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汕头市河浦中学佘晓宜《我与地坛》说课稿(详稿)
1《我与地坛》说课稿汕头市河浦中学佘晓宜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扩展阅读部分的一篇散文。散文的阅读讲究品文、品情、品人。如果说本单元基本阅读部分几篇散文中,《荷塘月色》重散文语言美的欣赏,冰心《散文两篇》侧重人生哲理的感悟与真挚情感的熏陶,而《拣麦穗》重真善美的情感的传递的话,那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则可以更综合地达到品文、品情、品人的多重阅读目标。通过对它的学习,我们既可以欣赏其平淡、宁静、形象化、哲理化的语言美,也能领悟到地坛自然景观中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和人生哲理,更能够感受到作者身上真挚的情感美、坚强的精神美,丰富的哲思美。所以,尽管它是一篇扩展阅读,但同样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在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中收获心灵的感悟和精神的力量。(二)教学目标: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以及散文的教学目标,并结合本文的内容特点,设计出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存与写作的心路历程。(2)体会景物描写中传达的生命意识。2、情感目标:(1)体悟地坛所给予作者的特殊意义。(2)体悟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和对人生的超然态度。3、能力目标:(1)学习作者于景物描写中寄托感情、蕴含哲理的写法。(2)培养在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中收获精神力量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1、体悟景物描写中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2、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二、说教法:在教学方法方面则采用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朗读法、感悟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我与地坛》一文中通过对地坛的景物描写所体现出来的生命意识和人生哲理并不是学生一下子就能理解的,同时,对于“生与死”的命题,也不是这个年纪的大多数孩子所会去触及和思考,更不可能像作者那样理解得那么透彻。因此,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需要老师不断加以引导和点拨。于是,本教案抓住核心内容,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步步追问,环环相扣,适当点拨,引导学生一点点地形成理解的线索,进而把握住文本重点,理解文本内涵。而且所设问题有难有易,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有发挥的余地,增加课堂的参与度。其次,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比如对文本中六个“譬如”的理解,比如对作者写作的心路历程的把握,比如对语言特色的赏析等等,借此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再者是朗读法。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无论是清代散文家姚鼐还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都提倡朗读的学习方法。朗读可以把学生的眼、耳、口、心共同调动,一起来感悟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对于精彩的文段,如对地坛景色的描写部分,对于心路历程的展示部分,采用听录音朗读、单人朗读或集体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辅助教学。2三、说学法:在本单元基本阅读篇目的学习铺垫下,对本课的学习则可以更多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可采取以下方法来学习:1、思考释疑(跟着老师的引导思考问题,解开疑问,把握内容。)2、互纠互补(对同学的回答进行纠错或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3、合作探究(在相互的讨论协作中探究问题,解决难题。)4、感悟迁延(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或生活经历感悟文本并由文本向生活迁延。)四、说课时:第一课时:解读第一章节,即“我”与地坛的思想交流。第二课时:解读第二章节,即“我”的写作的心路历程。