅速。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重心地位的转移B.经济现代化发展不均C.半殖民地秩序的确立D.内战影响了经济发展7.19世纪末期中国某报纸报道对当时招聘女T所引发的盛况:“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呼朋2引类,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惟恐不能人选。”这种“盛况”的出现A.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剧烈B.是西方经济略侵的体现C.意味着女性社会地位明显提高D.有利于民族T业的发展8.有学者将中国从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转型总结为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蜕变等几个关键阶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被动开放导致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B.政体变革的核心目标是建立君主立宪制C.思想蜕变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D.总体上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的曲折艰难9.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从宣扬“抗日反蒋”逐渐演变为“逼蒋抗日”和“联将抗日”。这一变化体现出A.中共党内右倾势力逐渐抬头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逐渐形成C工农武装割据实际上被放弃D.国共关系从全面对峙走向了合作10.1933年《申报》发表文章说,“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这反映出当时A.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加剧B.中共革命主张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同情C.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彻底失败D.民族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发展11.二十世纪上半叶某位政治人物去世后,有挽联写道:“三百万台湾刚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领导?四十年祖国未竞事业,舍我辈其谁分担!”这幅挽联哀悼的是A.李鸿章B.梁启超C.孙中山D.蒋介石12.某杂志曾刊登了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谁日不宜!”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13.中共八大期间,周恩来在所作的关于“二五计划”的报告中指出,有计划的自由市场和产品的白产白销“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据此可知A.白由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B.中共已经完全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C.中共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分歧严重D.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初见成效14.下表是我国1985~2008年人口流动统计表,表中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3A.农村自然灾害的影响B.改革开放深入发展C.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D.农村人多地少引起15.-种观点认为,中国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的经济调整为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这里的“借鉴”主要是指A.坚持发挥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B.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C.重视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D.通过物质利益激发生产积极性16.“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切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在这里,材料集中批评的是古代民主A.在社会管理体制上的散乱B.导致了社会平等的绝对化C.范围的泛滥易致社会危机严重D.仅限于男性公民阻碍社会进步17.晚年柏拉图在《法律篇》一书中写道:“我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真、善、美的,但是我看到的人都是追求贪欲的……因而在我们没有追求到真、善、美之前,我们不得不追求法治。”柏拉图意在说明A.法制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B.将人的本性定义为美德会导致城邦危机C.理想政治是符合人类本性的政治D.重视法治的根本目的在于完成人的本性18.马基雅维利在《罗马史论》中认为,一个共和国因为冲突而有活力,“嘈杂是最值得高度评价的东西”,当国家中的每个人都安静祥和时,“那不是共和国”。作者强调的是A.罗马共和国极富政治活力B.政治自由有赖对分歧的包容C.共和政体与社会和谐矛盾D.社会冲突是发展壮大的前提19.某学者认为,美国宪法的一致,代表“对冲突的一次鼓励”,对不一致的一种赞同。对此观点分析正确的是A.美国宪法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分歧B.维护自由是美国宪法的核心所在C.美国社会存在明显的阶级差异D.美国宪法的制定经过充分讨论20.1812年,美国出版了第一份农业杂志《农业博物馆》,据统计,美国内战之前,出版的农业杂志不下400中,其中发行量在25万至35万份者多达五六十种,大约十分之一的农民都订阅了农业杂志。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A.农民的科技意识明显增强B.农业发展受惠于科学技术C.政府对农业的管理强化成效明显D.T业革命推动下印刷业发展迅速21.据统计,1790~1850年,英国工人的工资提高了40%;1801~1880年增加了59%。这说明A.十九世纪英国T业化进程日益加快B.英国贫富分化逐渐缓和C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人生活水平提高D.