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材料热处理原理与工艺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钢的晶粒度及渗碳层深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弦计算法测定晶粒度的方法。2、了解加热温度对钢的奥氏体晶粒度的影响。3、熟悉钢的化学热处理渗碳层的显微组织特征。4、掌握钢的渗碳层深度的测定方法。二、概述钢中晶粒大小直接影响其力学性能,评定晶粒大小的方法称晶粒测定法,影响奥氏体晶粒度的因素很多。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起着决定性作用。合金元素、原始组织状态、热加工、热处理等对奥氏体晶粒度也有一定的影响。钢晶粒度测定法很多,有比较法、面积法、截点法、弦计算法等。渗碳的目的是为了使钢件表层获得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而中心具有良好的冲击韧性,渗碳用钢均是低碳钢和低合金钢,如10、15、20、15Cr、20CrMnTi、20MnVB、20Cr、12Cr2Ni4A等等。三、实验原理及内容(一)、测定奥氏体晶粒度的试样及晶粒显示方法测定奥氏体晶粒度的试样,应在交货状态的钢材上截取,试样的数量及取样部位按相应的标准规定执行。试样尺寸建议为:圆形试样直径10~20mm,矩形试样10×20mm。奥氏体晶粒度的显示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渗碳法、网状F法、网状P法、加热缓冷法等,其中加热缓冷法适用于过共析钢,我们实验中采用过共析钢,故晶粒显示参照加热缓冷法,具体方法为:将一组试样经不同的温度加热、保温1.5h后,缓冷至600℃出炉。除去试样表面氧化层,制成金相试样,根据碳化物沿奥氏体晶界析出的网络测定钢的晶粒度。(用碱性苦味酸钠酒精溶液腐蚀使网状Fe3C变成黑色)。(二)、钢的渗层组织及检查方法1、渗碳后的显微组织根据渗碳温度,渗碳时间及渗碳介质活性的不同,钢的渗碳层厚度与含碳量的分布也不同。一般渗碳层厚度约为0.5-1.7mm。渗碳层的含碳量,从表层向中心,含碳量逐渐下降。渗碳后钢的表面含碳量约在0.85~1.05%之间。碳钢与合金钢渗碳后的组织状态有很大差别。碳钢经渗碳后退火状态下从表面至中心部分的显微组织,最表面第一层为过共析区(含碳量0.8-1.2%),由珠光体和网状二次渗碳体组成,而合金渗碳钢渗碳后则为珠光体和粒状碳化物组成;第二层为共析区(含碳量在0.8%左右),由层状珠光体组织构成;第三层为亚共析过渡区,直至钢中心部分出现原始组织的界限为止(含碳量由0.8%以下直到碳钢原始含碳量为止),由珠光体和先共析铁素组成;中心为亚共析区,即未渗碳前的原始组织。如果表层渗碳浓度不高,就可能没有过共析区出现。碳钢渗碳后必须将钢件进行淬火及低温回火,其显微组织分布:正常淬火后,第一层(过共析区)和第二层(共析区)转变为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表层有少量碳化物分布。第三层(亚共析过渡区)转变为中碳马氏体,有时也会存在少量铁素体。心部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当渗碳件为低碳合金钢时,则心部为低碳马氏体和少量铁素体。经淬火和回火后的组织,表层为高碳回火马氏体和粒状碳化物,过渡层为中碳回火马氏体,心部为低碳回火马氏体或原始心部组织。2、渗碳层深度的检查宏观检查:宏观检查又叫炉前快速检查渗碳层厚度。其方法是将与渗碳件同炉的试棒,在工件出炉前首先取出并淬入水中,然后敲断,对断口进行初步观察,渗碳层断口呈银灰色瓷状(表示淬硬层的深度);而后把断口磨光,用3-4%硝酸酒精溶液腐蚀,从腐蚀颜色深浅来区分渗碳层深度,再用带有标尺的放大镜,测出大致深度。另外,也可用打硬度的方法测出渗碳层深度。凡在HRC50-55以上的洛氏硬度值均作渗碳层。检查结果如合乎要求,工件就可出炉。微观检查:总渗碳层=过共析层+共析层+亚共析过渡层(一般测到约含碳量在0.4-0.5%处)。渗碳层深度的测量必须在平衡组织状态下进行。金相试片磨制后,用4%硝酸洒精溶液腐蚀。用金相法可以清楚地看到渗碳层的组织,而且渗碳层深度的测量也较准确。四、实验方法(一)用弦计算法测定晶粒度的原则1、当测量晶粒度准确度要求较高或晶粒为椭圆形时,可采用弦计算法。