五、说过程:(一)情景导入,对比想象。青春时期的学生书生意气、风华正茂,很多时候他们不仅不为自己的健全的身体、青春的年华、幸福的生活感到庆幸,反倒怨天尤人,自甘堕落,对于残疾者的苦痛更是很难体会和理解的。所以,导入部分选择本校学生一些活动图片,展示他们自身青春、自由,富于活力、朝气的一面,将这些图片与残疾者失魂落魄的图片进行对比,辅以老师富于感染力的语言渲染,让学生在情景的想象与对比中获得心灵的震撼和反思,从而自然过渡到对残疾作者史铁生的关注中来。(二)简介作者,初留印象。史铁生20岁生日那天因腿疾住进医院,从此他再没站起来。后又患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一生基本都在跟病魔作斗争。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在做了七年临时工,经历了多年的痛苦和迷茫后转向写作,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成为专业作家,并多次获奖。(三)设问引导,解读文本。本环节根据文本写作的顺序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线索、思路由易到难地把握文本内容和作者思想。第一章节主要围绕四个大问题:1、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来到了地坛,心理状况如何。(失魂落魄)2、作者与地坛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同病相怜)3、地坛的什么样的特点给了作者人生感悟。(感悟地坛)4、作者从与地坛的对话中最终获得怎样的感悟。(柳暗花明)其中把每个大问题细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加以适当的引导、过渡,使得四个大问题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和逻辑关系。同时通过两个有概括性的板书将核心内容组合起来,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印象。3相关板书如下:1、“我”地坛板书解说一:作者在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几乎什么也找不到的情况来到了地坛,学生不难揣摩此刻他心里的绝望、无助、失魂落魄。于是,他来到了地坛,地坛成了他的精神家园,给了他力量,一如月下荷塘给朱自清带来了精神慰藉,田园风光给陶渊明带来了生活乐趣。那地坛是怎样的呢?用文中开篇的话说就是“荒芜冷落”“历尽沧桑”的。具体表现在第三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中:剥蚀的琉璃、淡退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雕栏、苍幽的柏树、茂盛的草藤。那么在作者看来,荒芜的地坛与自己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作者觉得地坛似乎在等待“我”,等待“我”出生,等待“我”残废了双腿,等待“我”四百多年……为什么作者就认定地坛冥冥之中就是在等待自己呢?等待他的为什么不是那个琉璃晶莹、朱红炫耀、高墙耸立、雕栏玉砌的地坛,而偏偏是眼前这个荒芜冷落的地坛呢?作者与荒芜的地坛是否有着某种内在联系或者说是契合点?这时,学生不难想到两者的共同点——地坛被人们所遗忘,如今荒芜冷落,曾经的辉煌此时已不存在。就好比作者残废了双腿,被社会抛弃,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陷入落魄的人生低谷,昔日的灿烂、狂妄消失无踪。地坛与我有着相似的处境,可谓同病相怜。地坛似乎特意以这样的姿态来迎接作者,给作者提供一个宁静的角落,得以逃避世界,看到时间,看清自己,思考人生。如此荒芜的地坛又何以给作者传递正能量呢?关键在于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不衰败”的表现呢?在第五自然段有相关的景物描写。在这里蜂儿稳停、蚂蚁疾行、瓢虫升空、蝉蜕栖树、露水闪光、草木生长,这一切有什么特点呢?——生机勃勃、生生不息、鲜活灵动。学生应该如何理解呢?这是个难点。这里将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一切生物,大自树木,小至昆虫,他们都是大自然中卑微的一份子,尽管它们生存在被人遗忘的荒芜冷落的地坛,尽管繁华都市中行色匆匆的健康人毫不关注它们,但是它们都全然不在乎周遭的一切,自顾自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在各自生命的轨迹上自在地活着。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喜悦、情趣或悲伤。是它们这些生物让地坛不仅不衰败,反倒充满了活力。被社会抛弃被人们遗忘等待我出生等待我残废等待我四百多年缘分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想逃避世界绝望、无助、颓废、逃避、失魂落魄、……荒芜冷落历经沧桑琉璃剥蚀朱红淡退高墙坍圮雕栏散落柏树苍幽草藤茂盛同病相怜42、地坛我被肆意雕琢被剥夺双腿永不改变永不改变生生不息自强不息板书解说三:那么,作者在地坛一连好几年思考了哪些问题?又得出怎样的结论?