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梅州围龙屋现状与开发的调查报告
梅州围龙屋现状与开发调查报告经济与管理学院1305班郑鸿达1310901182目录一、摘要………………………………………………………3二、调查对象与方法…………………………………………3(一)调查对象………………………………………………3(二)调查时间………………………………………………3(三)调查方法………………………………………………3三、围龙屋总概(一)发展历史………………………………………………4(二)形成原因………………………………………………5(三)建筑结构………………………………………………5四、客都——梅州的围龙屋(一)梅州围龙屋的分布……………………………………6(二)梅州围龙屋的现状……………………………………6(三)梅州当地人对围龙屋的了解…………………………7五、围龙屋保护与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8六、结论与开发建议(一)结论……………………………………………………7(二)开发建议与举措……………………………………103一、摘要素有“世界客都”之称的梅州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同时也是围龙屋的聚集地。围龙屋作为客家民居的传统建筑,集中反映了客家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特征。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但是目前围龙屋的现状却并不怎么好。围龙屋作为梅州旅游开发的景点以及客家的文化代表,当地政府以及旅游社等并没有太重视。其一方面是因为资金的短缺,另一方面是因为当下居民对对围龙屋开发的意义了解不多。【关键词】围龙屋客家文化传统建筑现状开发二、调查对象与方法(一)调查对象: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南口镇侨乡村围龙屋(二)调查时间:2014年12月7日-2014年12月15日(三)调查方法:1.采取实地考察的方式,进户面访,到围龙屋现场观看。2.采取网上采集资料和查阅大量的有关书籍的方法,获取客家围龙屋信息。4三、围龙屋总概(一)发展历史:围龙屋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起始期(明清以前)。有关围龙屋的起源,尚未见到确切年代的文献记载。一般的说法是,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第二阶段,兴盛期(明清-建国初)在客家地区,每一个围龙屋、土楼或围屋就是一个宗族姓氏,同时也是一个小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加同姓族人便围绕着祖屋另建新围。所以围龙屋与围龙屋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例如侨乡村一带的围龙屋几乎都是以潘氏为主。第三阶段,破坏期(1956-改革开放前)。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围龙屋里的那些所谓封建迷信色彩的彩绘、雕刻、图案等或砍或涂或毁,特别是神圣空间遭受最彻底最严重的破坏,神牌、神像、神龛被砸碎,祖先崇拜活动被强力中断。围龙屋的厅堂则多被用作大队、生产队的会场、仓库、文化室、学校等,横屋和围龙间则分给贫下中农居住。围龙屋经历了最为激烈的变故,至今围龙屋内外还留下不少那个时代的印记,见证并记录着一段特殊历史。第四阶段,衰落期(改革开放-今)。改革开放后,政治环境的宽松,经济条件的改善,加上人口的增长,围龙屋有了新5的遭遇、反应及后果。长期蜗居于围龙屋的客家人开始突“围”而出,追求新的生计方式,另建新居。围龙屋开始遭人遗弃。【关键词】起源、兴盛、破坏、衰落(二)形成原因:客家先民多为中原仕宦之家、书香门第,虽经过历代迁徙,但那种上层精英文化意识却始终情结于心;迁至南方后,居住在山区,地潮多雨,湿瘴弥漫,加上当地的居民以及土匪的侵扰,为了克服各种困难,客家先民将中原文化与当地环境相结合,不断摸索总结,终于发展为今天布局合理、组织严密的客家围龙屋。据史学家考察,围龙屋的屋村形式带有明显的中原贵族屋村形式的遗制,布局十分讲究。【关键词】客家先民、迁徙、摸索、围龙屋(三)建筑结构:围龙屋的结构主要有:两堂两横一围龙、两堂四横一围龙、三堂两横一围龙、三堂四横一围龙、三围龙甚至六围龙等。。一般以中间的正堂正屋形式的方形屋或二字屋为基础,周围的围屋层层扩建自由组合。从一个屋的规模也可看出某姓家族的人丁兴衰。规模大小不同,有的占地10亩,有的占地30亩,有的则更多,最大规模的可达十井九厅,但围龙屋的基本设施却都非常完全,其主要包括:池塘、禾坪、大门、排水沟、游廊、天井、巷道、正堂、正屋、花厅、花阶、围屋、杂屋、厕所、畜棚等。