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民进党执政后台海局势与两岸关系前瞻
民进党执政后台海局势与两岸关系前瞻2016.2台湾地区领导人和民意代表选举尘埃落地,民进党不出意外地成为最大赢家。蔡英文和第一次取得完全执政地位的民进党,将引领台湾走向何方,两岸关系将如何互动,台海形势将怎样演变,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毋庸置疑,民进党全面执政后,两岸关系必然面临着重新洗牌和全面调适。综合研判,笔者认为蔡英文及其民政党的两岸政策将出现以下变化:一是持续对“九二共识”采取模糊政策。在竞选期间,蔡英文提出“维持现状”的两岸政策,认为只有“九二事实”,而没有“九二共识”,虽因表述模糊而广受质疑,但作为选举策略,至少做到了不失分或少失分。由于民进党在立法机构成为多数党,蔡英文推进两岸政策时的阻力将显著减少。同时,蔡英文独派色彩浓厚,台独立场坚定,受绿营独派力量掣肘,在两岸关系上没有太多的转圜空间,可能会促使蔡英文采取一些“冒险”动作。今后一个时期,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的“擦边球”和“小动作”预计将增多,两岸关系中的消极因素和潜在风险增大。但另一方面,蔡英文的执政风格偏向理性温和,为自身执政利益考量,必然会对“急独”和“法独”势力进行约束,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中和“台独”势力的狂躁和非理性,使两岸关系的政治风险保持总体可控。因此,蔡英文极可能采取陈水扁、马英九执政时“走钢丝绳”的骑墙政策,小心翼翼地维持岛内政治平衡。鉴于陈水扁执政时期的教训,蔡英文不会推动“修宪”、“正名”等“法理台独”的大动作,主动引发台海动荡,但势必会以所谓台湾“多数民意”和“最大共识”为依据,适时抛出更具隐蔽性、欺骗性的两岸关系新论述,以取代国民党主张的“九二共识”,以此重新定位今后两岸关系走向,为民进党两岸政策建立新的止损点。二是“台独”势力日益坐大,“法独”、“急独”转向“暗独”、“渐独”。“台独”思潮之所以在台湾有市场,是因为打着“台湾主体意识”的幌子,“挂羊头卖狗肉”,迷惑了许多台湾民众。从“台湾主体意识”滑向“台独”看似只有一步之遥,实则有本质区分。随着民进党的全面执政,各种“台独”势力必将有恃无恐,“台独”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将卷土重来。迫于大陆和岛内各方压力,民进党执政后在推动“法理台独”上短期内将有所收敛,但可能更多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迂回”策略,继续推动陈水扁当政时期的“文化台独”,在文化、教育等领域操作“去中国化”,强化所谓的台湾“本土化论述”,渲染台湾的“悲情”意识,以所谓“台湾记忆”蚕食“中国记忆”,以“台湾共识”淡化“九二共识”。可以想见的是,随着蓝营内部老一代“统派”力量逐渐消退,岛内年青一代的台湾主体意识渐趋增强,“台独”力量将在岛内进一步坐大。三是分化蓝营势力,利用国亲新党既有管道维持两岸有限度的信任与合作。蔡英文当政后,经济和民生是他面临的最现实最紧迫的难题。但经济与民生问题,与良好的两岸经贸关系和人员往来息息相关。最大限度保持两岸已有的经贸合作成果,是蔡英文和民进党的不二选项。在两岸执政党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沟通管道之前,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蔡英文必须借助原有的国共两党沟通渠道和合作平台,以维持两岸密切的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以期实现台湾利益最大化。因此,蔡英文可能会效仿当年的陈水扁,在“组阁”问题上表现出超越蓝绿的高姿态,延聘重量级蓝营人士出任重要“阁员”甚至“阁揆”,一面向岛内彰显其“全民总统”的度量,另一面尽可能保持同大陆方面的沟通管道。四是强化同美日的互动,在经济和安全上加速向美日靠拢。蔡英文当政之后,必然会对马英九时期的两岸政策进行调整,进而强化同美日欧在经贸、安全、人权等议题上合作,加大在东盟、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投资布局,以期实现经贸和投资多元化,摆脱经济上过分依赖大陆的局面。行政履历丰富且有大局观的蔡英文,定能吸取乌克兰在处理大国关系上的教训,会以所谓尊重“多数民意”和“朝野共识”为前提,审慎而灵活地对马英九两岸政策进行调整,更加积极地向美日靠拢。五是以寻求多边合作为突破口,拓展台湾国际生存空间。