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浅谈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
论文浅谈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申请人:鲍丹丹(1334001255389)学科(专业):护理学指导教师:汪耀2015年10月电大论文3论文题目:高血压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和护理学科(专业):护理本科申请人:鲍丹丹(1334001255389)指导教师:汪耀摘要高血压是一种多发性慢性疾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而高血压的防治也一直成为医学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本篇主要从高血压病人临床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主要从研究高血压病人的心里特点和临床护理出发,从心理护理、药物治疗和机体锻炼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期望能找到高血压病人临床护理的有效办法。关键词:高血压;护理对策;心理特点绪论背景及意义高血压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心身疾病。心理及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影响病人的预后。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病人约1.6亿,与1991年比较,患病率上升31%。高血压病人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与1991年比较有所升高,但仍然处于较差水平。今年发布的全球首份《高血压影响报告》发出警示:患高血压疾病人数在全球呈增长趋势,目前已达10亿人,如不采取有效措施,2025年之前,全球将有15.6亿人患上这一疾病。而在巴西、中国、印度、俄罗斯、土耳其等迅速发展而经济体制不断西化的国家中,到2025年前,高血压患者可能增加80%。高血压目前已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及造成社会经济负担的主要疾病之一。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电大论文4肾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是一个独立性疾病,通常简称为高血压病,是以血压升高为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后者是某些疾病的一个临床症状,故又称为症状性高血压,占血压升高的病人的5%,是指由某些明确而独立的疾病引起的血压升高。另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1990年发达国家心血管病将占其总死亡数的50%,发展中国家占死亡数的16%,全球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1200万人。其中高血压是人们公认的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国外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导致死亡的第一位危险因素,疾病负担第三位因素。因此,高血压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第一杀手”。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身疾病,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物遗传与代谢倾向,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心理社会因素,其中精神紧张或情绪因素占重要地位。按照WHO的界定,人类的健康长寿60%靠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习惯,8%为医疗条件,并预测在大约2015年时,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因素将成为促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头号杀手。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越来越受到临床各科医师的重视,抑郁、焦虑情况在心血管疾病中普遍存在已成为共识。1998年,国内一些学者在调查综合医院就诊的躯体疾病病人情况时发现,有情绪问题的病人占就诊病人总数的40%以上。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易于急躁、发怒、焦虑、有攻击性情绪的人易患高血压,长期情绪紧张是高血压的重要发病因素。最常的情绪问题是病人的焦虑和抑郁。各种引起精神紧张的情绪因素特别是恐惧、焦虑、抑郁均可引起血压的升高。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了“心身疾病”的概念。心理护理在减轻病人应激、疾病和手术的负性情绪,促进康复和改善自我效能等方面是有显著而有效的。因此,要加强和重视对高血压病人的心理治疗,可通过有效地心理行为干预,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尽量减少和预防疾病带来的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和精神卫生问题。降低血压,提高生活质量。研究目的及目标主要从高血压病人临床护理的角度进行研究,从研究高血压病人的心里特点和临床护理出发,从心理护理、药物治疗和机体锻炼等几个方面进电大论文5行研究、探讨,期望能找到高血压病人临床护理的有效办法。关键词及定义高血压:高血压:又指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护理对策:可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有关高血压方面的知识,时刻关注患者心理平衡,用热情亲和的态度安抚患者心态,缓和病人因得病而着急的心情,使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获得满意的疗效。心理特点:高血压患者常伴有情绪不稳定的这一显著心理,例如心情烦躁、易怒、记忆力减退等主要症状,现在许多科学研究将高血压的心理反应特点归纳为6种类型:恐惧型、忧郁型、焦虑型、乐观型、急躁型以及麻痹型,这都是使血压升高的因素。文献回顾已有研究表明:治疗高血压不能局限在药物治疗,应从病因着手做好心理护理,心理因素的心理效应能产生致病和治疗。减轻心理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可减轻心理应激反应及并发症。应指导病人加强自我修养,保持乐观情绪,学会对自己健康有益的保健方法,消除社会心理紧张刺激,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达到治疗和预防高血压病的目的。贾桂荣,周文梅(见一参考文献13)对高血压病人心理特点观察及护理35例分析研究发现:高血压病人的心理特点有恐惧、焦虑、情绪不稳定、缺乏对高血压疾病知2研究设计识的了解。通过对以上35例病人心理特点的观察及护理,调整高血压病人体内的“自我调节、自我维持、自我改善”系统的能动作用,对消除焦虑、恐惧、依赖等心理障碍确实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刘海燕(见一参考文献15)对高血压病人临床护理进展研究发现:护理应从高血压病人社会环境、躯体状态、心理因素同时着手。高血压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心理疏导、放松疗法、倾听音乐、兴趣培养、催眠暗示等心理治疗,降压效果明显。因此,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必要合理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给他们提供有效的心理行为干预如: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必要时适当加用抗焦虑、抗抑郁电大论文6剂,以减少心理因素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确保降压效果,预防高血压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应指导病人加强自我修养,保持乐观情绪,学会对自己健康有益的保健方法,消除社会心理紧张刺激,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达到治疗和预防高血压病的目的。