关闭了通向外界的大门,这里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最多时1006多户人家同住在一个大围龙屋内。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下至少也可以生活两个月。【关键词】结构、规模四、客都——梅州的围龙屋(一)梅州围龙屋的分布:据统计,梅州现存的客家围龙屋总数有2万余座以上,遍布于全市各县(市、区)。围龙屋的分布以客家聚居腹地兴宁为中心,向周边辐射东江流域延伸至珠江地区,由于兴宁是广东省最大的盆地,整个兴宁盆地都是围龙屋集中地,围龙屋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兴宁围龙屋占了梅州围龙屋的60%~70%左右,而且布局式样种类多变,是名符其实的围龙屋中心地带。(二)梅州围龙屋现状:据梅县南口镇侨乡村村委会潘书记介绍,就目前来看,侨乡村一带的围龙屋是梅州市内最多的,也是保存得最好的。经过考察,侨乡村一带的围龙屋确实是保存得相当好,但是现在侨乡村的围龙屋只有一半是维修过的,还有一半经过第三,第四阶段的破坏,虽然至今还没有维修过,但是依然可以模糊地看到一些改革开放前的痕迹(如围墙外的“忠”“公”字样以及毛泽东的头像,不过头像已经面目全非)。“秋光帝”是这一带的围龙屋最为古老的一座,据目前这座围龙屋的主人介绍,这座围龙屋已经有7400-500年的历史了。只因围龙屋的墙壁异常坚固,所以才幸免倒塌而保存下来。但是由于年久失修,目前这座经历了几百年历史的围龙屋已经破旧不堪。墙表面的灰沙大都脱落。天井也是杂草丛生,竹竿杂乱地堆放其中,几乎老化的天线也杂乱成网,倒挂在屋檐下。房间大多都用来堆放杂物或者饲养牲畜。而经过翻修的围龙屋天井已被铺上一层青砖,墙面也已粉刷过,但是一些壁画却不再现世。房间也已清空。维修得较好的围龙屋有兰馨堂、德馨堂、南华又庐等。据潘书记介绍,所有的围龙屋都是由屋主自己维修、保护的,每个屋主出资多少都有公布。维修过的围龙屋都有较为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所有的围龙屋现在都有居民居住,并不存在拆毁的现象。当地的政府从来没有出资维修围龙屋,政府而只管规划,而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资金短缺。这也是目前围龙屋要发展成为旅游景点的最大障碍之一。(三)梅州当地人对围龙屋的了解: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当地人对围龙屋完全不了解的占了23.6%,只了解一点点的占了58.8%。而很了解的几乎全是老一辈的人。再根据我们到当地的一些旅行社以及旅游局了解到,梅州的很多旅游路线的规划当中并没有围龙屋这一景点,在他们的旅游传单当中只有自驾游指导。而旅行社的人也表示,他们一般是不会组队去围龙屋参观的。旅行社的导游甚至不知道如何解说围龙屋。8五、围龙屋保护与开发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围龙屋所有权与开发权的矛盾影响了保育机制的形成与运作。调查发现,围龙屋保育开发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业主多、所有权复杂、政府与业主之间的权责和利益分配关系难以梳理,结果导致围龙屋的正常保育机制难以形成,有序开发更是纸上谈兵。以当地最著名的围龙屋南华又庐为例,据潘正昌透露,尽管政府在2002年已把南华又庐列为省级保护文物,但下拨的维护经费一直较少,以致其保育开发无法正常开展。几年前,当地镇政府曾计划租用南华又庐用于旅游开发,但由于潘家内部意见不一最终没有达成协议,政府此后几乎没再参与南华又庐的修缮工作。目前,南华又庐每年收取门票费大约1万元,由南华又庐第三代传人管理,基本全数用于房屋修葺。事实上,维护修缮的实际支出远超过这笔收入,如2010年一次修葺就达10万元,超支部分则由潘氏家族承担。也正因此,虽然梅州市政府早在2007年已推出开发侨乡村的《侨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但到目前为止,除了完成规划的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尚未展开。其次: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整合力度不足降低了旅游产品的质量。作为以客家围屋为主题的旅游专业村,村内除南华又庐作为民俗展示馆外,其他绝大部分围龙屋只用于民居,并未受到妥善的整理规划,商业开发更无从谈起。而且,即使潘氏族人开放南华9又庐向游客收取门票也是为了修缮维护祖屋,并没有配合周边旅游资源共同开发的意向。