这些不难在文中找到答案。地坛让作者意识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于是,他决定生存下来。那到底怎样活下去呢?作者依然是从地坛的景物身上获得启发。于是就把分析点落到了第七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中,重点分析六个“譬如”给作者带来的启发。尽管地坛在形体的外在方面遭到了不理解它的人的肆意雕琢,但是它内在的生生不息是亘古不变的。作者为我们选取了六幅画面,让我们感受到地坛生命的气息和活力,领悟到地坛传递给我们人生哲理。这也就使作者领悟到,尽管自己遭受了命运的肆意打击,被剥夺了双腿,但他依然可以选择保持内在的“亘古不变”,不改变生存的勇气、坚强的意志,对生活的热爱等等一切积极的东西,跟生生不息的地坛一样,选择自强不息。第二章节对文本的解读主要设置两个环节:1、通过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作者写作的心路历程。2、赏析该文的语言特色。相关板书如下:1、创作阶段心理状态心理特点尝试写作偷偷摸摸、躲躲藏藏,怕写不成反落尴尬相当自卑初受肯定心说你们没想到的事还多着呢,高兴,中了魔了,完全为写作活着初步自信出点小名恐慌,想人质,担心文思枯竭,犹豫想停止写作,纠结于写与不写、生与死、写与活的矛盾中开始恐慌再“挤”作品恐慌日甚一日,决定活下来,有欲望,想得到点什么,明白写作是为了活着恐慌加剧决定还写不那么恐慌,看穿死亡,轻松摆脱恐慌寂静的落日——照亮坎坷落寞的时间——雨燕高歌冬天的雪地——孩子涉足苍黑的古柏——镇静站立暴雨的骤临——引人回忆风霜的降临——落叶散味生存的勇气坚强的意志对生活的热爱……5板书解说一:第二章节的大部分篇幅围绕作者写作的心路历程来展开,尤其是第四自然段,篇幅较长,因此设计了以下表格,在老师的提示、示范下来填写心理状态、心理特点两部分,让学生化繁为简,有迹可循。同时可以让学生联系自身经历,鼓励学生化自卑为自信、化目标为动力。而在整个写作心路历程中,在“写作”与“活下去”的关系中,最大的转变是由“为了写作而活着”变为“为了活着而写作”,导致这个转变的关键在于他悟出“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那作者如何对待“欲望”?在这方面,地坛给了他怎样的启示?学生你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在此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最后两段的内容“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坐得离舞台太近了。”“这就是你的罪孽和福祉。”让学生明白“欲望”给作者带来了快乐也带来烦恼甚至恐慌,但是这些都是我们的福祉也是我们的罪孽,既然两者矛盾重重,不能分割,那么就应该坦然地去面对,去接受。像有激情的演员和懂得欣赏的观众一样,以积极的投入的充满激情的态度去面对。2、语言特色:(1)形象化(2)哲理化(3)平淡化板书解说二:(1)形象化:作者化情、化理为景物描写,既形象又生动又深刻。再如将死亡比作考试等修辞的运用。(2)哲理化:在景物描写、在修辞的运用中,都包含生命的哲学。可以第一章节的后两段景物描写或第二章节第六、七段为例子。(3)平淡化:在讲述自己从地坛悟出的生死结论时,将如此凝重、深沉的话题轻描淡写地表达出来,如此更反映出作者对生死已经看透、看淡了。(四)扩展延伸,汲取力量。通过名言过渡:史铁生曾说:“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贝多芬也曾说:“我们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们屈服!”人生就如洪水奔流,难免要遇着暗礁,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勇士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遇到暗礁了,那就要微笑着、呐喊着冲上去,征服它们,也许最终就会激起美丽的浪花。请学生讲述他们所了解到的抗击命运的勇士的故事,谈谈他们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精神品质,并反思自己比他们“少”了什么。参考人物:1、古代:司马迁:为了“文采表于后世”的史学理想,即使遭受了宫刑的奇耻大辱,依然选择了“隐忍苟活”,终成史家之绝唱——《史记》而名垂千古的司马迁。苏轼:才华横溢,却遭小人,被贬黄州,壮志难酬,却能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潇洒词人苏轼。勾践:一代高高在上的君主却沦为阶下囚,替人洗马,为人尝粪,但却能屈能伸,卧薪尝胆,重建帝国的越王勾践2、现代:陈州:从小遭遇家庭变故,靠街头卖艺为生,从未上过学,13岁因火车碾压高位截肢,却靠双手勇攀泰山,热心公益的流浪歌手“陈州”。6谢坤山:被命运剥夺了一双手一条腿和一只眼睛,却依然在画布里搏斗,用亲身经历鼓励他人,传递正能量的台湾人谢坤山。尼克·胡哲:没有双臂和双腿,却奇迹般学会生活自理,骑马、打鼓、游泳、足球样样皆能,拥有两个大学学位,甚至踏遍世界各地,激励和启发他人的“海豹肢症”
本文标题:汕头市河浦中学佘晓宜《我与地坛》说课稿(详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68612 .html