理性温和的蔡英文不同于陈水扁,不会采取鲁莽的“烽火外交”、“金元外交”,不惜代价地拓展与“邦交国”关系,但也不会照搬马英九弹性务实的“活路外交”,奉行“外交休兵”。蔡英文很清楚,“烽火外交”一旦重燃,台湾目前的22个“邦交国”有可能急剧减少到个位数。在拓展国际空间方面,蔡英文最大可能性是采取模糊主权空间的“擦边球”战术,深化与NGO组织合作,更多借助多边国际场合,利用中国同美欧日的矛盾分歧,见缝插针,借力打力,提升台湾的影响力,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台湾新一轮政党轮替后,受蔡英文个人执政理念和民进党全面执政影响,综合研判,预计两岸关系和台海形势将出现下列变化:一是两岸关系中的消极因素上升,但总体仍可控。蔡英文党政后在推动“更名”、“修宪”等“法理台独”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由于蔡英文在两岸政策上刻意保持模糊空间,这为民进党的政治操作留下了“后手”。不排除民进党出于岛内选举政治的需要,会适时精心包装和抛出一些虚拟的“两岸议题”,搞出一些“擦边球”和“小动作”,引发岛内争议,给两岸关系带来波折,对此需引起警惕。但总体而言,蔡英文主政时期,“政冷经热”将成为两岸关系的新常态。二是台湾主体意识不断上升,“台独”趋于年轻化、“自然化”。对台湾社会而言,2014年是一个分界点。在此之前,马英九当局推动的两岸政策,被台湾主流民意认为是正面的。但2014年爆发的“太阳花学运”改变了这一切,整个台湾的政治生态和社会氛围骤变,超越蓝绿恶斗的“第三势力”横空出世,柯文哲在蓝营的传统票仓高票当选,民进党在此次台湾地区领导人和民意代表选举中全线飘绿,就是这种政治生态持续发酵的结果。在台湾年轻人里,有一个新的名词叫“天然独”,他们生在台湾、长在台湾,全然没有祖辈、父辈身上的“中国情结”,他们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台湾“统一”或“独立”对他们而言无关紧要。越来越多“天然独”倾向的年轻人参与政治,正在改变着台湾的选民结构和政治生态。2014年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时,80后选民占到35%,是民进党取得大胜的最大票源。年青一代参与政治并逐渐成为岛内中坚力量,对两岸关系走向势必产生深刻影响。三是美日插手台海局势的风险增大。民进党执政后出于推动“去中国化”、拓展台湾国际生存空间的需要,势必强化同美日的经济和安全联系,将在客观上为美日插手台海事务、阻挠两岸和平统一创造条件。日本右翼同“台独”势力有着天然的政治联系,必然借助岛内“独派”力量,借机深化日台政治、经济和安全合作,在亚洲构建以日本为急先锋,包括台湾在内的所谓“民主价值观同盟”,以抗衡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可以预见,蔡英文当政后,日台将进一步靠拢,双方相互借重、各取所需,“台湾牌”在美日同中国的互动中将被更多地使用。四是国民党将加快转型,对“台独”的反制力趋向弱化。此次选举结果表明,国民党僵化的执政理念、复杂的派系结构和落后的选举动员机制已无法适应台湾政治生态的快速变化。国民党要想东山再起,必须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可以预见,2016年后国民党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将远远超越前几次。随着新生代政治力量全面接班,传统深蓝“统派”势力将逐渐退出政治舞台,国民党“亲中”色彩将进一步弱化,两岸政策上的朝野分歧势必不断缩小,“台湾主体意识”将成为蓝绿双方新的共识。尽管朝野两党在两岸议题上的攻防和缠斗仍将持续,但“统独”争议已不再是焦点。对台海形势和两岸关系的新变化,大陆方面应坚持“以不变应万变”,始终坚持“九二共识”不动摇,在两岸问题上不急于表态,对蔡英文和民进党继续“察言观色”,对其采取的任何“去中国化”的“小动作”和挑衅言论,及时坚决地给予回击,使台独势力始终有所忌惮,逼迫蔡英文和民进党回到“九二共识”上来。加强同美国方面的沟通协调,防止美国在两岸问题上发出错误信号,预防美日同时在钓鱼岛、南海和台海问题上挑起事端。同时,顺应岛内政治生态和民意结构的新变化,进一步改进对台工作方式,做好台湾绿营开明人士和青年一代的争取工作,深化两岸民间团体和青少年交流,增强两岸青少年的相互认同和理解。
本文标题:民进党执政后台海局势与两岸关系前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55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