工人运动加剧社会动荡22.十九世纪,火车出现以后曾经引起了西方保守派人士对社会尊卑贵贱秩序难以为继的担忧;更有经济学家论及女性裙子长短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实际上体现出A.交通领域的变化冲击了传统社会关系B.工业革命促进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C.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活习俗呈双向互动D.工业革命导致了欧洲传统社会的崩溃423.下表是《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农村和城市人口统计表》,此表说明的本质问题是A.中国城市化的起步较西方晚B.工业革命是城市化进程的关键C.法国与中国现代化水平相当D.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影响城市化24.有学者指出,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社会主义理论一直被公众视为落魄文人的幻想,没有技术上的可操作性。但是战争改变了这一切,“战时计划经济扼杀了19世纪白由主义,铸造了战后社会主义的新轨迹”。这说明A.社会主义理论在19世纪遭到普遍反对B.一战标志着自由主义的终结C.战争环境促使各国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D.一战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兴起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25.(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帝国的第一个千年里,人口较土地相对稀少,所以出现了各种强制性的劳动制度,目的是提高对农业的劳动投入。随着人口出现长期上升趋势,土地变得稀缺了,加上一个更加有效的官僚行政体系的成功建立和它对贵族残余势力的清除,经济开始向自由劳动制度发展。在宋与明交替之间,中国农业已经形成了一种制度架构,能有效分配资源,有能力进行技术变革,以适应日益变小的家庭农业生产规模。为了维持生活水平,中国人被迫不断寻找新的办法从每一亩土地上获得更多的粮食。中国从隋朝开始就开通了大运河,唐宋时期水利建设的增长速度最为显著,据统计,1400~1820年中国的可灌溉耕地大约占耕地面积的30%,远高于同一时期的欧洲。中国的皇帝和行政官员视农业为至关重要的经济部门,他们推广新品种与新作物,派人散发农业手册和历书。到18世纪,水稻成熟只需40天,到19世纪,30天成熟期已经成为可能。对于整个欧洲来说,12世纪时中国的耕作实践直到20世纪才开始出现。——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材料二中国农业近代化的步伐十分缓慢。作为农业近代化主要标志之一的化肥使用量,由于主要依赖进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每亩平均不足一斤……20世纪初期,除江浙一带开始采用电力排灌设备外,其他地区农业机械设备如凤毛麟角。……农民的现金投入极其有限,农具、肥料、种子投入一般只占产值的10%左右。从20世纪初年开始,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曾颁布兴农法令和奖励条例,也一度建立农业实验厂,开办农桑学校,翻译农业技术书籍等,但或为具文,或未认真执行,效果不大。……到30年代,中央政府对农业的直接投资极少,农村金融枯竭,农民为维持生产不得不以极高利率从地方、商人手中贷款。5——据刘佛丁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8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约中国农业近代化的主要因素。(6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有学者为了说明中国古代(秦至清)政治并非专制政治而作了一番“知识考古”,指出“此一论断(指秦至清的中国政治为专制政治)并非科学研究的结果,而是亚里斯多德以来的西方人对东方的偏见。18世纪时个别西方思想家开始以此来描述中国,19世纪末以后经由日本广为不同立场的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并通过辞书与历史教科书渗透到大众中,罕有质疑者。”作者认为,中国学术界用“专制政治”一词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其实是一种“自我殖民”。运用所学知识,对上述说法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材料观点进行论证、质疑、否定或者修正补充。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世纪60年代以英国为主导而形成的自由贸易体制建立在自由贸易理论基础上,这种理论假设的前提是完全竞争,但是在实际中,不完全竞争是常态。……l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同国家依据其不同水平的劳动生产率,处于高低不同的分工梯级,属于一种垂直分工。在这种分工结构中,发展停滞,处于守势的国家,为保护本国市场,往往放弃自由贸易原则转向保护主义。……19世纪60-70年代除欧洲外,其他独立国家很少受到自由贸易政策的影响。如美国的汉密尔顿在《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就认为,自由贸易会使美国商品出口遭到威胁性的障碍,而贸易保护则可大大增加美国的财富。从1789年美国政府颁布关税法案开始,一直到一战前,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都没有发生过本质性的变化。……欧洲在19世纪末期随着德国、意大利等民族国家兴起,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逐渐出现,彼此之间往往大打“关税战”。整个19世纪末20世纪初,贸易保护主义呈现抬头趋势。……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案》,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提高,将进口税提高到占征税商品值的60%……1931年底1932年初,美国又对一些工业品和农产品征收10%-100%的进口税,致使关税抵制运动转变为关税混战。……1929年后,英国国际收支状况迅速恶化,1931年甚至出现了1.04亿英镑的结算差额逆差。1932年2月29日,英6国政府通过《保护关税法》,英国彻底放弃自由贸易主义原则。它标志着世界经济全面混乱的局面已经到来,国际市场恶战无限制升级而不可遏制的时期已经开始。——据高德
本文标题:湖北省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0月联考试卷(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53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