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湖北省高考必考的名著导读
1湖北省高考必考的名著导读《论语》《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孔子也曾参与政治活动,但政治抱负难以施展,周游列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据说经他整理的典籍有《诗》《书》等,他还将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有弟子3000,著名的有72人。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春秋战国时代,学术繁荣,百家争鸣,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儒家虽为显学之首,但不立于一尊的地位。自汉代推行“独尊儒术”政策以后,历代都尊奉孔子为“圣人”,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首先,《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国理念。如果说《论语》有什么思想能够统率全书的话,那就是“仁”。孔子对“仁”进行不同角度的阐述,表达了他希望建设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的仁政思想。其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多精辟的言论。如他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的学习态度,提倡“温故而知新”(《为政》)的学习规律,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的学习方法。再次,《论语》中还有不少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极富哲理性和启发性。宋代宰相赵普在与宋太宗对话中谈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观点。孔子对自己有一个评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知将至。”正是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代伟人。在谈自己的生平时,曾说:“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展示了一个理想人格的成长过程。《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辑录,重在记言,因此,对《论语》文学价值和散文艺术成就的认识,首先是从其语言特征开始的。鲁讯认为《论语》有“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的语言艺术特色。蒋伯潜认为《论语》有“章既简短,辞已质朴”的语言风格。名著导读《孟子》复习1、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2、《孟子》简介:《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有《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共七篇,各分上、下篇。《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2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长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宋、元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3、艺术特色《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得心应手的运用比喻和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4、学说要点①性善论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孟子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②政治思想a、民本思想: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于君主,若君主无道,人民便可推翻他;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应谨守岗位。b、法先王: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c、仁政与王道: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后方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家给人民、百姓安乐的王道,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③教育主张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④养气与成德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红楼梦》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家境的败落使他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对社会与人生的认识也随之加深,从而在艰苦环境下,创作了《红楼梦》。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贾、史、王、薛)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3贾宝玉的性格最突出的表现是叛逆。他追求随心所欲、率性自然的生活,他极力赞赏那些聪明灵秀的女子,偏激的思想既反映了他作为贵族公子的生活情调,又表现了他虽幼稚却很执著的清高脱俗意识。林黛玉是最能充分体现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女性形象之一。她娇弱清丽,有着十分敏感、细腻的感情世界。薛宝钗则更符合传统的封建闺范。她不但长得漂亮,而且处处随分从时,端庄稳重,是一个标准的“名媛淑女”。《红楼梦》在艺术上也叹为观止,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善于刻画人物上。曹雪芹充分展示了贾府中几代人不同的精神面貌,除宝、黛、钗外,还塑造了王熙凤、贾母、探春以及一大批丫环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大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红楼梦》塑造人物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变化。曹雪芹通过情节冲突的演进,揭示出人物的性格形成与变化的内在逻辑。此外,他还特别擅于通过人物特征鲜明的语言、人物之间的对比、环境描写等多种手段表现人物的性格。