2、等轴晶粒度的测定:(1)先进行初步观察,以确定晶粒的均匀程度,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性部位和适合的倍数,选择倍数时先用100倍,当晶粒过大或过小时将显微镜放大倍数适当地缩小或放大,见表1。以在80mm直径的视场内不少于50个晶粒为限。表1加大倍数晶粒度级数100-101234567891011125012345678------200----12345678--300-----12345678-400------12345678(2)将选择部位的图像投影到毛玻璃上,计算被一条直线相交的晶粒数目,直线要有足够长度,以便与直线相交的晶粒不少于10个。(3)计算也可在带有刻度目镜上直接进行。(4)计算时直线端部未被完全交截的晶粒应以一个晶粒计算之。(5)最少应选三个不同部位的三条直线来计算相截的晶粒数。按下试计算弦的平均长度。弦的平均长度D=(N·L)/(Z·M)式中:D:弦平均长度(mm)N:线段条数(一般取三条)L:每条线段长度Z:相截晶粒总数M:放大倍数(6)用弦平均长度根据表2数据确定钢的晶粒度。3、奥氏体晶粒度的评定将制备好的金相试样放到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评定,放大倍数100倍,至少观察三个以上视场取其平均值,才能得到一个测定的结果,具体的评定方法如前所述。(二)渗碳层的测量1、测量渗碳层深度应在平衡状态下进行,试样退火推荐表3所示工艺,在80~100倍下。从试样表面测至心部组织处为渗碳层深度;从试样表面测至连续出现铁素体处为共析层(包括过共析层)深度。表2钢的晶粒度晶粒度号计算的晶粒平均直径(毫米)弦的平均长度(毫米)一个晶粒的平均面积(毫米2)在1毫米3内晶粒的平均数量-31.0000.87511-20.7130.6500.52.8-10.5000.4440.25800.3530.3130.12522.610.2500.2220.06256420.1770.1570.031218130.1250.1110.015651240.0880.07830.00781144850.0620.05530.00390409660.0440.03910.001951158570.0300.02670.000983238180.0220.01960.000499268290.01560.01380.00024262144100.01100.00980.000122741458110.00780.00680.0000612107263120.00550.00480.0000316010518表3等温退火工艺内容钢号工艺规范加热等温温度(℃)时间(min)温度(℃)时间(min)冷却条件20Cr85015~2065010~20空冷20CrMo20CrMnTi85015~2064030~60空冷20CrMnMo25MnTiBRE85025~3064025~80空冷2、取样部位应在齿轮宽二分之一处的横断面上截取试样(垂直于齿的工作面),包括由齿面到齿根圆以下的整个部位。3、检验部位即渗碳层深度测量部位为齿面节圆附近及齿根圆角两处。六、实验报告要求1、实验目的。2、根据实验所测结果绘出奥氏体晶粒大小与加热温度的关系图。3、画出所观察显微组织示意图、实测渗碳层深度。4、讨论:奥氏体晶粒大小与加热温度的关系。实验二碳钢的热处理组织观察及硬度测定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碳钢的热处理操作;(2)研究碳钢加热温度、冷却速度、回火温度对碳钢性能的影响;(3)观察热处理后钢的组织及其变化;(4)了解硬度计的原理、初步掌握洛氏硬度计的使用。二、实验原理(一)钢的热处理工艺:钢的热处理基本工艺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进行热处理时,加热是第一道工序,目的是为了得到奥氏体,因为钢的最终组织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都是由奥氏体转变来的。二是保温、目的使奥氏体均匀化。三是冷却,是改变组织和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正确选择三个基本因素是热处理成功的基本保证。1.加热温度的选择(1)退火加热温度:根据Fe-Fe3C相图确定。对亚共析钢,其加热温度为;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加热至AC1+(20~30)℃(球化退火),目的是得到球状渗碳体,降低硬度,改善切削性能。(2)正火加热温度:一般亚共析钢加热至AC3+(30~50)℃;过共析钢加热至+(30~50)℃,即加热到奥氏体单相区。