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论在语文本色回归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谢敏芳【内容摘要】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是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语文教学的本色是什么?是繁琐的讲解,轰轰烈烈的讨论合作,走马观花的多媒体展示,还是空洞的情感说教?一堂有滋有味的语文教学到底从何而来?语文教学应当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回归本色,莫让语文教学课变了味。【关键词】本色语文人文素养培养正文在我们普遍的意识中,语文素养好的人,一般都是从小就阅览、欣赏古今中外的名著,受到其优秀文化的影响、熏陶,在这种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陶冶了情操,培养了优秀的品质。他们对真、善、美有自己的鉴别能力,对是非曲直有自己正确的衡量标准,对社会、人生有自己正确的观点。这样的人无论他身处逆境,还是春风得意,他都能以一种坦然心态去面对生活,始终能把握好生活的航向。何谓语文素养?在《新课标》中,这样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素养包含的基本内涵和要素很多。但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从教学工作着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谈以下几点个人之见:一、走进文本,深入解读,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一)、文艺复兴下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核心——争取个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和发展。“文艺复兴”的原意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与文学的复兴”,其变化的基础就是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世界观。人文主义肯定了人是生活的创造者或主人,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要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而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或者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要么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要么用无休止的做题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要么用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忽视了人最根本的思想和情感,忽视了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的教学必将导致社会的人文缺失——疯狂追求物质享受,“官本位”思想大行其道,对情感的无比冷漠,等等。最近发生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成都的“微波炉烹小狗”,和学生自杀的频繁上演,使大家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又怎么了?他们为何如此不知珍惜生命?殊不知,这正是我国教育一向“重科学,轻人文”结出的恶果,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把学生带进教材,深入解读文本,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有句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对文本的解读直接影响着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听说读写得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要素之一。且是否深入的解读文本,影响着课堂的流动,影响着课堂的生命。所以深入解读文本,指导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如何解读文本,教师需要多重身份进行。(二)、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如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我们应领会文章的情感基调是哪一种呢?是“愤”。其凛然的正气,悲愤的心境,形成了他演讲悲愤的基调,悲愤的语言,可谓色彩鲜明、爱憎强烈。教师在教学时则应进入角色,充当演员,以现身说法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情绪,使其产生强烈的爱与恨,其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第三、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发展性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不要象过去那样只停留在对阅读材料的识记和理解上,而要让他们对之进行积极主动的感知、思考、探究,有所领悟和发现,进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这样,才会有个性的张扬,才会有创造思维火花的迸溅。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采取新颖有趣的方式,引导和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可以通过讲述与文章有关的人物故事、成语故事等,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也可以从寓言、格言入手,让学生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进行阅读。还可以由幽默、笑话切入,给学生提示阅读的内容或阅读要达到的目标。还可以选取图画、录像、音乐等特殊媒体,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增强他们阅读的敏捷性,感悟文章的妙处。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中要真正起到一个导师的作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从心底里产生一种“我要读”的内驱力,从而逐步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以及自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四、在写作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作文教学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也要重视作文教学,并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作文中大胆地写“我”,写我之所见、所闻、所思及喜怒哀乐,写我最想说、最想做的事,并有别于他人的见闻感想,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学生也才能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心底里真正喜欢作文。语文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将创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自由作文,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弘扬个性。“作文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格等,只有让他们大胆地在作文中张扬自己的个性,“以我手写我心”,这样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欲望,自觉地把写作当作一项必备的技能,为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服务,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语文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普遍得到了重视,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无疑应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面对这一新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就要适时地调整教学观念,变一味地让学生记教学参考书上“思考与练习”的答案,词语解释,段落分析,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研究、探索,去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变无条件地接受教科书和老师的观点为有选择地接受,鼓励他们对现成的结论进行挑剔,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教师。变注重学生思维的结果为注重学生思维的过程,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是有独特性,新颖性。要爱护他们潜在的创新意识的火花,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获得创新的愉悦。在平时的语文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他们学会排疑解难,透过现象看本质,探求新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引导他们学会举一反三,把握规律,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引导他们注意特殊用法,调动知识储备,产生顿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引导他们克服思维定势,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学会换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引导善于通过画面,把握意境,进行创造想象,培养思维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三)、积极挖掘语文第二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因此,课堂教学本身不应局限于有限的课本知识和教室时空,而成为封闭式的教学,限制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限制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教室外、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要积极创设教学环境,将生产和生活实际引进课堂,开展各种兴趣活动小组或开设多种活动课程,为学生创造实际观察、参与实践和运用知识分子分析具体事物的场所,让所有学生都来参加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教师应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他们寻找答案的方法,竭力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学习和实践是一种非常艰苦的脑力、体力劳动。它要求学生不断地克服外部困难和内心障碍,有效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因此,通过多种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而且可以加强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极大地改变他们意志力弱、自理能力差等现象,并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完善个性,健康发展。从而,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品质以及知、情、行、诸方面协调发展,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首先我们是普通的读者,放松心境欣赏美文,把文本读透,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心境,做到胸中有书。其次我们要以学生的身份进行文本解读。我们以学生的思维,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读了文本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感到的疑惑,难点重点在什么地方,然后再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能给学生启发与引导等等。再次我们还要从作者的角度进行文本的解读。设身处地的站在作者的角度,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写作思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深深的钻进文本,品味体会作者的情感,与其在心灵上产生共鸣。从而实现真正的解读文本。当然文本的解读还需要我们找准一个合适切入点,《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文本解读,可以抓问题来解读,引导学生抓住“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一句,这样提问:“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必须纹丝不动呢?邱少云是如何纹丝不动的呢?这说明什么?”这些问题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钥匙,不仅可以取代教师的分析,而且帮助学生进一步抓住文章中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再如抓关键的语句来解读文本,《荔枝》一课中,“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的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舍不得吞下……”抓住这样的重点句段,。“不停地抚摸”“小心翼翼”“托着”“爱怜地望着”“不住地”这些词语,把母亲对荔枝的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细致的描写使我们眼前浮现“母亲筋脉突兀的手抚摸荔枝,尝到荔枝后孩子般的笑脸”那生动的情景。文章巧借荔枝表现了这位伟大母亲的品质,而儿子的孝心也使母亲对这荔枝格外珍惜,细细品味。真可谓细微处见真情。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做好阅读主体的能动作用,运用已有的对文本解读的经验,跨越时空,引导学生与文本的主体——作者达成心灵的共识,形成思维的共鸣,让我们课堂流动起来,更有生命力。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这样做,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走出文本,拓展阅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文本,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首先,在教学中,我们要上好学校开设的阅读课。在阅读课上,我们以教材配套的课外阅读读物为载体,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思考”。例如要求学生在读书的时候用“△”标出优美词语,用“~~~”划出优美句子,并写出简单的阅读心得。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读书我快乐。特别是在低年级段,就让学生慢慢养成做好读书比价的习惯。因低年级学生能力有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读书笔记做的简短些,但坚持写好读书笔记的意识培养是很重要的。这对学生一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都是大帮助的。其次,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资料的搜集,延伸文本,丰富学生知道,提高语文素养。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学习完《新型玻璃》这一课后,可以开展一个“商品促销”活动,帮助学生熟悉说明文的写作特点,训
本文标题:星相与成功之天蝎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21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