另外还要让病人认识到社会环境应激,不良的行为因素和心理因素对血压有重要的致病因素。可通过有效地心理行为干预,改善患者心理状况,降低血压。情绪是导致高血压的因素之一,情绪稳定是确保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的重要环节,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要充分保持心理治疗的优势,以保证高血压的治疗效果。以提高高血压病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研究对象我院内科2011年7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高血压病病人40例(选择符合WHO/ISH及我国新制订的高血压诊断标准的病人,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和心、脑、肾严重并发症。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一般资料高血压病人基本情况调查在一个月内收治的高血压病人中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在38~68岁。病程最短3年,最长17年。本组临界性高血压4例,高血压急症1例,老年人高血压占15例。其中农民12例,工人10例,干部18例。文盲2例,小学3例,初中10例,高中15例,大专以上10例。随机分组的方案对收治的4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患者入院当天填写登记表,由责任护士详细了解病人的情况,建立病人的档案资料,并追踪观察治疗效果。患者入院后二三天,两组患者治疗前均完成症状自评量表(SCL-90)。开始进行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对照组:常规降压治疗;实验组:在降压治疗的同时进行针对接受系统的心理护理。(应用一般资料的问卷调查,心理疏导和放松疗法等心理护理)。电大论文7病史资料收集病人入院后,由责任护士评估病人基本情况,包括年龄、身高、体重、生命体征、文化程度、职业、自理能力及身体各系统状况。实验组增加生活习惯,家庭、社会状况及病人性格、兴趣、信仰、入院后最担心的事情等项目,以利更好地进行心理护理。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生活方式的调整方法完全一致,如避免重体力劳动,适当休息,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体重,戒烟酒,调整睡眠,保持大便通畅等。应用一般资料的问卷调查,对研究病例进行调查和分组。调查由经培训的专业医师进行,资料可靠。被调查者在统一指导语的指导下,对调查表内容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我感受,独立完成答卷。并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心理学量表SCL-90。心理护理一般支持性的心理治疗: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干预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从病人入院开始,护士要以诚恳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帮助患者正确的对待疾病的事实和对疾病的认识。为病人创造安静、整洁、舒适的治疗环境,避免噪音、强光等不良刺激。周到地为病人进行服务,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耐心听取病人的主诉,给予充分的同情和理解,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尽可能满足其合理要求,使病人从入院就产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在他们情绪不佳、出言不逊时,护理人员要克制忍让,做到心平气和、和颜悦色,避免使之受到强烈刺激。在取得他们信任的前提下,尽快解除他们的恐惧、焦虑心理,使他们的心理障碍得以消除,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应用沟通的技巧了解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及生活事件,有效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稳定病人的情绪,消除病人的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的反应对病人的负面影响。认知疗法:认识过程是客观事实与情绪,行为反应的中介,当知觉由电大论文8于某种原因得不到充分信息和由于感觉出错的评价与解释时,就会对思维的准确性或范围产生影响,使思维受到限制和歪曲,从而导致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护士应认真评估病人文化水平、知识缺乏程度及接受知识的能力,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障碍制定高血压病心理护理的计划,在用药治疗的同时对病人进行宣教,采取讲解、示范、发宣传材料及个别辅导为主的方式进行心理护理,采取病人能接受的方式讲解高血压病相关知识,传授测量血压的技术,给予及时有效的评价和指导。为病人提供高血压病的一般医学知识、病因、药物的用法和副作用,使其对高血压的正确认识,认识到高血压并不可怕,不必惊慌失措,帮助病人减少心理紧张,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战胜疾病。心理疏导治疗:区别病人的病情,给以心理疏导。高血压病是一种病程漫长,变化复杂的疾病。不同的患病阶段,疾病的严重程度必然引起不同的心理应激。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护理,特别是对易激动,性情暴躁的,情绪不稳定的患者,指导其注意性格的塑造,加强自身的修养,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或紧张,用理性积极的思维方式对待高血压。使病人了解到高血压是和心理因素相关性较大的病理症状,让病人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血压升不光是药物性的治疗,还有自己的负性心理暗示引起。评价病人的个人性格、心态、情绪在引起血压升高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使病人消除对于高血压的恐惧和焦虑心理,学习引导和鼓励病人以积极乐观的情绪,保持心境平和,如有情绪不好时要向朋友,亲人倾诉,或者转移注意力,避免情绪对血压的影响。观察心理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同时指导病人的家属为病人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经常对病人使用正性的语言暗示,在病人表现出对于自我的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时不要给予加强,提醒病人不使用负性的心理暗示影响自己的健康状况。健全的支持系统可以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医护电大论文9人员在做好病人教育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周围相关人员对病人的作用。为使病人的病情得到长期有效的控制,护士应做好病人亲友、同事的教育工作,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行为疗法:对高血压病人临床护理进展研究发现:护理应从高血压病人社会环境、躯体状态、心理因素同时着手。高血压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心理疏导、放松疗法、倾听音乐、兴趣培养、催眠暗示等心理治疗,降压效果明显。兴趣培养法:根据病人不同的年龄、性别、习惯、爱好及文化素养等,培养病人的多种兴趣,如绘画、集邮、读书、散步、练气功等,使病人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热爱,摒除杂念,在参与追求中消除对疾病的顾虑。稳定情绪,消除对药物依赖心理情绪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血压的变化。当病人情绪上受到刺激或积极参与交谈时,血压则升高,相反,血压则降低,在护理中应十分注意及时调节病人的思想情绪,一旦情绪障碍成
本文标题:浅谈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81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