从叙事的角度说,《红楼梦》特别令人赞叹的是其中真实而丰满的细节描写。它完全是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小说叙事的主体。这些“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不但真实可信,而且内涵深刻,具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容量,充分显示了曹雪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作者:英国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在《哈姆雷特》中,复仇的故事中交织着爱恨情愁。同时,哈姆雷特也是该剧主人公丹麦王子的名字。《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悲剧之一。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犹豫、懦弱、多疑、没有决心的性格人物。通过哈姆雷特的性格缺陷,上演了一出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性格悲剧。哈姆雷特有几次很好的复仇机会都因为他的犹豫而错失。最后在比剑中,随同克劳狄斯、皇后、雷欧提斯的死,自己也因中剑负毒死去。悲惨的气氛笼罩着丹麦的王宫,阴森的风吹出血腥的气息,四具王公贵胄尸体躺在横流的血泊中。悲剧的产生不仅仅在于人的道德伦理,人的性格或者某种外在的必然性,所以,哈姆雷特的悲剧结局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悲剧主人公性格上的弱点。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对人类的命运有着强烈的关怀,之所以迟迟没有复仇,在于他看到了“丹麦像一座监狱”的人类命运的普遍性,但是即使这样,主人公仍怀有希望,这就是我们从悲剧中所感受到的悲剧精神和力量,即为崇高。“复仇故事”它有三条线索:哈姆雷特为父被谋杀篡权复仇,雷欧提斯为被哈姆雷特无意杀死的父亲波洛纽斯复仇,福丁布拉斯为其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父亲复仇。流血复仇的情绪笼罩全篇。三条线索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其他两条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其中尤其重点写了哈姆雷特一家和奥菲莉娅一家的种种纠葛。【问题探讨】⑴请写出哈姆雷特这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并举出一处情节简要说明。答:优柔寡断,忧郁多疑。谨慎有谋略。机智、果敢、勇敢与软弱、妥协、鲁莽交织。例:听了父亲的鬼魂告白,叔父祈祷时,他本可轻丽易举复仇,可他放弃了,说明他优柔寡断、软弱;和母亲谈话;发现有人偷听,一剑错杀了情人的父亲,说明他多疑、鲁莽;他装疯躲4避国王,借演戏试探叔父的反应,说明他机智、谨慎;新父王要杀他,他识破奸计,调换诏书,处死凶手,回国复仇,说明他勇敢、机智、果敢。⑵决心为父复仇并要“负起重整乾坤责任”的哈姆雷特,为什么要装疯?答:保护自我,避免受到迫害(对手克劳狄斯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强大而又阴险;哈姆雷特怕不小心泄漏了心事,反遭敌人的毒手);迷惑对方,寻找复仇时机(借装疯既可以躲过对方的耳目,也可借此试探对方);借疯言疯语,发泄对当前黑暗现实的不满。⑶“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请简要概括你眼中的哈姆雷特的形象。答:有崇高的理想,对人类与世界有新颖的看法。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⑷请简要分析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主要性格特征。答: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典型,在为父报仇过程中优柔寡断,由于复仇任务的艰巨和自身力量的不足,同时出于道德、爱情的种种思考,他找不到复仇和变革的途径,这使得他长于思考,行动迟缓。(5)克劳狄斯是《《哈姆雷特》中的一个“反派”角色,请说出他的两个“恶行”。答:克劳狄斯以最卑鄙的手段杀死了兄长,夺取王位,霸占嫂嫂,还试图以奸诈的手段置王子于死地。(6)《哈姆雷特》中,国王看戏后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答:国王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腾地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人点起火把来。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发脾气”。这一切反常的表现都表现了罪恶被人揭穿时烦躁、害怕的复杂的心理状态。(7)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比剑是全剧的高潮,请简述比剑中三个回合的重要情节。(150字左右)答:第一回合哈姆雷特击中了雷欧提斯,国王用毒酒为他祝贺,让他喝下去,他拒绝了。第二回合仍是哈姆雷特取胜。读者的心里稍感宽慰。可是风云突变,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急速而混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刺中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随即夺过剑来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雷欧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雷特用有毒的剑刺克劳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劳狄斯死去。(8)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画廊中最鲜明独特的形象之一,请简要说明其性格特点,并举一个情节加以说明。(100字左右)答: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理想和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形象。他本来将父亲看成理想的化身,将母亲看成爱的化身,是乐观的王子。可是严酷的现实,击碎了他昔日的梦幻,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信念的破灭。如剧本一开头哈姆雷特就面对父死母嫁的晴天霹雳,他一方面激愤地诅咒这个“冷酷的人间”,一方面又深入地思考与研究生活在其间的人,他对世界的看法有了根本改变。(9)剧本在写克劳迪斯谋杀老国王之后,还写了四重误杀。请说出是哪四重?这样安排情节有何作用?答:四重误杀是:哈姆雷特误杀波洛涅斯、英国国王误杀克劳迪斯的两位使者、克劳迪斯误杀王后葛露特、哈姆雷特
本文标题:湖北省高考必考的名著导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62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