而其他同样历史久远的围龙屋则因为维修资金紧缺导致年久失修,墙体大范围剥落,屋顶瓦片残缺,古韵风貌难以完全保留。由于政府层面对围龙屋的维护比较尴尬,因此当地围龙屋的保护和旅游资源整合目前仅停留在个别零星活动的阶段,文化旅游配套开发尚未启动,村内除一家小超市外几乎无其它商铺和旅社,游客进村产生的旅游观光消费几乎为零。再次:缺乏有效的传播观念和手段。尽管侨乡村拥有较丰富的客家围屋旅游文化资源,但由于当地政府缺乏有效的传播手段限制了围龙屋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扩散。尽管市、县旅游部门为宣传侨乡村围龙屋也有所作为,如制作印刷有关侨乡村以及梅县其他重要景点的宣传单,但从品牌传播角度看,政府对侨乡村围龙屋旅游文化资源的传播力度比较不足,更未把旅游文化提高到地方品牌的高度进行宣传。相比同是梅州市的雁洋镇叶帅故居、雁南飞风景区,侨乡村在市县级媒体机构的报道率比较低,对外知名度也不高。据调查,广州本地的旅行社有关梅州的旅行路线大都集中在雁洋镇的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叶帅故居等,外界公众对侨乡村围龙屋的了解非常有限,侨乡村围龙屋等一系列旅游文化景点仍处于待开发阶段。10六、结论与开发建议(一)结论通过对梅州围龙屋的的调查,使我了解到了围龙屋的发展进程,发展起源,建筑结构,文化特色,围龙屋的现状及面临的诸多问题。梅州围龙屋想发展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想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想得到中国人民及世界各地人民的肯定与关注,那就需要当地居民以及政府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共同协调,共同保护围龙屋,做好围龙屋的宣传。让当地的居民学习了解围龙屋的历史文化。而至于资金问题,政府应该合理安排的,确保围龙屋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开发与保护。围龙屋的发展将会走向什么样的道路,完全决定于梅州人民对围龙屋的态度。(二)开发建议与举措:1、以地换地解决所有权与开发权的矛盾。政府可以邀请专家对建筑物进行文物古迹的鉴定评级,在与业主商讨保留建筑而无果的情况下,政府以一幅与该建筑面积相同的土地与业主进行“以地换地”交易并获得景贤里的所有权。此后,政府对景贤里进行定期维护,还不定期举行面向社会公众的对外开放日和围绕各种历史文化主题的展览。以地换地政策使政府在执行古建筑保育开发的过程中既做到依法保护私人财产,又使珍贵的古建筑得到合理开发。2、以创意开发、丰富古建筑的文化功能。11在对古建筑进行活化更新方面,政府则强调根据文物原有的功能和结构特点,通过各种创意挖掘和丰富古建筑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功能,由此提高古建筑作为旅游文化资源的素质。以博物馆形式维护保留古建筑,作为旅游资源向海内外游客推广香港的历史和古建文化,作为教育媒介向学生和市民传承本土历史文化知识。3、与社会组织合作共同运作古建筑活化项目。善于运用社会力量、与社会组织合作共同开发古建筑是古建保育开发的一大特点。为更好地保存开发古建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提出“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该计划以招标形式向社会组织征集租用建筑物的服务营运建议书,由专职的咨询委员会负责审议。在预计租用项目能自负盈亏的前提下,成功申请的机构会获得政府提供的一站式咨询服务和数量不等的拨款资助,以保障其保育计划顺利施行。租用期内,运营机构的活动受到专业委员会监督,租赁期满后,专业委员会还会对活化效果进行评估。在古建筑保育开发中引入社会组织的营运模式,注入商业管理元素,既大大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和运营成本,又能有效保护和提升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4、面向公众的文化品牌传播。在努力保留古建筑资源的同时,政府还注重以各种方式向公众进行古建筑文化的传播。政府和相关组织应致力发展本土旅游资源,对其进行系统的开发、包装和宣传。如当地政府专门设立12了一个宣传文物保育的平台——文物探知馆,定期展出梅州客都的文物建筑专题和最新
本文标题:梅州围龙屋现状与开发的调查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614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