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1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内容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对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借鉴作用。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法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本质特征,探讨其对苏联社主义建设的重大影响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借鉴意义。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探讨“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客观评价“斯大林模式”的成就和弊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探究,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2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教学策略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课时安排一课时。学情分析与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理论性较强,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尤其对于世界史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师生交流——合作探究——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学以致用”的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互动贯穿其中。依据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情节性等特点,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以教材为依据,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实现文字材料、视频资料、教学图片等教学资源的整合,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再现丰富多彩的画卷,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设问题情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比较和问题探究,激发思维,实现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的有机结合,培养探究意识,提高学科能力。教学过程3新课导入十月革命后,在落后的俄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夺取政权只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党所面临的新课题。在这个问题上,苏俄经历了曲折的认识过程,进行艰苦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新课讲授单元引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线索梳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改革及其挫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合作探究一:(1)对于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是怎样设想的?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2)列宁为在俄国建成社会主义,先后设计了两种方案,实施了两种政策。这两种政策分别是什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41.背景苏俄面临严峻形势。内忧:四分之三国土被敌人控制,反革命活动猖獗;工厂停工,人民挨饿。外患: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教师课件展示1918—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时期的苏俄形势。2.目的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在非常时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3.内容合作探究二:阅读下列表格,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余粮收集制。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保证军粮供应,但严重损害农民利益。项目主要内容农业政策工业政策贸易政策分配制度劳动方面5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5.评价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物质的保障,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合作探究三:三年艰苦的内战结束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依然适应苏俄以后的发展呢?二、新经济政策材料一:……最严重的事件是,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兵变。这里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l921年初,他们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在基地举事,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材料二:正是这次兵变使列宁认识到,共产党的农业经济政策存在重大错误,必须果断地根本扭转。列宁当时告诉党:“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它现在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重担”。1.背景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概况(时间、目的)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目的:解决危机,稳定政权。63.内容(1)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苏维埃政府还帮助农民恢复生产。粮食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重要工矿企业扔归国家所有,中小型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或外国资本家以租借或租让的形式经营。(3)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自由贸易。(4)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合作探究四:(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有什么相互关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成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然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苏维埃政权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打下了基础。(2)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结合内容加以说明。(略)4.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3)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5.评价得:①促进经济恢复发展,稳定形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7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探索了一条在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②是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失:过早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比较两种政策的特点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管理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作用农业余粮收集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贸易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分配实行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8方法建设高度集中,行政管理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经济体制单一的公有制体制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三、“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即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致命不足。1.形成的原因(1)苏联建立(1922年)(2)列宁逝世(1924年)2.主要表现(1)内容工业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农业方面: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1937)。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3.“斯大林模式”的特征项目特征所有制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管理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完全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9视指令性计划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目标和准则分配体制单一的按劳分配原则,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发展战略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压缩轻工业,形成重、轻、农的发展序列4.评价“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积极作用:①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②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②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③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④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合作探究五:(1)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化,而苏联的工业化却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为什么?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外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内部则经济依旧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有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巩固政权。(2)假设你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在当时苏联的国情下,有什么好的办法使苏联重工业快速发展起来?用行政手段来指挥经济,建立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集中的体制,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为它提供资金合作探究六: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对我国社会主10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启示?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应从实际国情出发,走自己特色道路。制定政策时,一定要使它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要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平衡协调发展。本课小结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1课堂练习1.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D.维护新生政权的2.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3.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A)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2C.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4.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B)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5.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有限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B)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C.“冷战”格局的形成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6.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是在(B)A.“一五”计划完成后B.“二五”计划完成后C.“三五”计划完成后D.“四五”计划完成后知识结构
本文标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59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