(3)淬火加热温度:一般亚共析钢加热至AC3+(30~50)℃,淬火后的组织为均匀细小的马氏体。如果加热温度不足(如低于AC3),则淬火组织中将出现铁素体,造成淬火后硬度不足;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加热至AC1+(30~50)℃,淬火后的组织为陷晶马氏体与粒状二次渗碳体。未溶的粒状二次渗碳体可以提高钢的耐摩性。的粒状二次渗碳体可提高钢的硬度和耐磨性。过高的加热温度(高于ACCM),会因得到粗大的马氏体,过多的残余奥氏体而导致硬度和耐磨性下降,脆性增加。(4)回火温度:钢淬火后都要回火,回火温度决定于最终所要求的组织和性能(工厂中常常是根据硬度的要求)。按加热温度不同,回火可分为三类:低温回火:在150~250℃回火,所得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硬度约为HRC57-60,其目的是降低淬火应力,减少钢的脆性并保持钢的高硬度。一般用于切削工具、量具、滚动轴承以及渗碳和氰化件。中温回火:在350~500℃回火,所得组织为回火屈氏体,硬度约为HRC40-48,其目的是获得高的弹性极限,同时有高的韧性。因为它主要用于各种弹簧及热锻模。高温回火:在500~650℃回火,所得组织为回火索氏体,硬度约为HRC25-35,其目的是获得既有一定强度、硬度、又有良好的冲击韧性的综合机械性能,常把淬火后经高温回火的处理称为调质处理,因此一般用于各种重要零件,如柴油机连杆螺栓、汽车半轴以及机床主轴等。2.保温时间的确定为了使钢件内外各部分温度均匀一致,并完成组织转变,使碳化物溶解和奥氏体成分均匀化,就必须在淬火加热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通常将钢件升温和保温所需的时间计算在一起,统称为加热时间。在具体生产条件下,工件加热时间与钢的成分、原始组织、工件几何形状和尺寸,加热介质、炉温、装炉方式等许多因素有关。对于本实验中的碳钢,保温时间为:工件的有效加热厚度1分钟/毫米。如果是火焰炉、电炉所需加热及大约直径,如果是盐浴炉则缩短1-2倍。合金钢加热时间要增加25-40%。回火时的加热、保温时间,应与回火温度结合起来考虑。一般来说,低温回火时,由于组织不稳定,内应力消除不充分,为了稳定组织、消除内应力,使零件在使用过程中性能与尺寸稳定,回火时间要长一些,一般不少于1.5-2小时。高温回火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会使钢过分软化,对有的钢种甚至造成严重的回火脆性,所以一般为0.5-1小时。3.冷却速度的影响冷却是淬火的关键工序,一方面冷却速度要大于临界冷却速度,以保证得到马氏体,另一方面又希望冷却速度不要太大,以减小内应力,避免变形和开裂,为此,根据c曲线考虑,淬火工件必须在过于奥氏体最不稳定的温度范围(650~550℃)进行快冷,以超过临界冷却速度,而在MS(300~200℃)点以下,尽可能慢冷以减小内应力。为了保证淬火质量,应适当选用适当的淬火介质和淬火方法。表3-1常用淬火介质的冷却能力淬火介质冷却速度℃/秒650~550℃300~200℃18℃的水60027020℃的水50027050℃的水10027074℃的水3020010%NaCl水溶液18℃110030010%NaOH水溶液18℃120030010%NaCO3水溶液18℃800270肥皂水30200矿物油15030变压器油12025(二)钢热处理后的基本特征:共析钢连续冷却曲线如图3-1所示。炉冷得到100%珠光体,空冷得到细片状珠光体或称索氏体。油冷得到少量屈氏体和马氏体。水冷得到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随着成分和热处理条件不同,钢热处理后的组织各不相同,基本组织特征如下:(1)索氏体(s)是铁素体与片状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其层片分布比珠光体更细密,在显微镜的高倍(700左右)放大下才能分辨出片层状,它比珠光体具有更高的强度和硬度。(2)屈氏体(T)也是铁素体与片状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片层分布比索氏体更细密,在一般光学显微镜下无发分
本文标题:材料热处理原理与工艺实验指导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849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